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观众朋友们早上中午晚上好,欢迎来到 “小陈解说”!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聚焦 9 月那场震撼全球的阅兵 —— 当中国七款高超武器 + 反高超装备集体亮相时,太平洋对岸的美军,怕是彻底陷入了 “绝望装死” 的境地。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中国到底凭啥迈入 “高超自由王国”,而美军又为啥连望其项背都显得吃力?
先给大家复盘下阅兵场上的 “名场面”:陆基双锥体东风 26D、陆基乘波体东风 17、陆基超燃冲压长剑 1000,还有舰载双锥体鹰击 20、舰载乘波体鹰击 17、可直视的超燃冲压鹰击 19,再加上空基双锥体鹰击 21—— 光这七款高超武器,就已经把 “矛” 的威慑拉满了。更别说还有反高超 “盾”:以红旗 19、红旗 29 为代表的防空武器,直接构成了一套 “有矛有盾” 的完整高超攻防体系。
说句心里话,此时此刻小陈真的想说:咱们已经正式进入 “高超自由王国” 了!可再把视角转向太平洋对岸,对美军内部真正懂行的人来说,这场面恐怕跟 “地狱” 没两样 —— 因为他们手里,不管是 “高超的矛”,还是半只脚进棺材的 “反高超的盾”,都明显跟不上中国的步伐,甚至连咱们的背影都快看不见了。
有人可能会抬杠:美军不是有 HM158、SM6 改进型吗?不是也在搞 “有攻有防” 吗?难不成是小陈在耸人听闻?还真不是 —— 哪怕到了 2025 年,美军的高超攻防体系,依然满是窟窿,不管是 “攻” 还是 “防”,问题都大到捂不住。
要聊美军的 “防不住”,得先搞懂一个关键问题:高超武器的突防能力,到底从哪儿来?全球现役高超导弹的飞行,基本都逃不过四个阶段 —— 上升段、外大气层飞行段、再入滑翔段、末端俯冲段。咱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说,你就明白为啥传统拦截器在高超面前,基本就是 “买彩票” 了。
先看上升段:理论上这是最好拦截的阶段 —— 导弹发动机点火,弹体暴露,目标特征特别明显。可实战里想拦?难如登天!首先拦截窗口太短,短则几十秒,长则不到 200 秒,要完成 “探测 - 判定 - 指挥 - 发射拦截弹” 的全链条,根本不现实。其次导弹发射阵位往往在安全地域,层层保护,拦截方想靠前部署探测网络、近距离拦截平台,难度直接拉满。
举个例子:美军曾经搞过一个 KEI 项目,10 吨级重型拦截弹,靠速燃火箭,勉强能在靠前部署时,拦截弱小目标的洲际导弹上升段。有意思的是,这次阅兵亮相的红旗 29,跟 KEI 有点像,但美军 KEI 是外大气层动能撞击器,而红旗 29 没展示拦截弹细节 —— 至于有没有用类似萨德的液态强制冷却导引头,实现高层大气拦截,这就给咱们留了不少想象空间。
再看外大气层飞行段:高超武器先打个抛物线飞出大气,在外层延伸射程,再俯冲回大气层。理论上这时候等离子体电磁屏蔽弱,雷达跟踪稳定,可操作时间也长。但问题来了:这个阶段距离拦截阵位太远,少则几百公里,多则几千公里,要么得把拦截平台推到敌人家门口,要么得有太空远程拦截能力 —— 这俩美军现在都没搞定。更关键的是,很多高超武器根本不飞这个阶段:抛物线上升后直接快速再入大气,低空滑翔,连给你跟踪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是再入滑翔段,这才是传统拦截器的 “噩梦段”:高超飞行体在 30-60 公里的高层大气里,以 5 马赫以上速度滑翔,还能做短时机动。为啥难拦?首先这个高度空气稀薄,传统拦截弹的升降舵、副翼基本没用;其次极端高速会产生巨量气动加热,拦截器的热烧蚀、等离子壳体问题,能让它直接陷入 “地狱级工作状态”;最后高超还能做高 G 机动,拦截器得跟着做更高性能的高速机动,还要快速修正姿态 —— 这对拦截弹的性能要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武器的极限。
最后是末端俯冲段:高超在 30-40 公里高度以上,以 70-80 度近乎垂直的角度俯冲。虽然这时候它进入了传统拦截器的工作范围,但俯冲角度陡、速度高,可供拦截的时间和水平距离被压缩到极致 —— 远程高超的末端窗口甚至只有 10-20 秒,还伴随机动。传统气动拦截弹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命中率低到离谱。
就拿美军的标准六来说,拦截末端高超基本就是 “撞大运”。给大家一组数据:四发标准六拦一枚纯弹道导弹(还没末端机动),理论概率才 70%—— 要是换成能机动的高超,你想想这成功率得有多低?
