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地机器人到对标布加迪、库里南(参数丨图片)的超级电动车,追觅汽车的跨界造车之路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胆的冒险。9月25日,追觅汽车首款超奢旗舰SUV官图发布,神似劳斯莱斯库里南的设计与3.7米车内空间、24度后轮转向等亮眼参数迅速引发关注。这距离追觅8月28日官宣造车还不足一个月,追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已是追觅汽车亮相的第二款车型。9月24日,追觅汽车宣布将在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展出第二款产品,形成“性能纯电轿跑+超奢旗舰SUV”产品矩阵,两款产品均计划于2027年上市。作为以智能清洁设备起家的品牌,追觅一反常规地选择从超豪华市场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其底气来源于已有的一定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01 逆向超豪战略
当其他造车新势力纷纷从中端市场切入之时,追觅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直接对标全球顶级超豪华品牌。追觅的首款纯电产品直接瞄准布加迪威龙,宣称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而刚刚发布的SUV则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号称拥有“百大全球首创技术,千余项颠覆式创新”。这种定位背后是追觅对市场的冷静判断。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表示,为造车梦已筹备超十年,选择在淘汰赛中切入超豪华市场,是为避开中低端价格战。
在追觅看来,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存在结构性空白。布加迪、宾利等传统超豪华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步伐相对滞后,而特斯拉等电动品牌主要定位大众市场,没有充分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与“专属体验”的需求。同时,中国车企出海目前仍以性价比和中端市场为主,尚未真正打入超豪华阵营。追觅借助这一错位竞争的策略,希望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02 技术迁移的可行性
追觅造车并非从零开始。截至2025年5月,追觅科技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覆盖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
追觅最引以为傲的是20万转以上超高转速马达技术,这一技术在其扫地机器人产品中已经量产。相关电磁设计、热管理策略与控制算法,为电动汽车尤其是高转速、超高功率密度的超跑级电驱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追觅的20万转/分钟智能数字电机,从研发精度和制造难度上说,属于‘微观极限产品’,在材料强度、动平衡、散热、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远超过普通汽车电机。” 一位行业技术专家分析道。但车规级与消费级技术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车规级要求极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如零下40℃到125℃的稳定性、百万次耐久测试等,这些都是追觅尚未公开验证的。追觅还需克服的挑战包括处理大电流、高负载、持续高性能等方面,以及可靠性和大规模生产的一致性。
03 全球布局的野心
追觅汽车的全球化布局同样引人注目。据透露,追觅正在考察德国勃兰登堡州毗邻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选址,新工厂规划面积约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这种“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模式,旨在借助德国汽车工业的工程技术积淀和欧盟市场准入便利,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端产品。追觅科技已有的全球渠道也成为其汽车业务出海的优势。
目前,追觅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这一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将为追觅汽车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支持。但海外建厂也面临挑战。特斯拉的柏林工厂产能利用率只有40%,而上海超级工厂达到100%;上海工厂人均年产量是柏林的3倍左右。追觅能否在成本更高的欧洲实现高效生产,仍是一个未知数。
04 资金与风险管控
造车是场资金消耗战。业内估算,造车需要200亿-500亿资金。小米汽车的首期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元,蔚来汽车累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至今尚未实现稳定盈利。
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追觅采取了独特的“左手代工+右手自研”资金策略。一方面通过代工(ODM)业务产生稳定现金流,另一方面依靠自研造车项目吸引投资。
![]()
9月12日,追觅汽车宣布完成首轮融资,此时距离其官宣造车仅过去两周。这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追觅造车计划的初步认可。但追觅汽车相关负责人强调,他们将注重产品定义的正确性和高效资金使用,控制风险,避免商业价值不成立的产品方案。
在造车之前,追觅已经组建了近千人的团队,团队成员既包含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智能+制造”双基因驱动的组织架构。
05 前景与挑战
追觅汽车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表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板块可能仅剩10-12家成规模的车企。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还将继续。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追觅的这套打法还是有机会的,就像其他行业也有一些公司不在国内做,但是借助全球资源杀出了一条血路。”但他也指出:“超豪华汽车品牌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品牌建设,消费者对于超豪华汽车品牌的认可不仅仅在产品本身,更在于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
从技术角度来看,追觅可能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AI视觉算法经验迁移到电动车的电驱系统与智能驾驶系统。但车规级标准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产品,追觅需要建立完整的汽车标准验证体系。结语2027年,追觅的首款量产车型将正式亮相。
到那时,我们将看到追觅位于德国柏林附近的新工厂是否已经建成,其规划面积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两年时间,追觅需要同时攻克技术迁移、供应链整合、品牌塑造等多重难关。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仍在继续,瑞银预测到2030年可能仅剩10-12家成规模的车企。追觅的“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全方位、多维度的高强度对抗,不仅是技术创新与迭代速度的比拼,更是体系能力、供应链整合、品牌定位与全球市场洞察的全面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