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误解了“数字原住民”?
日前在外吃饭,前面一桌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家三口,两个三四十岁模样的大人,一个三岁左右的小朋友。两个大人忙着打包,孩子抱着一个大手机,忙着刷视频。直到他们打好包走出饭店,大人也没从孩子手中拿过手机,而孩子的眼睛也没离开过手机。
看着这么小的孩子熟练地刷着手机,你有何感想?
七月作品(文中插图皆为七月涂鸦作品)
七月2岁开始,在平板上玩可汗少儿英语。我只在最开始的几次给她打开,进行适当引导。后来再玩,都是她自己精准找到app。
如今,三岁的孩子能熟练解锁iPad,找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四岁的孩子对智能音箱发号施令,比爷爷奶奶还溜,这都是普遍情况。
七月平时不玩手机,偶尔用我手机也只是看看照片。就是那仅有的几次看照片的经历,她都可以发现很多我没发现的新功能。
我们常惊叹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数字天赋”,感叹他们不愧为“数字原住民”。
但熟练点开一个App,就像会按电梯按钮一样,只是一种操作技能。真正的“数字原住民”,不应只是技术的熟练使用者,更应是数字世界的积极建设者和负责任参与者。他们天生熟悉这片“海洋”,却未必懂得潮汐规律、避险方法和航海伦理。
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们因恐惧而筑起的高墙,也不是家长不加干涉的放任自流,而是一套可靠的“航海术”——数字公民教育。
以前读到很多相关内容,包括我们团队很早之前也编译过相关内容,但当时没结婚没孩子,感触并不多。最近,我时常想起那个抱着手机刷视频的小男孩,就很想聊聊这个话题。我想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出发,跟大家探讨一些数字公民教育的可行性操作。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超越防沉迷:数字公民的四大核心素养
对于很多家庭,防沉迷绝对是每天都要直面的“头等课题”——早上刚给孩子的平板设好 1 小时游戏时限,转头就发现自己刷育儿视频忘了准备早餐;晚上反复提醒孩子别熬夜看动画,自己却忍不住刷完了一整集家庭剧。
就连原本总念叨“看不懂你们年轻人手机”的父辈,也渐渐成了“数字沉迷”的人群:奶奶外婆们会抱着手机刷养生短视频,以至忘了原本要做的事;爷爷们会在直播间里跟着抢货,不知不觉买一堆用不上的小家电。
其实防沉迷从不是只针对孩子的“单方面要求”,而是整个家庭都绕不开的数字生活必修课,毕竟在屏幕无处不在的环境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不小心“陷”进数字洪流里。
防沉迷的方法我们之前探讨过,改天可以继续扩展探讨,今天我们把目光从“每天能玩多久”的计时器上移开,会发现一个更广阔、更重要的教育空间。
1. 数字安全与隐私:新时代的“过马路”教育
还记得儿时第一次学“过马路”吗?你又是怎么教孩子过马路的?
我第一次学过马路,是我的父亲教的。
那天,他领着我过马路,说:“过马路时,有人行道首先走人行道。但我们现在要过的马路没有人行道,怎么办?记住,要先看左再看右。左边没有车,我们走到中间这个线后面,再看右,确保右边也没车,快速通过。”
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我刚从农村回到城市。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如果没有父亲教我的方法,我是很惶恐的。有了父亲的教导,才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能安全从容过马路。
今天,关于数字安全与隐私也一样。这远不止是“不要和陌生人聊天”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教孩子:
什么是“数字身份证”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的名字、学校、住址、照片,就是你在网络世界的身份证。就像我们不会把身份证随便给别人看一样,这些信息也不能随意发布。可以和孩子约定:“发布前先问家长”。
设置“数字门锁”
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解释密码的重要性——“密码就像家里的钥匙,强密码是防盗门,弱密码是玻璃门”。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创建第一个密码,并约定绝不外传。
识别“网络陷阱”
那些“恭喜中奖”、“点击领红包”的弹窗,就是网络世界的“糖果诱惑”。我们要告诉孩子基本的辨别技巧:“天上不会掉馅饼,陌生链接不要点。”
2. 数字批判性思维:培养“小侦探”式的信息素养
在AI能生成逼真内容、虚假信息泛滥的今天,这项能力至关重要。
a.让孩子养成提问的习惯:面对一条惊人的消息(比如:科学家证实吃冰淇淋能变聪明),教孩子当个小侦探:
大脑中第一反应:“谁说的?”(来源可靠吗?)
