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与手术风险概述
麻醉和手术均存在固有风险,风险来源涵盖患者自身、麻醉操作及手术操作三个维度,且三者间存在辨证消长关系,需动态评估以实现风险最小化。核心原则为“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即无论手术规模如何,麻醉风险评估与准备均需严格执行,不存在绝对的“麻醉禁忌”,仅存在基于个体条件、设备支持及团队能力的相对风险差异。
麻醉与手术风险因素分析
(一)患者自身风险因素
1. 核心风险排序:预测术后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按优先级排序为:①ASA分级≥3级;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心脏危险因素计分高(如Goldman计分);④肺部基础疾病;⑤胸部X线片明确肺异常;⑥心电图异常。
2. ASA分级标准
Ⅰ级:心、肺、肝、肾、脑、内分泌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Ⅱ级:存在轻度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代偿阶段。
Ⅲ级:存在明显系统性疾病,功能进入早期失代偿阶段。
Ⅳ级: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
Ⅴ级:无论是否手术,患者生命均难以维持。
![]()
3. 特殊人群风险:老年患者(尤其合并3种以上基础病、ASAⅢ级及以上或急症手术者)、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史、手术时间>2h、预计失血量>1000ml,均属于高危人群;高龄同时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突出危险因素,术前合并脑血管疾病会进一步增加该风险。
(二)手术相关风险因素
主要与手术复杂性及创伤程度相关,高风险手术类型包括:生命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相关手术、急症手术、预计失血量较大的手术、对生理功能干扰剧烈的手术、新开展的复杂手术、术中需临时改变术式的手术。
(三)麻醉相关风险因素
1. 药物固有风险:麻醉药治疗系数仅3-4,应用即存在高风险。(麻醉药的治疗系数是指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反映了药物的安全性范围。治疗系数越大,说明药物在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有较大的安全范围,使用起来相对更安全;反之,治疗系数越小,药物的安全范围越窄,使用时需要更加谨慎。以利多卡因为例,其治疗指数较窄,为2.5至3.5 mg/ml。这意味着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因剂量稍有不慎就引发中毒反应。)
2. 操作与管理风险:麻醉前评估失误、临时改变麻醉方式、急症手术麻醉、麻醉医师经验不足或技术欠缺、设备故障(如监测仪失灵)、药品供应中断(含急救药品)等。
3. 麻醉不良事件核心诱因(4H、3I、2A、1O)
-4H:低血容量、低血压、低氧血症、通气不足。
-3I: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危象处理不当。
-2A:气道梗阻、误吸。
-1O:药物过量。
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与任务
(一)核心目的
通过系统准备,使患者在体格与精神层面达到最佳状态,增强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提升麻醉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或不良事件,减少术后并发症。
(二)关键任务
1. 优先完成患者体格与精神准备,改善基础状况,缓解焦虑恐惧。
2. 依据患者情况精准给予麻醉前用药。
3. 全面核查麻醉用具、监测仪器、药品(含急救药品),确保功能正常、供应充足。
患者体格与精神准备规范
(一)体格准备
1. 全身状况优化
营养支持:优先通过胃肠道补充营养,纠正贫血(成人Hb不宜<80g/L,<3月婴儿宜>100g/L,>3月婴儿不低于90g/L,高龄或冠心病患者需>100g/L)、低蛋白血症;Hb过高者需排查原因,必要时通过放血或血液稀释改善微循环,维持Hct在30%-35%以利于氧释放。
呼吸功能改善:吸烟者需停止吸烟,其中戒烟12-24h可使CO和尼古丁水平恢复正常,戒烟2-3天可提升支气管纤毛功能,戒烟6-8周以上可显著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
其他:重视肥胖对呼吸、循环的不利影响,术前需评估气道与循环储备功能。
2. 生理功能紊乱纠正与并存症治疗
呼吸系统
急性感染者(如感冒):除急症外,需在感染控制后1-2周再行择期手术;小儿合并呼吸道感染时,术中气道危象发生率显著升高,出现“发热+咳嗽”、“发热+黄绿鼻涕”或体温>38.3℃时,需取消择期手术。
慢性感染者(如肺结核、肺脓肿):术前需尽可能控制感染,拟行全麻者需备好双腔支气管插管;气道高反应性患者需使用支气管解痉药物,选择合适麻醉方式。
肺功能评估:肺活量<预计值60%、通气储备百分比<70%、FEV1.0/FVC%<50%-60%、FVC<15ml/kg、MVV<预计值50%、屏气试验<20秒、PaO2<60mmHg或PaCO2>45mmHg,提示术后呼吸功能不全风险高,需制定专项呼吸管理计划。
心血管系统
核心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6个月)、未控制高血压、心律失常、既往心脏手术史;次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肥胖、高龄。
高血压管理:择期手术需将血压控制至目标水平(中青年<130/85mmHg,老年人<140/90mm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30/80mmHg),最低可接受水平为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避免快速降压,麻醉前不停用抗高血压药,重点关注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如心、肾、脑损害)。
心律失常处理:病窦综合征所致心动过缓需备好异丙肾上腺素与心脏起搏设备;频发室早(>5次/min)、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室早或R-on-T现象需先治疗,延期择期手术;房颤患者麻醉前需将心率控制在80bpm左右(不超过100bpm);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50bpm的莫氏Ⅰ型,需备好心脏起搏设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临时起搏器。
