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创客公社产研组
拿下数亿元超级“种子轮”,苏州这家刚成立4个多月的超级黑马浮出水面!
创客公社获悉,近日,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一星机器人”)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本轮投资方阵容颇为强大:既有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一线投资机构,也有苏州基金(总规模500亿)、中新集团(苏州工业园区国资背景)等地方国资基金,还包括上市公司蓝黛科技,以及成立2年多累计融资24亿元,跻身独角兽行列的“银河通用机器人”。
![]()
而此轮融资消息的官宣距离公司成立才刚刚过去4个月。企查查显示,一星机器人于2025年5月9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一星机器人的发起方。
目前其股东名单穿透后显示为李星星、潘运滨和李妮。其中,实控人李星星现为吉利集团监事、澄星股份实控人;董事长潘运滨来自吉利体系内部,曾担任吉利卫星板块总裁,现任吉利半导体公司CEO;李妮则是知名投资人,是凯心投资执行董事和法人代表。
作为一家差异化定位的具身智能企业,一星机器人在官宣融资消息时,创新提出“‘倒做AI’的核心策略,该策略以实际任务和能力边界为出发点,通过调整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及产线布置,让机器人在真实任务场景中训练迭代,不断提升AI核心能力。”
![]()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集团与苏州的合作由来已久,且硕果频出。如吉利旗下曹操出行总部落户苏州相城并成功上市,市值数百亿港元。此番吉利将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再次落地苏州,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今年6月,吉利刚刚投资了具身智能领域杭州“网红”企业宇树科技。
都说,资本是最诚实的投票。那么,苏州具身智能产业又是怎样吸引吉利集团重仓布局的?

背靠吉利生态
80后“企二代”迈向具身智能
![]()
李星星,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李星星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之子,目前担任吉利集团监事、上市公司澄星股份实控人。
他目前实际控制着包括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昂步投资、江苏耀宁新能源在内的数十家公司,其中多数业务围绕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逐步形成覆盖新能源产业链的资本版图。
显然,现年40岁的李星星不仅在资本层面有着天然优势,还通过多家企业积累了产业经验,并且正在走向科技创业的台前。
一星机器人正是李星星重点转向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意味着吉利体系在具身智能方向上的重要布局。
![]()
李书福与王兴兴对谈。图片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事实上,在2025年6月,吉利曾通过投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宇树科技加快向机器人赛道转型的步伐。此前几年,吉利还持续通过收购、合作和战略投资来扩展产业链版图:如2022年,旗下多家公司入股青岛科捷机器人;2024年,携手优必选、天奇股份,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场景落地;2025年,晶能微电子与智平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面向精密制造场景的通用机器人解决方案。
当然,对吉利来说,智能机器人与汽车主业的结合是水到渠成的。2025年1月,公司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 AI”技术体系,将AI深度应用到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全域AI”的汽车企业。7月,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更是直言:“吉利有望从一家汽车企业转型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领先的机器人公司。”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背景最终促成了一星机器人的最终诞生。
与众不同的是,一星机器人在官宣种子轮融资时,特别提出“倒做 AI”的核心策略。而在研发团队上,一星机器人可谓实力满满:公司联合了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采团队,试图以“模型 + 数据 + 本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建立核心竞争力。
![]()
图源:OneStar一星机器人
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2025年8月,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正式签约,共建 “智能机器人校企联合实验室”。当天还发布了针对多样化工业场景定制开发的“星轮1号”轮式双臂机器人。目前,双方正推进其量产工程化建设。

剑指2000亿!
苏州机器人太全能了
![]()
苏州,这座以园林与昆曲闻名的江南古城,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让世界记住它:具身智能。
所谓“具身智能”,就是把AI大模型装进钢铁之躯,让机器人不仅能“想”,更能“动”,在物理世界里像人一样感知、决策、作业。
2025年初,随着宇树科技大火,具身智能之风乍起,苏州沉淀了多年的机器人江湖,也被这阵“春风”激活了。
众所周知,苏州是江苏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强市。从精密装配到自动搬运,从视觉检测到柔性分拣,苏州发达而丰富的制造业场景倒逼出了一套套高度成熟、可迁移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体系。
![]()
这些自动化解决方案落地应用的同时,苏州也悄然聚集了一大批可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落户,直到把机器人关节里每一个零部件都磨成了“苏州造”。
这正是苏州切入具身智能领域的独特跳板。
于是,当“具身智能”时代突然降临,别人还在苦苦寻找供应链,苏州企业只需要把原来的各种模块重新标定,一夜之间就能让机器人长出“灵巧手”、“柔性腕”和“千里眼”......
翻开苏州机器人产业版图:家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吴中区、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和吴江区;核心零部件(软硬件)企业则在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地广泛分布。
![]()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市聚集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6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3家(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核心企业80余家),2024年产业规模达1395亿元,形成了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苏州连续四年位居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第三位。
而这正是苏州抢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底气。
2025年4月,苏州举办了一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大会宣布,84个具身智能项目落地苏州,总投资超160亿元,还提出了一个响亮的目标: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建立,支撑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可以说,一星机器人的首轮数亿元融资,不过是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冰山一角。它预示着一个更宏大的图景:苏州正在从“世界500强的工厂”蜕变为“引领未来的机器人摇篮”。
![]()
回望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的赢家,往往不是最早发明技术的地方,而是最善于将其工程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区域。苏州没有错过汽车时代的零部件配套,也没有缺席电子产业的代工浪潮,如今在具身智能这一决定未来几十年生产力格局的关键赛道上,它再次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
从强大制造业的精密需求中孕育出自动化基因,再借力人工智能的范式变革,实现向具身智能的升维突破,这条路径清晰而坚实。
当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徐徐展开,苏州,已然握住了通往未来的船票。
本文参考素材来源:
OneStar一星机器人:《OneStar一星机器人完成“种子轮”融资,聚焦“倒做AI”打造具身智能竞争力 》、《揭牌!一星-复旦联合实验室成立,“星轮1号”机器人同步发布 》
苏州发布:《苏州机器人“家族”,太全能了!》
及创客公社往期报道等。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