聊完了 “拦不住”,咱们再聚焦这次阅兵里的 “明星装备”—— 鹰击 17。光看这弹的设计,就知道它有多 “狠”:两级固体推进器,柔性 TVC 喷管变形体,类边条翼高升阻比设计,弹径大概 800mm,弹长 8 米出头 —— 几乎是贴着海军 850 垂发的 9 米深坑尺寸上限来的。
很多观众最关心的:鹰击 17 到底能打多远?这里得先补个知识点:高超武器的最大射程和突防能力,本身是矛盾的 —— 导弹的有效能量就那么多,要拉长射程,就得增加外大气层飞行段(没阻力飞得远),但这样会暴露在高空传感器下,机动能量也会减少;要是全程在 30-60 公里大气里滑翔,虽然难拦,但滑翔会消耗能量、降低速度,末端突防能力又会弱。
而咱们中国的高超设计,向来不追求 “极限射程”,而是兼顾各阶段突防能力 —— 从国产中距弹霹雳 15 的展板数据和实弹对比,就能看出来这一点。那以鹰击 17 为例,咱们按公开信息 “绿皮猜测”:如果它的关机速度能到 10 马赫(3400 米 / 秒),最小能量弹道射程大概 1500km。考虑到乘波体的特性(乘波体最大射程能到最小能量弹道的 150%),按我军标准,它的最大射程应该在 2100-2300km。
要是放飞自我,不考虑末端突防,只追求极限射程呢?把滑翔终止点设在速度低于 3 马赫,保守估计能再滑翔 1500-2000km,总射程上 3000-3500km 都没问题。可能有人会说:滑翔太远,末端速度下来了咋办?但你想想,就算末端只剩 3 马赫,再加上近乎垂直的灌顶攻击,再凑上数量 —— 宙斯盾那套 “爷爷级” 系统,真的顶得住吗?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陈根据外形和常识的猜测,比如关机速度到底是 8 马赫、10 马赫还是 12 马赫,咱们都不知道。但光从现有信息就能看出来:鹰击 17 的存在,已经把美军的反舰防御圈,往外推了一大截。
看完美军的 “拦不住”,再看他们的 “造不出”,你就明白为啥他们只能 “装死” 了。前段时间美军放出了 2026 财年预算文件(注意,这是美国白宫官方文件),咱们直接用数据说话 —— 美军现在能看到希望的高超项目,就两个半:海军和陆军的联合项目 LRHW、空军的 HAWC 空射吸气式项目,还有 2025 年才 “复活” 的 ARRW AGM-183A。至于有人想把 PRSM 算进去?小陈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先看LRHW(CPS):这是美军进度最快、投入最多的海陆两用高超项目,可尴尬的是 ——“人才等装备”,装备却掉链子。美国陆军 2021 年就组建了首个 LRHW 发射连,全套设备配齐;海军更夸张,把 DDG-1000 的舰炮拆了,装 12 个 CPS 发射筒,弗吉尼亚 Block5 潜艇也造了 6 条。可这导弹的完全体(弹体 + 助推器),截止到现在只成功试射了一次!
