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志明律师
近期,网上冒出一个所谓教授的言论,说什么敬畏自然,“与洪水为友”,即使我们把所有防洪堤、所有大坝全部都炸掉,洪水能够淹掉的国土面积才0.8%,极端情况下才淹掉6.2%……
闻其声见其言,我是大为震惊,大失所望,这都什么教授啊?堤坝在防洪、供水、航运、发电、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教授受过什么刺激,发出炸掉所有大坝无所谓的如此奇谈怪论?
堤坝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有效手段。通过抬高河岸或海岸线,形成人工屏障,阻止洪水漫溢至周边低洼地区,保护农田、村庄、城市等免受淹没。例如,长江中下游的堤防系统有效减少了洪涝灾害对沿江经济带的威胁。
部分堤坝(如分洪闸)可在洪水超标时,通过泄洪通道将多余水量引入蓄洪区或分洪道,降低主河道压力,避免溃坝风险。
堤坝拦截河流或雨水,形成水库或池塘,为农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保障粮食生产。例如,都江堰工程通过堤坝与渠道结合,实现了成都平原的千年灌溉。
堤坝与水库结合,可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缓解干旱问题。部分堤坝(如水电站大坝)通过落差发电,提供清洁能源,如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可满足数千万家庭的用电需求。
沿海堤坝(如海堤)可阻挡海浪和风暴潮的侵袭,保护沿海城市和港口安全。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通过堤坝和闸门系统,有效抵御了北海的洪水威胁。
堤坝围垦形成的土地可用于农业、工业或城市建设,扩展生存空间。例如,中国东部的围垦工程创造了大量耕地。荷兰的“须德海工程”通过堤坝将内海变为陆地,创造了大量耕地。
部分堤坝(如杭州西湖的苏堤)兼具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成为地方标志性景观。堤坝和文学还是千丝万缕,从《诗经》到《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关于堤坝的描写。
……堤坝的好处多多,不一而足。这个教授大言不惭诋毁堤坝除了显现自己的无知,没有任何意义。
神神叨叨什么又是0.8%,又是6.2%,殊不知6.2%的国土(约60万平方公里)覆盖长江/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核心经济区,承载全国近半GDP、80%财富及数亿人口。
建筑堤坝的区域往往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区域,人口选择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活、发展,本身就是“敬畏自然”的选择,你把敬畏自然的人类生活的地方的堤坝给炸了,他们去何处安身立命、安家立业?
溃坝的危害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河南75·8溃坝事件,1975年8月中国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尼娜影响造成的特大暴雨,导致60多座水库溃坝,近1万多平方公里受灾的事件。据《中国历史大洪水》记载,河南省因此事件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2.6万人死亡。
炸堤坝的言论是荒谬至极,不值得深入批驳,轻松带一笔算事。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江苏人民是如何战天斗地,筑坝开河,战胜洪水,而不是向洪水妥协,“与洪水为友”。
近日,我参加了“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访了苏北五市: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和宿迁。采风的重要主题就是水利与青年。以“水”为脉,领略“大哉河海”;沿“水”而行,书写“治水兴邦”;以“水”育人,唱响“青春之歌”。
江苏省跨江滨海,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海陆相邻,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域面积占16.9%。江苏东濒黄海,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6公里,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太湖、洪泽湖,分别为全国第三、四大淡水湖。
水是江苏的重要资源,如何管好水、用好水则是江苏人民的重要课题,从古至今的的重要课题。我从走访的五个城市的点位分别说说水利承载的多重元素。
一、淮安的古代水利
淮安的板闸位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明清两代大运河淮安段的关键水利设施。其名称源于过船闸初建时以木板衬底,故曰“板闸”。后虽改为石闸,但“板闸”之名沿用至今。
在明清时期,板闸是漕运的咽喉要道,每年有大量的漕粮和商船通过此地。为了有效管理漕运,明朝政府还在板闸设立了钞关,用于收纳关税。这使得板闸不仅成为了水利枢纽,还成为了经济重镇,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
![]()
在板闸的建造过程中,古人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的需求。例如,通过弧形闸门的设计减少泥沙淤积,保护了运河的生态环境。同时,板闸的建造还促进了周边植被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水利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而非破坏自然的活动,古人尚且做到如此,还担心今人考虑不周?