第二反应:“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目的?)
继续问:“别人怎么说?”(有其他证据吗?)
b.玩亲子“打假”游戏:找一条看似可疑的短视频或新闻,和孩子一起搜索验证,把这个过程变成一场有趣的探险。他会慢慢明白:网上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3. 数字礼仪与责任感:线上的你,也是真实的你
孩子需要知道,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言行皆有后果。
“黄金法则”在线:问问孩子:“如果你说的话被做成大牌子挂在教室里,你还会说吗?”这就是“按下发送键前,先想一想”的原则。
直面网络欺凌:明确告诉孩子,嘲笑、排挤、散播谣言就是欺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鼓励他:“如果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这不是你的错。”
认识“数字文身”:孩子在网上的每一次点赞、评论、分享,都像一个洗不掉的“文身”,会一直跟着他。可以用一个比喻:“你在网上发的每张照片,都像是用永久墨水写的。”
4. 数字创造力:从“消费者”到“创造者”
这是数字教育的最高目标——让孩子利用工具进行创造,而不仅是消费。
引导创造
与其被动刷短视频或玩游戏,不如鼓励孩子:
a.用手机拍摄并剪辑一个假期游记。
b.用绘图软件为父母或好朋友制作一张生日贺卡。
c.跟着编程启蒙软件,制作一个小动画或一个小游戏。
d.用AI工具写一首歌、创作一部短片电影。
e.让几个AI模型就某个辩题展开辩论,孩子做裁判。
转变身份
当孩子从“玩别人做的游戏”变成“做自己的小游戏”时,他与技术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字设备不再是娱乐黑洞,而是实现想象力的神奇工具箱。
家庭实践:四个场景化的可行性方案
这里有一些可以立刻上手的家庭实践方法:
行动一:共创“家庭数字公约”
全家人(父母必须包括在内)一起商量规则,比如:“就餐时手机放一边”、“周末每人有2小时自由屏幕时间”。关键是共同遵守,让孩子感受到公平与合作。
行动二:当好“第一任数字教练”
当孩子注册第一个社交账号时,请坐在他身边。这不是监视,而是像教他第一次骑自行车一样,扶着他一起设置隐私权限,并耐心解释:“这个开关是决定谁可以看到你的照片,我们选‘仅好友’好不好?”
行动三:定期进行“数字卫生”检查
每个月花15分钟,和孩子一起检查手机App的权限:“这个游戏为什么需要你的通讯录?这不太安全,我们关掉它。”像大扫除一样,清理数字环境。
行动四:发起“家庭创造项目”
全家一起用视频软件制作一个节日祝福短片,或一起学习使用一个有趣的创意App。重点是体验从无到有的创造乐趣,让孩子感受到技术赋能的美好。
时至今日,我过马路时,时常会想到那天父亲教我的模样。相信我们教给孩子这些数字素养后,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总会在某个时刻想起当初跟爸爸妈妈一起探讨数字生活的温馨时刻。
从“监工”到“向导”,与孩子同行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让孩子与数字世界完全隔绝。将孩子挡在数字世界之外,就像因为担心溺水而不让他靠近水域,这只会让他在未来真正面对海洋时手足无措。
真正的爱,是陪伴与引导。我们的角色,需要从焦虑的“监工”,转变为智慧的“向导”。这堂“数字公民课”,关乎的不仅是安全,更是孩子未来能否成为一个理性、善良、有创造力的现代人。
让我们放下焦虑,与孩子一起,以自信和从容的姿态,拥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给予他们的,将不是束缚自由的枷锁,而是一副能助他们在广阔数字天空中翱翔的翅膀。
愿我们都能成为让孩子想起来就内心温暖的人。
祝福大家,祝福孩子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