更离谱的是预算:2025 财年陆军买了 8 枚,2026 财年只买 3 枚,总预算却高达 3.53 亿美元。这里面还包含 10 辆再装填拖车和 12 个训练发射箱(花了 5700 万美元),相当于 3 枚导弹花了 2.96 亿美元,平均一枚 9867 万美元(约 7.02 亿人民币)!给大家个直观对比:10 美元面额的新钞,9867 万美元的重量是 10 吨,而 LRHW 导弹的落重才 7.4 吨,连储运箱算上也才 9.3 吨 —— 也就是说,要是用 LRHW 发射车当运钞车,拉这两枚导弹的采购现金,都得超重!
更糟的是交付时间:2026 年 4 月才开始生产,2028 年 12 月才交付 —— 这效率,真的不敢恭维。
再看PRSM 导弹:这是替代 ATACMS 的新一代战术导弹,弹径 432mm,弹长 3960mm,全重 1700 磅,战斗部 200 磅,基础型号射程 550km。可它的立项指标就是 “灾难”:要兼容海马斯和 M270 发射车,弹长不能超 4 米;还要海马斯有 M270 的火力密度,原先塞 1 发 ATACMS 的空间要塞 2 发,只能砍弹径;最后还要把射程提到 500km—— 雷神直接给搞成了 “金币弹”。
2026 财年陆军申请买 35 枚 PRSM 增量一(纯卫星制导)和 10 枚增量二(加反舰导引头),总预算 1.6 亿美元。其中增量一花了 6558 万美元,平均 188 万美元 1 发;增量二更离谱,10 枚花了 9342 万美元,平均 934.2 万美元 1 发 ——90kg 的战斗部,加个反舰导引头,就敢卖近千万美元?这不是 “火箭助飞手榴弹打船” 是什么?
更搞笑的是交付周期:2026 年 3 月生产,2029 年 3 月才开始交付 —— 一个比 300mm 火箭弹还小的玩意儿,要造 3 年?
就连最基础的GMORS 增程版(227mm 卫星制导火箭弹),也被美军玩成了 “金币弹”。原型号射程 70km,美军要求保持单箱 6 发密度、战斗部重量不变,射程翻到 150km—— 洛马只能堆料:碳纤维定向管、高级固体火箭装药(堪比洲际导弹)。2026 财年采购 228 枚,花了 1.25 亿美元,平均 54.6 万美元 1 发 —— 比原型号贵了 3 倍多!
看完这些数据,你就明白:美军的高超项目,不是 “造不出来”,是 “造不起、造不快、造不好”。潘兴二导弹之后,美国几十年没碰过中导,战术导弹技术断代,连固体火箭相关产业都快完蛋了 —— 现在捡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如果说高超武器是 “矛”,那反高超就是 “盾”。可美军的 “盾”,比 “矛” 还拉胯 —— 时至今日,美军连一款 “设计用途就是反高超” 的防空反导武器都没有!咱们挨个看:
先看标准六 Block1A:这是美国海军唯一现役的主动导引头远程区域防空弹,2026 财年采购 139 发(28 发常规预算 + 111 发国会强制资金),单价 530 万美元 1 发。可美国海军现在有 83 条盾舰(74 条伯克 + 9 条提康),平均每条舰一年只能分到 1.67 发 —— 这还只是 “采购多的年份”,前几年一年连 130 发都不到,甚至掉到 100 发以下!
更要命的是产能:美军居然说 “2028 年才能实现每年 200 发的产能目标”—— 作为海军唯一的先进防空弹,一年 200 发的产能,够干啥?红海行动里,美军 15 个月就发射了 80 枚标准六,再加上训练和损耗,一年消耗大几百发都有可能。再看总库存:美军至今只买了 1642 发标准六,去掉消耗,剩下的不到 1500 发,平均每条盾舰只有 18 发,算上训练损耗,实际能用的可能不到 15 发 —— 这就是美国海军的 “区域防空”?