淮安板闸水利文化是古代中国“因水而兴”的缩影,其工程智慧、经济功能与文化价值跨越时空,至今仍给后人参观游玩。从明代漕运的“咽喉”到现代文旅的“名片”,板闸见证了运河的沧桑变迁,也诠释了水利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二、盐城的红色水利
水利是造福人民的事业,谁把水利搞好了,谁就赢得民心。
1939年8月,盐城市滨海县沿海地区遭受海啸袭击,国民党修建的“韩小堤”轰然倒塌,海水吞没了40多个村庄,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万余人死于非命。
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和新四军在盐阜地区胜利会师,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宋乃德得知海啸是沿海百姓的最大威胁,就下定决心重修海堤,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1941年初,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收到修筑海堤的报告后,坚定地表示:“我们新政权刚刚建立,地方上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应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
刘少奇认为,修筑海堤是关乎新政权能否在苏北站稳脚跟、人民政府能否巩固、共产党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以及军队是否真正抗日救国的大事。由此拉开修堤的序幕。
1941年5月至7月,宋乃德在华中局、新四军的大力支持下,动员两万多名民工,战胜种种困难,修筑了全长90华里的拦海大堤,当年就新堤刚建成,就成功抵御了比1939年更为猛烈的海啸袭击,保护了数十万亩良田和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为了铭记以宋乃德修筑海堤作出的卓越贡献,当地老百姓效仿范公堤的命名,将海堤称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竖立了纪功碑。
从宋公堤我们就能读懂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什么是“不忘初心”的精神。滨海当地人介绍,修堤不仅共产党在做,国民党也做的,但“国民党修堤是中饱私囊,共产党修堤是一心为民,”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修堤。
宋公堤的修堤模式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它首创“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的融资模式,建立“每日财务公示”制度,开创根据地民主协商建设先河。红色江山怎么来的?宋公堤给出了准确的答案:江山是从老百姓的口碑里来的。
国民党的军队炸掉花园口黄河大堤,破坏水利,导致百万人死亡,千万人流离失所;共产党的军队修建宋公堤,大兴水利,保一方百姓平安。这么一比,就知道刮民党为什么失去江山了,刮民党不垮,那就是天理难容了。
三、连云港的水利民生
连岛国家级中心渔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街道西连岛村西北侧,是集渔船停泊、避风补给、渔获交易、水产加工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
连岛国家级中心渔港的防波堤,965米,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呈L形横卧海域,形似“巨人的手臂”,为渔船提供安全避风港湾。码头长557米,可容纳860艘大中小型渔船避风停泊,港内水域平稳,解决了传统渔港泊位少、掩护水域面积小的问题,渔船装卸效率大幅提升。
渔港升级后,渔货卸港量和交易量增加,带动水产品冷藏加工、交易、制冰、物资供应等产业协同发展。2025年,连云港市海洋渔业产值显著提升,紫菜养殖面积达8.7万亩,牡蛎养殖12.5万亩,贝藻参高效生态健康养殖基地达20万亩,渔业综合经济效益同比增长超40%。
渔港与连岛5A级景区联动,开发休闲垂钓、海鲜美食街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亿元。经济区建设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带动渔民转产转业3000余人,间接拉动周边小城镇服务业就业岗位1.2万个。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水利就是民生,水利设施给当地群众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四、徐州的水利奋斗史
徐州云龙湖原名簸箕洼、石狗湖,最初是徐州南郊的一片自然洼地。黄河夺淮后,这里失去排水出路,每逢雨季湖水暴涨,威胁市区安全;雨后湖水经奎河迅速流走,湖区又成为沼泽。——这就是水之患,没有堤坝的“自然”状态。
为变水害为水利,1958年秋,徐州市动员1.5万余名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以石狗湖为基础,在云龙山与韩山之间修筑长达4000余米的拦水大坝,形成水面5.8平方公里的人工水库。1960年工程竣工,水库被正式命名为“云龙湖水库”。
![]()
云龙湖水库的建设史,是工农兵学商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奋斗史。云龙湖水库是徐州军民一锹一锹挖出来的,一担一担挑出来的。1958年建设时,驻徐部队出动1万多名指战员参与,大坝被命名为“八一大坝”;1975年加固工程中,军民再次携手,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
云龙湖水库泄洪通道施工期间,战士李建华、盛明亮牺牲。1982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在云龙山西麓、泄洪隧洞西东口附近设立“彰军碑”,这既是对牺牲战士的深切怀念,也是双拥城徐州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如今的云龙湖水库,不仅是城市防洪的“安全屏障”,更是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格局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
五、宿迁的水利之最
位于宿迁的皂河抽水站1978年动工,1986年正式投运,历时8年完成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泵站内的立式混流泵因其庞大的体量和卓越的性能,被誉为“亚洲第一泵”。该泵的叶轮直径达到了惊人的6米,单叶重8吨,单机流量高达100立方米每秒,泵体重量达到了300吨。其内部空间宽敞到可以同时容纳两辆十吨重的卡车并行驶过,这样的设计在亚洲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皂河抽水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六梯级泵站,承担着将长江水引向北方的重要任务。自运行以来,皂河站累计调水超205亿立方米,相当于23个骆马湖的蓄水量,惠及200多万亩农田和徐州、宿迁等城市群供水,是水资源调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皂河抽水站的水泵设计、制造、安装全部实现国产化,在1987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被誉为“争气泵”。
![]()
皂河抽水站还不忘水利科普,在泵站附近打造了泵魂广场、实景泵站等科普空间,获评“江苏最美水地标”“江苏省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荣誉,成为大中学生热门打卡点。
以上参观的水利点位都涉及堤坝,可以说堤坝是水利工程的灵魂。堤坝在水利工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不可替代。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民的堤坝,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那种认为堤坝是破坏自然的说法,纯粹就是无知、无耻和无理。
堤坝不仅仅存在当下,更存于历史的记忆里。中国大运河堤防,串联起隋唐至明清的漕运历史;荷兰的“风车-堤坝”系统,则记录了中世纪与海洋争地的智慧。1998年长江抗洪期间,数百万军民加固堤防的场景,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大禹治水到南水北调,从防洪保安全到生态惠民生,水利始终承载着战天斗地的生动实践。水利事业的星辰大海,更离不开青年的的奋斗与奉献。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城市防洪工程到戈壁峡谷,从国内工程到国际舞台,青年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书写着水利事业的传奇。
青年是水利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厚重的水利历史,因他们的书写而生机勃勃;宏大的水利工程,因她们的汗水而温情脉脉;古老的江河湖海,因他们的守护而奔流不息。
站在新时代的滚滚浪潮下,青年水利人正在推进现代化水利建设中展现水利新风貌、新形象、新作为,做水利建设的先锋,让青春年华在为水利事业的奉献中焕发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