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末期苏联航空工业的最后一抹余晖中,安-71预警机以其颠覆传统的设计语言,成为航空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技术标本。这款基于安-72短距起降运输机改造的空中预警平台,将直径7.3米的雷达整流罩安装在垂直尾翼顶端,这种反常规布局犹如给飞机戴上一顶倾斜的礼帽,使其在北约情报体系中获得了“狂妄”的代号。
苏联人那个思路,安-71动力系统弄了三台发动机,翅膀上顶着俩涡扇,屁股后面还塞一个涡喷,看着就挺费劲,好处是跑道有个两百来米就飞起来了,库兹涅佐夫号那个滑跃甲板,用着刚刚好,它那雷达看得也远,半径三百多公里,三百个目标给你看得清清楚楚,顺带还能指挥一百多架飞机,八八年飞了一下,效果直接翻了三倍,这数据就放在那。
这安-71当初怎么回事呢,贝卡谷地那场空战,叙利亚让以色列的预警机给收拾了,苏联那边坐不住了,马上就搞了个雷达项目,代号叫量子,安东诺夫设计局接了活,直接用安-72的机身改,气动布局动了大手术,垂尾往前斜,水平尾翼也挪到前面,都是为了头顶那个大盘子雷达,重心往后跑了,不这么弄根本飞不稳,奥列格·安东诺夫本人看了图纸,就说了一句话,就得这么干。
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苏联没了,九一年那会儿,三架原型机都留在了乌克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俄罗斯开走了,本来还有个雅克-44想顶上,结果没钱,也黄了,俄罗斯海军没办法,一直拿卡-31直升机先凑合着用,当时有个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后来写回忆录说,这飞机要是成了,整个黑海都在眼皮子底下,就是没那个机会了。
安-71这东西也不是白干了,后来以色列那个费尔康预警机,雷达布局就有它的影子,咱们的空警-600,那种短距离起飞降落的设计,也从里面学到不少东西,军工技术这玩意儿,跟一个国家怎么走是绑在一起的,你技术再好,碰上大环境变了,也只能放那儿了。
参考资料:《兵工科技》、《航空世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