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
图片由豆包生成
此心安处是吾家
文/ 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的原生家庭在静安区,赫赫有名的育才中学就在我家附近。读小学时,数学张老师总是说:在我带的学生里,你最有希望考上育才中学,一定要考上哦!但还没毕业,文革来了,老师被斗了,书也不读了。又不久,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街道敲锣打鼓地把下放学生的红色喜报送上门。如果不报名下乡,家长就被停工办学习班,此时,上海已无法让我安心。
漂泊多年后,游子意倦,思归故乡。按照上海的有关政策,我可以迁回上海,但四十多年的变迁,静安区已是昂贵的回不去的故乡。此时,有人建议我:不妨去宝山看看。
四十多年前的宝山,在上海市中心的人看来,是典型的“下只角”,是上海北郊相对落后的农村。直到1978年,邓小平赴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换文仪式,并参观了日本新日铁、松下、日产汽车等公司,急切感到中国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宝钢建设有幸被列为国家“一号工程”。面临资金与技术短缺,日本提供了1.2万亿日元低息贷款和成套设备。这种合作既助力中国工业化,也推动日本产业转型。
![]()
图源网络
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建设队伍大规模的汇聚宝山,相应的商业,医疗,教育,交通设施陆续建成,宝山成为了上海城北的一座钢城。它有工业化的厚重,也有城郊接合部的朴实,况且宝山还是上海楼盘的价格洼地,于是选择在宝山落户。
我居住的小区是一个新开发的楼盘,刚搬进去的时候,小区大门前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这里虽然离开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都不远,但是没有公交车相连,出行很不方便。本地的邻居告诉我:不要怕,上海的交通是楼盘造到哪里,公交就建到哪里。真的!仅仅年把的功夫,小区前面就建起了一条四车道的柏油马路,很快公交车开到了小区门口,连接地铁一号和三号线,还和好几条公交线路交汇,可以换乘到宝山中心城区和上海市中心,购物,就医立刻就方便了。
小区马路对面原来是一片杂草丛生,高低起伏的撂荒地,其中还夹着一条断断续续的水沟,无水处一片烂泥,有水处污浊不堪,芦苇水草间蚊蝇孳生,团团飞舞。也就是二、三年间,被建成了以“生态、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宝山第三大公园。整个公园绿化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栽种着超过百种的花草树林和多种湿地生态景观,一年四季,公园里腊梅、白玉兰、海棠、牡丹、茉莉、荷花、桂花、秋菊、三角枫次递开放,舒展大方;枇杷、石榴、李子等硕果累累,清香满溢;无名的草本野花则挤挤挨挨,交头接耳……它们都在传递时令的消息,无论什么季节走进公园,都是绿树成荫,姹紫嫣红,百鸟鸣唱的繁华景象。
![]()
图源网络
原来的臭水沟经重新设计,人工开挖, 建成了3.4万平方米的白沙湖,与湄浦河相交通,湖水清洌如鉴,鱼儿成群的在水中嬉戏,湖面游弋着水鸟、野鸭,有调皮的孩子往水里扔石子,水鸟、野鸭便“扑楞楞”地飞起来,游到芦苇丛里躲起来。近年来,有善男信女在湖里放生家鸭,家鸭和野鸭在湖中和平共处,各据一方。湖边有一个船坞码头,节假日便有年轻人和孩子们在湖上游船打水仗,一片欢乐。
公园有大片的草坪,地势开阔,一到周末,更有许多人携家带口,支起帐篷、挂好吊床、拿出羽毛球、足球、风筝、相机,到这里野餐游玩,渡过一天的。这时候最开心的是孩子们,相邻帐篷的孩子很快就成了玩伴,你来我往,一起游戏,分享零食。大自然使人心胸宽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原本陌生的男子在一起谈笑风生,女人们则围绕孩子的话题展开,浅笑低语,像久违的闺蜜。
公园西侧还建了1个标准足球场,2个7人制足球场,2个篮球场。听说范志毅常常带人来室内球场踢球,有时也会有教练请他给场内正在进行训练的球队作指点,反正范大将军一来,这里就热闹非凡。在运动场区的外围,有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场、老年活动场地等体育休闲设施。这里成了我和附近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2014年,我刚办理好户口迁移手续,居委会竟然就知道了我的情况。居委会丁主任打电话给我说:你可以办理知青补贴和帮困卡,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可以帮你。我想我是退休回上海的,比起那些下岗,病退回来的知青不算困难,就没好意思申请。丁主任又耐心地跟我解释说:知青补助是上海市政府给回沪知青的经济补偿,是一个普惠政策。这让我很感动,感慨于上海人民没有忘记广大知青曾经遭受的苦难,感慨于上海市政府对回沪知青做出的补偿,更感慨于居委会主任、社工的热心。知青补助的钱虽然不多,但那份情意却是暖暖的,令我十分感动。
![]()
图源网络
原来我对自己退休后落户宝山的生活安排是:就近办一张图书借阅卡,经常读书,偶然看电影,每天上一会网,和原来的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在网络上聊天。社区的社工告诉我,居民可以参加小区的文艺活动队,但我并没在意。后来因为要送一部分书给社区,去居委会商议交接,路过社区舞蹈房,顺便推门进去,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排练厅,迎门是镜子组成的墙。舞蹈队的队员邀请我一起玩,我从来没有跳过舞,但是被大家快乐的情绪所感染。后来尝试着加入队伍,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参加了腰鼓队,合唱队,时装队,沪剧班。渐渐的,我发现原来宝山的群众文化相当活跃,以舞会友,以歌会友是宝山人特有的浪漫,各级文化中心对市民文化团队也都大力扶持,为大型的群众文艺团队配备专业老师以提高艺术水平。平时,各文艺活动队会根据社区、镇里的安排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如送节目进社区,到敬老院,消防队慰问等。我有时发几张演出的照片给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分享,他们惊呼:你的转型太大了!当然更多的是赞美,每当此时,我为自己的选择正确而欣慰。
近年来,宝山的市政建设让这座钢城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显得温柔优雅,闲适宜居。在宝山住的时间越久,越感到安心,宝山给了我回家的感觉。此心安处是吾家,宝山,是我安享晚年的福地。
作者:书中自有颜如玉,和三观一致的人做朋友,关注,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the end~
投稿请加微信:duijiudangge6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