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早安
![]()
我在苏州读书的时候,苏州的环境是非常好的。
——潘镜芙
“我在苏州读书的时候,苏州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每当回忆起少年时光,潘镜芙院士总会清晰提起孔庙的古朴、沧浪亭的清幽、可园的雅致——这些苏州地标,不仅是他记忆里的风景,更藏着他科技报国初心萌芽的养分。
1930年,潘镜芙生于南浔古镇,1942年随父母定居苏州,这座“千载之下学者益众,家诗书而户礼乐”的城市,成了他成长的重要驿站。他先后在乐群中学(今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中学求学,课余时常漫步于孔庙的碑刻之间,感受文脉传承;或是在沧浪亭的“明道堂”旁驻足,体会“清风明月本无价”的意境;亦或是在可园的花木深处流连,享受江南园林的静谧。苏州的好环境,不仅是山水风物的秀美,更有先贤大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浸润,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滋养着求知若渴的少年潘镜芙,在他心中悄悄种下了“为国家担当”的种子。
不过,战乱年代的一段记忆,让这份担当有了更具体的方向。年少时沿水路逃难,潘镜芙在黄浦江畔看到,江面上满是日军军舰与外国巨轮,却没有一艘属于中国。屈辱与不甘涌上心头,一粒“为祖国造舰护海疆”的种子就此萌芽——他暗下决心,将来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强大舰船,不再受他人欺辱。
1952年,潘镜芙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先投身汽轮发电机设计,1955年调往船舶工业领域,正式开启毕生追求的“铸舰”事业。彼时中国舰船设计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借鉴经验、缺少计算机设备,连技术资料都极度短缺。但潘镜芙带着从苏州文脉中汲取的韧劲,勇于攻坚克难,敢走前人未走之路,一步步推动我国自主设计导弹驱逐舰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每一型都实现技术新突破,成为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手握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用六十余载科研生涯,兑现了年少时的“护海疆”誓言。
“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这是潘镜芙的人生格言,如今也在苏州校园里激励着后辈。他常回到母校,与学子分享“半路出家”的造舰故事,而每当说起苏州,他总会再次提及孔庙、沧浪亭、可园的印象——那些年少时浸润过的好环境,早已化作他心中的精神底色,支撑着他在科研路上无畏前行,从苏州山水间走出,最终成为守护国家海疆的“铸舰院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