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全面介绍东营市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园区、企业建设进展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东营市高度重视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聚焦城市、园区、企业三大关键层面,强化政策指导与跟踪调度,以“2+1+2”试点建设体系为核心抓手,坚持综合部署、一体推进与以点带面、创新示范有机结合,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多维度的全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一个“2”——标志试点城市引领,东营区、河口区作为试点城市,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从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多领域、多层次推进减污降碳试点工作。
数字“1”——标志试点园区标杆,围绕东营港省级化工园区,通过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园区企业产业链,打造网状产业体系减污降碳新模式,助力创建全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标杆。
第二个“2”——标志试点企业示范,针对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两家重点企业,实施能源及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各有特色的绿色低碳生产路径,全方位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陈云龙介绍,东营市按照“分阶段、分领域”思路,推动重点产业碳足迹评价全覆盖。2023年,东营市聚焦石化行业,组织神驰石化等4家企业完成23个产品碳足迹评价,全部通过省级评定。2024年,拓展至橡胶轮胎产业,推动兴源轮胎等30家企业编制完成评价报告,华盛橡胶等3家企业通过第三方认证,获“绿色身份证”。2025年,覆盖纺织及橡胶轮胎细分领域,组织锦海纺织等4家纺织企业、耐斯特炭黑等8家橡胶轮胎企业开展核算。目前,东营市已完成基础数据梳理,正按国标推进报告编制,将为细分行业建立碳足迹基准线。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更是应对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东营市将系统总结‘2+1+2’试点建设体系在技术方案、管理机制、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推动编制《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指南》,全力打造减污降碳‘东营样板’,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东营力量。”陈云龙说。(大众新闻记者 孙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