随着2024年10月1日的到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十年过渡期”正式画上句号。然而,一个在过渡期内日益凸显的问题——同期退休“中人”养老金水平差距显著——依然牵动着无数退休人员的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更公平合理的待遇分配,成为当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课题。
![]()
第一、何谓“退休中人”?十年过渡期规则如何造就差距?
要理解养老金差距的根源,首先需明确“退休中人”的特定身份。狭义上,它特指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参加工作,并在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十年被设定为养老金新老计算办法的过渡期。
过渡期内,“中人”的养老金采取“新老办法对比、保低限高”的原则计算:
老办法计算结果更高:则按老办法执行。
新办法计算结果更高:其高出老办法的部分,并非全额发放,而是根据退休年份,按10年过渡期比例逐年递增发放(如2014-2015年退休发10%,2015-2016年发20%...直至2024年退休发100%)。
问题恰恰出在这个“高出部分”的计发规则上。
![]()
第二、动态因素叠加:为何“晚退一年,养老金高出一截”?
表面看,过渡期内每年退休的“中人”,其高出部分发放比例固定增加10%(如第二年比第一年多10%)。
然而,现实计算中,决定“高出部分”数额的多个关键参数本身是动态变化的,形成了“双重放大”效应:
养老金计发基数逐年上涨: 从2015年到2024年,各地养老金计发基数普遍经历了显著增长(部分地方接近翻番),基数越大,新老办法计算出的差额基数(即“高出部分”)自然水涨船高。
缴费指数动态调整: 包括视同缴费指数和实际缴费指数,它们与个人职务职级、工资级别的晋升紧密相关。越晚退休,职务晋升可能性越大,缴费指数通常越高,进而推高新办法计算结果。
![]()
个人账户与职业年金积累时间更长: 晚退休意味着实际缴费年限更长,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账户的积累额必然更高,这同样是新办法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出部分”基数本身也在动态增长: 由于上述1、2、3点的动态变化,2020年退休人员的新老办法差额基数(高出部分),本身就远大于2015年退休人员的差额基数。在这个已经变大的基数上,再乘以一个更高的过渡期比例(如80%对比10%),最终实际领取的养老金差距就被显著拉大了。
简单来说:晚退人员不仅因为“高出部分”发放比例更高(例如80% vs 10%),更因为他们的“高出部分”计算基数本身更大(基数可能是早期退休人员的数倍)。两者相乘,导致最终养老金水平出现远超简单“10%年增”概念的巨大落差。
![]()
第三、破解之道:让“高出部分”在退休后也能“动”起来
面对这一因制度设计动态性叠加导致的差距问题,核心解决思路应聚焦于如何让早退休“中人”的待遇也能分享后续增长,而非固化在退休当年的较低水平。一个切实可行且不颠覆现有制度框架的优化方案是:
改革“高出部分”的一次性计发规则,引入退休后逐年递增机制。
现行规则(导致差距大): 某年退休,即按该年对应的过渡期比例(如第二年退休为20%)一次性确定其“高出部分”的发放金额,此后该金额固定不变(仅参与国家统一养老金年度调整)。
优化方案(缩小差距): 某年退休时,仅按该年比例(如20%)开始发放其“高出部分”的对应份额。之后,在退休人员的有生之年,该“高出部分”的发放比例每年递增10%,直至达到100%。
![]()
具体操作示例:
假设张老师于2016年(过渡期第二年)退休:
按现行规则: 其新老办法差额(高出部分)假设为3000元,按20%比例计发,则其每月固定多领取600元。此金额不再因过渡期规则变化。
按优化方案:
2016年退休当年:按20%计发,月增600元。
2017年:比例递增至30%,月增额变为3000元 * 30% = 900元。
2018年:比例递增至40%,月增1200元。
... 以此类推 ...
2024年:比例递增至100%,月增3000元。
此方案的核心优势:
尊重历史,平稳过渡: 完全基于既有的“新老办法对比”和“十年过渡期比例”框架,不涉及推翻重来或复杂的重新核算。只是改变了“高出部分”金额的实现方式——从退休时“一次性锁定”变为退休后“逐年释放”。
有效缩小绝对差距: 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特别是“高出部分”)不再是“死数字”,而是每年按规则增长。虽然最终可能仍略低于很晚退休人员(因其基数更大),但两者间的绝对金额差距将显著收窄,更显公平。
激励与保障并存: 早退人员能切实感受到待遇的持续改善,分享改革与发展的红利;晚退人员的高基数优势依然存在,但不再形成难以接受的巨大落差。
操作性强: 信息系统调整相对可控,主要是为已退休“中人”的“高出部分”建立年度自动递增机制。
![]()
第四、迈向更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温度在于持续关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浩大工程,“退休中人”作为承前启后的特殊群体,其待遇的平稳衔接和相对公平,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的公信力和退休队伍的稳定。十年过渡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可以搁置。
优化“高出部分”的计发方式,变“一次性固化”为“退休后逐年递增”,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寻求公平与效率平衡的可行路径。它体现了对早退人员历史贡献的持续认可,也符合养老金保障“保基本、可持续、更公平”的发展方向。
![]()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与自我完善。解决“中人”养老金差距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晚年福祉,更是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有温度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期待相关优化思路能得到重视与探讨,让每一位“退休中人”都能在制度的关怀下,享有更为体面、安心的晚年生活。毕竟,老有所养,贵在公平与长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