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肇基:皇家敕令下的工艺起点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朱元璋在亲书 "栖霞寺" 敕令修缮寺宇的同时,特命住持建立 "栖霞工坊",专司皇家宗教工艺品打造。(《栖霞寺志》中记载 "洪武敕建寺宇,附设工坊供御" )
初期工坊选址栖霞山西麓,紧邻千佛岩石窟群,既便于取用山间青石雕琢佛像,又可依托栖霞寺的宗教氛围精进技艺 —— 相传首批工匠中便有参与千佛岩造像的石匠后裔,延续了 "石匠成佛" 传说中的雕刻技艺。
![]()
此时工坊主打三大品类:以龙潭金箔装饰的佛龛、青石雕琢的法器基座、缂丝织就的经卷封皮。金箔工艺直接源自栖霞龙潭的传统技法,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记载 "金陵龙潭善造金箔,薄如蝉翼"。据《明实录・洪武朝》零星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工坊曾献 "鎏金毗卢遮那佛冠" 于孝陵,冠上镶嵌的红宝石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工艺一脉相承。
永乐鼎盛:宗教需求与工艺融合
明成祖朱棣迁都后,栖霞工坊虽远离政治中心,仍因 "工艺精绝" 获皇家订单。
永乐十年(1412 年),驸马都尉宋琥掌孝陵祭祀期间,曾命工坊打造 "釉里红佛前供瓶",其釉色工艺与南京博物院藏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极为相似 —— 后者恰出土于宋琥与安成公主合葬墓,印证了工坊与皇亲贵族的紧密联系。
![]()
明清更迭:战乱中的技艺存续
太平天国战乱(1853 年 - 1864 年)成为工坊发展的转折点。据《金陵兵事纪略》记载,栖霞寺 "殿宇尽焚,工坊沦为战场",多数工匠避乱龙潭,将金箔、雕刻技艺融入民间手工业。
当代重启:2025 年红枫节的文化新篇
在栖霞区 "非遗 + 文旅" 发展战略推动下,承载千年文脉的当代 "栖霞工坊" 于 2025 年栖霞山红枫节开幕当日,在栖霞古镇核心街巷正式启幕,选址与栖霞寺、千佛岩形成 "历史 - 文化 - 体验" 游览动线。
![]()
工坊延续明代 "因地制宜" 理念,内部划分三大核心功能区,均围绕 "栖霞元素 + 体验消费" 展开:
非遗体验区:作为核心板块,特邀南京金箔锻制、金陵折扇两大非遗传承人驻场。其中金箔技艺源自洪武年间工坊金作一脉,沿用 "八斤锤打箔" 古法,原料取自获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认证的龙潭金箔厂;金陵折扇展区则展示 "选料、制骨、打磨" 等全套工序,呼应明清时期工坊扇骨制作传统,其工艺曾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游客可参与节气限定体验,如端午制作含栖霞山艾叶的中药香囊,成品纹样融入舍利塔元素。
手工文创区:聚焦 "栖霞专属" 设计,拒绝通用化产品。已研发的红枫标本书签、古镇地图帆布包、非遗工艺冰箱贴等,均以栖霞山景为灵感,部分与本地设计师合作手作。另有 "葫芦福禄" 专区,提供手绘红枫、雕刻传统纹样等定制服务,延续明代工坊 "器以载道" 的创作逻辑。
禅茶清修区:设于二楼静谧空间,以原木家具营造禅意氛围,同步开展茶道体验与短时禅修活动,既是对栖霞寺宗教文化的呼应,也为游客提供 "慢游" 场景补充。
开业期间,工坊推出两大特色项目:一是联合景区发布 "打卡册",标注千佛岩、红叶区等点位,游客可收集专属印章、与 NPC 互动,集齐兑换定制礼品;二是举办 "红枫映非遗" 展演,传承人现场演示金箔贴饰枫叶、折扇绘红枫等技艺。主理人张晓透露,未来将随节气更新体验项目,如中秋制兔儿爷、冬至做剪纸,持续深化 "可观、可感、可参与" 的非遗传承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