心肌缺血管理:心肌梗死30天内为高危期,择期手术需推迟至30天后,具体时间结合患者运动耐量与手术缓急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需先控制症状,再评估手术时机;心胸比>0.7的心脏扩大患者视作高危人群。
肝脏系统
禁忌与风险:重度肝功能不全者禁忌择期手术,肝病急性期(除急症外)禁忌手术;黄疸患者需预防凝血机制障碍(如DIC、原发性纤溶)、胆心反射及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术中需监测凝血功能。
药物调整:肝功能不全者药物降解速率减慢,需酌减剂量;血浆白蛋白低下时,药物活性部分增多,需警惕药物逾量或高敏反应。
肾脏系统
高危因素:术前肾功能储备降低(如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全)、需夹闭主动脉的手术、体外循环手术、长时间手术、大量失血、术中低血压或长期使用肾血管收缩药。
准备要点:慢性肾病患者需纠正体液失衡与低蛋白血症,术中维持适当尿量;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在血液净化支持下,方可考虑择期手术;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无尿患者需排查原因,防止医源性肾衰。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疾病:甲亢患者需在临床症状消失、体重恢复正常、心率<90bpm、甲状腺激素与基础代谢率(±10%)正常后手术,预防甲亢危象;巨大甲状腺肿患者需通过颈胸部X线片或CT评估气道受压程度。
糖尿病:术前需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4mmol/L,最高不超过11.1mmol/L),尿酮阴性、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关注自主神经病变(易致误吸与循环不稳定)、关节活动度(影响喉镜使用),备好肾上腺素以应对突发心动过缓或低血压。
特殊时期:妇女月经期因纤溶亢进、应激能力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失常,需延期择期手术,降低出血与感染风险。
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高压患者:避免麻醉前用药及血流动力学波动加重颅高压,必要时术前紧急降颅压。
脑血管意外患者:择期手术需推迟至发病后4-6周,待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恢复;长期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者,术前需停药2-3周。
血液系统
凝血评估:重点询问异常出血史、家族史及抗凝药物使用史,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外科手术最低血小板计数要求为50×10⁹/L,椎管内麻醉要求更高。
抗凝药物管理:普通肝素需停药4h以上,低分子肝素预防剂量停药12h以上、治疗剂量停药24h以上;阿司匹林需停药1-2周,急症手术需备新鲜血小板;华法林需停药3-5天,必要时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
胃肠道与代谢
饱胃管理:急症手术、严重创伤、产妇(产后48h内均视为饱胃)需按饱胃处理,包括胃肠减压、备好吸引设备、使用止呕药与抗酸剂,选择快诱导插管(如去氮给氧后用琥珀胆碱,或3ED95罗库溴铵快速插管,避免正压通气)。
禁食禁饮标准:成人择期手术麻醉前12h禁食、4h禁饮(低脂饮食至少禁食8h、禁饮2h);≤36个月小儿禁奶与固体食物6h、禁饮2-3h;>36个月小儿禁食8h、禁饮2-3h。
![]()
![]()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纠正异常状态,尤其急性低钾血症(<3.0mmol/L)合并心脏危险因素(如心肌梗死、心衰)者,需先补钾再手术,慢性失衡纠正需避免操之过急。
3. 术前药物调整: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β₁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药物及胰岛素等,麻醉前不停用;抗抑郁药(如单胺氧化酶抑制药)需停药2-3周,抗凝药按上述血液系统要求调整。
(二)精神准备
通过充分沟通,解除患者对麻醉与手术的恐惧、顾虑,建立患者对麻醉医师的信任——患者的信任度对缓解焦虑的效果,常优于单纯镇静药物。
麻醉方案制订
(一)制订依据
1. 患者情况:年龄、手术疾病与并存症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合作程度、肥胖程度及患者意愿。
2. 手术因素:手术部位、方式、预计失血量、术者特殊要求与技术水平,以及与麻醉团队的配合默契度。
3. 麻醉条件:麻醉医师经验与技术、设备(如监测仪、插管工具)及药品供应情况。
(二)方案要求
1. 麻醉效果:确保镇痛完善,避免术中“知晓”。
2. 安全优先:将患者安全作为核心,预判可能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制定预防与应对措施。
3. 配合手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手术操作需求,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麻醉前用药规范
(一)用药目的
1. 镇静镇痛:缓解患者焦虑、不安、失眠与疼痛。
2. 胃肠道保护:减少胃液分泌,提高胃液pH值,降低误吸风险。
3. 气道管理: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4. 反射抑制:降低自主神经反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维持循环稳定。
5. 预防并发症:减少恶心呕吐,预防过敏反应与感染。
(二)用药原则
1. 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精神状态、疼痛程度、既往用药史及并存症(如呼吸功能不全者慎用镇静药)确定用药种类与剂量。
2. 匹配麻醉方案:结合麻醉方法与药物的药理特点选择用药,如全麻患者需加强镇静,区域麻醉患者需关注镇痛与反射抑制。
3. 给药时机:常规在术前30min给药,需加强镇静者可适当提前,确保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处于适宜的镇静状态。
术前会诊与风险沟通
(一)会诊指征
1. 诊断不清:需明确诊断以指导麻醉处理,如50岁以上患者近期出现加重性胸痛,需请心脏专科医师会诊。
2. 治疗待优化:诊断明确但需进一步治疗以适应手术,如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甲亢等,需请相关内科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二)风险沟通
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实事求是告知所有潜在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