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投入运营的海珠涌人行桥。
南都讯 “我平时跑步经常路过这里,没有这座桥时要走滨江东路上的鸭墩桥绕行,桥建好之后就可以在桥上跑,无须跑到滨江东路上。”9月28日,位于广州滨江东路珠江泳场的海珠涌人行桥开放试运营,从珠江泳场前往海印公园从此无需绕多一段路,经常跑步路过此处的蔡先生告诉记者,有了海珠涌人行桥,他跑步时不用再绕行,还可以离马路远一些,环境更好更舒适。
海珠涌人行桥解决周边居民绕行痛点
![]()
市民在海珠涌人行桥上跑步。
作为珠江两岸升级的“重头戏”,海珠涌人行桥由广州市住建局统筹、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建设、中建科工、中交四航局等单位负责施工。中建科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桥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反向芬克式索桁架桥,桥钢箱梁分17个小节段制造、7大节段拼装,克服了潮汐、通行时段限制等困难,通过繁忙的珠江水道从南沙港运往项目施工地点,其中最大节段的钢箱梁最大节段重63吨,需把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完成“空中拼图”。
其设计主题“帆影流韵”独具匠心,塔柱以帆船桅杆为原型,拉锁系统仿缆绳交叉编织,桥面隐喻宽阔甲板,整体线条融入波浪元素,将海丝帆船意向与传统、现代工艺完美融合。
在该桥未建成之前,市民从海印公园到珠江泳场需经滨江东路上的鸭墩桥绕行大约100米,不仅需要额外多上下一段狭窄的台阶,桥上的非机动车道也非常狭窄,最宽不足1.2米,不利于老人和儿童出行,而在海珠涌人行桥建成后则解决了这一痛点。
桥面功能分区清晰,设有3米宽步行道和2米宽跑步道,配备休息座椅、绿化花池,采用防滑铺装并设置安全护栏,确保老人、儿童通行安全,真正实现了健身休闲两不误。站在桥上,可眺望“一塔一城”,将白天鹅宾馆、63层、二沙岛、广州塔、珠江新城天际线等美景尽收眼底,成为连接珠江美景与沿岸文商旅资源的“观景之窗”。
中大北门广场、天字码头等13处节点改造焕新
![]()
改造后的中大北门广场。
除了新建海珠涌人行桥之外,一同实施的珠江两岸片区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还对其它一些重要节点进行了便民改造。
在滨江人大主题公园,游伯等人正在公园中练习太极拳,他告诉记者,他与团队在这个公园活动已有7、8年,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蚊虫较多,如今改造后,环境改善了许多,他们在此活动也更加舒适。
据施工单位介绍,珠江两岸片区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横跨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除海珠涌人行桥外,还对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旧址周边、解放桥脚、天字码头、纺织路街头公园(滨江人大主题公园)、内环路桥下、远安路口、公厕驿站、中大北门广场、二沙岛桥下、天汇幼儿园等珠江沿线13处节点进行了精细化“微改造”,配套投放了3个花城书房,让“城市客厅”焕发新活力。
其中,滨江人大主题公园则是在2800㎡的空间内,新增绿化配套设施,完善慢行通道,增设无障碍坡道和休闲区座椅,活动空间更加丰富多元,成为街坊们晨练、遛娃、闲聊的“宝藏休闲地”。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不仅环境进行了改造提升,还新增了400多平方米活动场地,配备健身器材、慢跑道与座椅,为师生和游客提供了休憩、锻炼的好去处。
天字码头改造后前场全面打开,集散空间拓展得更为宽敞,地面改造得更加平整,新设石碑及结合座椅的种植池,白天江风拂面,夜晚华灯璀璨,既保留了珠江潮声里的商贸往事记忆,又提升了功能与美观。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旧址则打通人行通道断点,实现人车分流,优化了交通环境。
提升改造的三个公厕驿站在原有公厕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不仅面积增大不少,功能方面也大幅度提升,采用装配式结构,包含将男、女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管理房等区分开来,单独设立,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
此外,海印公园更新地砖提升环境,内环路桥下空间增加绿化、坐凳和雨水花园,二沙岛桥下节点新增跑道衔接与绿化小品等,这些“微改造”也让珠江两岸变成了更舒适、安全、活力的公共空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魏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