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支出不能靠借债:现实中却都在借债
又开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最长 50 年期。
于是,有了来自专家的批评:公共支出不能靠借债。从道理上来说,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是财富的代际转移支付,会带来债务积累等后果,如欧洲发生过的主权债务危机。
通俗地说,借债花的是 “未来的收入”,这一代人还不了,就要转移给下一代人来还,所以,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在时间维度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最终是以危机的形式由全民买单。
![]()
但是,全球的新的理念似乎颠覆了这类传统经济学的常识。
现实中都在靠借债增加公共支出:以美国为例,2023 年底政府债务总额升至 34 万亿美元,2023 年四季度美国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达 120%。日本 1990 年以来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速是 1.9%,名义 GDP 基本零增长,财政支出在增加,也是靠发债支撑,2022 年日本政府总债务高达 1449 万亿日元,2023 年政府债务率为 230%。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都有同样的问题。
![]()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经济学原理性的东西,是拆解经济现象的一把手术刀,它是个分析工具,但不会是金角大王的羊脂玉净瓶,不能念个咒语,就把现实的经济现象统统装进去。财政借债可以是恶循环,也可以是良性债务驱动模式,而后者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模式。
各国普遍借债搞公共支出,核心在货币的特殊属性,在主权货币的 “信用锚定”:政府的借债实际上是一种先行信号,主权货币与家庭借债不同,不需要实物财产抵偿,背后是国家信用,本质是用 “未来的国家信用” 换 “现在的钱”,这就是债务驱动的底层逻辑 —— 老百姓透支的是未来收入,政府透支的只是时间。所以,借债不可怕,关键是借来的钱流向哪里:如果流向了办公室精英的口袋,不创造财富,那就是经济衰退的先行信号;如果用在研发 AI,那就是行业奇点爆炸的先行信号。
![]()
2025 年中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1.3 万亿元,较 2024 年增加 3000 亿元,部分用于投资,部分用于补充银行一级资本,这是很正向的选择,但这样去解读经济政策会陷入信息茧房,因为财政支出是个总盘,当计划的投资项目缺少资金时,其实述说的是包括财政供养在内的总盘有了缺口。
我们为什么不停地发行国债?
看看近些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就清楚了:2021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87051 亿元,2024 年为 48699 亿元,2025 年预计 27074 亿元。
你的黑眼睛看到了什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