再看标准三 Block1B(中段拦截弹):更贵!2025 财年花 1.1 亿美元买了 6 发,平均 1300 万美元 1 发。总库存才 546 发,83 条盾舰平均 6.5 发 —— 关键是,它根本拦不住中国的反舰高超!咱们的高超突防弹道,标准三连启动的机会都没有,数量再多也没用。
然后是萨德:2026 财年采购 37 发,单价 1240 万美元 1 发。可 2021 年下的订单,原计划 2025 年 2 月交付,结果产能让给了外贸客户,要拖到 2027 年 4 月才开始交付 —— 这效率,真的能应对 “突发情况”?
最后是爱国者 3MSE:这是美军反导体系里 “相对靠谱” 的 —— 单价 389 万美元,截止到 2026 财年共采购 2600 多发,交付超 2000 枚。可问题是,美军本土几十个导弹发射连,主力还是上一代的爱国者 3 CRI,2000 发 MSE 看着多,真到大规模冲突时,根本不够用。
更核心的问题是:这些反导武器,面对中国的高超,基本都是 “摆设”—— 标准六要等高超降到 25km 以下才能拦截,没打中就只能等死;标准三拦不到反舰高超的突防弹道;萨德是半固定系统,扛不住首轮集中突防;爱国者 3MSE 对付高超,跟 “用步枪打飞机” 差不多。
咱们这次阅兵,可不止鹰击 17 一款高超 —— 还有鹰击 19、鹰击 20、鹰击 21、长剑 1000、东风 17、东风 26D。这么多 “矛”,对着美军那套漏洞百出的 “盾”,你说他们能不绝望吗?
美军搞不好高超和反导,表面是技术和产能问题,根子上是整个国防体系的 “病”—— 这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基础,全链条都烂了。
第一,三方诉求撕裂:美军要 “战时可用、快速部署”,极端追求短期效果;洛马、雷神这些私企要 “利润增长、订单稳定”,不会管军方的急需求;政府要 “看得见的结果、少花钱”—— 三者根本穿不到一条裤子里,导致项目要么成本爆炸,要么进度拖延,要么产能拉胯,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工业与人才断层:冷战后美国长期不重视中导、战术导弹,导致产业链断裂 —— 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端材料、精密制造的核心厂商能力退化,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就像小陈说的:“优质技术丢了容易,捡起来难”,重启产业链不仅要砸钱,还要重建创新生态,这不是三五年能搞定的。
第三,军种矛盾与国会干预:美军各军种之间矛盾突出,作战部门要 “能打仗的装备”,文职机构要 “保绩效、过审计”,根本没法平衡;国会拨款更离谱,只看 “地区就业、短期政治回报”,把资源都往 “明星项目” 堆,基础能力建设没人管 —— 很多项目就是这么被拖黄的。
有人问:美国到底怎么才能建好高超与反高超体系?小陈觉得,得靠 “整个国家的力量”—— 总统牵头的国家动员机构、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统一的产业体系、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的长期付出。可问题是,那个能做到这些的 “伟大国家”,早就随着冷战结束消失了。
最后小陈想说:9 月阅兵展示的,不只是几款高超武器,而是中国在高超领域 “攻防一体” 的硬实力。从东风 17 到鹰击 17,从红旗 19 到红旗 29,每一款装备的背后,都是产业链的完整、技术的积累、体系的协同。
而美军的困境,不是 “一时失误”,是长期战略误判、产业空心化、体系撕裂的必然结果。他们现在选择 “蒙上眼睛装看不见”,不是傲慢,是真的没辙 —— 毕竟,当对手已经迈入 “高超自由王国”,而自己连 “矛” 和 “盾” 都凑不齐时,除了装死,还能做什么呢?
各位观众,如果你觉得小陈说得有道理,别忘了点赞+关注,咱们下期再聊美军的那些 “乐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