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前,54岁的王阿姨正准备为工作化妆,却无意间在脖子侧面摸到了几颗软软的小肉粒。起初,她并不在意,既不痛不痒,还以为是最近秋天气候干燥引起的“皮肤小疙瘩”。可过去三个月,这些小肉粒竟越来越多,还悄无声息地“扩散”到腋下。眼看着自己变得“不好看”,王阿姨忍不住用手去揪,刚一用力,那小肉粒一下变红,还有些渗血。她禁不住担忧:这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揪掉?背后会不会藏着身体某些信号?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遭遇?这些不起眼的“小肉粒”,其实隐藏着哪些医学知识,能不能直接处理?尤其,很多人对于它的“传染性”“安全性”还存在巨大误区。今天,就带你全面揭秘这类“小肉粒”的真相,避免因一时冲动,留下不必要的健康隐患。看完,你会发现答案远没有表面这么“简单”,而其中的第三点,更是多数人日常最容易忽视!
![]()
脖子、腋下的“小肉粒”究竟是什么?
答案其实比想象要丰富:大部分小肉粒在医学上被称为“皮赘”和“疣”。
皮赘,又叫软纤维瘤,是皮肤纤维组织的良性增生。它们一般呈肉色、褐色或淡黄色,小而软,多为细小突起,摸起来像软软的“小泡泡”。皮赘多发生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尤其偏爱中老年人或体型稍胖的人群。据一项针对1500名40岁以上人群的健康调查显示,约有34.2%的人发现颈部或腋下有类似皮赘。
疣,严格说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新生物,分为丝状疣、扁平疣等等。它们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除了影响美观,时间久了还可能发炎、增多,个别甚至需要医学干预。
皮赘、疣多发于汗腺丰富、皮肤摩擦较多的区域。夏天出汗、皮肤不洁、肥胖代谢慢,都会增加发生概率。有时候,内分泌变化(如妊娠、肥胖、糖尿病人群)也易诱发。国外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kg/m²,小肉粒发生风险上升约17.8%。
![]()
长了小肉粒,能不能直接用手揪掉?
不少人觉得小肉粒是多余的皮肤,一想省事,顺手就揪掉甚至用指甲剪,“快刀斩乱麻”。这种做法听来简单,却暗藏着较大安全隐患!
首先,皮赘虽然是良性增生,但其基底常与健康皮肤血管相连。暴力操作会导致出血、红肿、感染,严重还会引起局部疤痕或久不愈合。有医学数据显示,在自我处理后,局部感染几率提升6-10倍,愈合时间延长至21天以上。
其次,如果小肉粒属于疣(病毒性皮损),用手揪掉的同时还会把HPV病毒通过皮肤表面微伤口“带来带去”,不仅自感染,还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家人。
手部细菌多,直接接触皮肤小伤口,很容易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有临床案例显示,90%因手术引发的皮肤继发感染,源自不洁操作。
随着皮肤屏障破坏,个别体质较弱的人还可能因此诱发炎症反应,形成顽固的瘢痕疙瘩,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
![]()
小肉粒变多、变大、发红发痒该如何应对?
首先,不要自行处理。发现脖子、腋下小肉粒时,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别手撕、别抠挤:如发生出血、渗液、化脓,及时消毒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观察特点:若“小肉粒”不疼不痒,无明显变化,可定期自查,持续关注。短期内突发增大、变硬、溃烂应及时就医。
专业处理:如果小肉粒影响美观、反复刺激或穿衣摩擦,有去除需要,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皮肤科进行冷冻、电灼等微创处理,全程无痛、恢复快,还能规避感染风险。
怎样预防“小肉粒”反复“找上门”?
日常护理尤为关键,不可只追求“外在去除”,还需改善内部环境。
![]()
三条防护建议,帮你降低皮赘疣的发生率:
重视清洁:勤洗澡、干净毛巾分区域擦拭,尤其是脖子、腋下、多汗部位。夏季清洁频率适当增加,避免皮肤油脂、汗液堆积,为细菌滋生“断粮”。
饮食结构要健康:少吃高糖、高油脂食物,多摄入高纤维、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果,保障体内代谢畅通。有实验数据支持:饮食偏油腻人群,皮肤新生物发病率较清淡饮食者高出13.7%。
保持良好情绪和作息:情绪波动、作息杂乱易扰乱内分泌系统,为疣和皮赘“助力”。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有效提升免疫水平,降低皮肤问题“复发率”。
提醒大家,小肉粒虽多为良性,万不可大意。一定要遵医嘱处理,莫图省事,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如果小肉粒短时间内迅速增大、颜色有异常、甚至伴随出血、疼痛,请及时前往医院皮肤专科面诊,排除其他皮肤疾病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