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1923年2月生在山东黄县枣林庄一个穷苦农家,爹妈靠刨地过活,父亲早年给人染布,洋布一进来就失业了。
他小时候上私塾才五年半,家里供不起,就早早下地干活,冬天上山砍柴。书没读成,可他爱钻研,《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古典玩意儿倒背得溜。1938年,十五岁的他投身八路军,第二年入了党。
先在胶东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念书,学完就上前线,在山东胶东跟日寇干仗,当过海军支队四中队的政委。
![]()
刘波比他小一岁,也是黄县人。
十四岁参军,十五岁当上胶东后方医院护士长,同年入党,还兼医院党委委员。俩人年纪轻轻,资历却硬,在胶东军区干活,1942年曲波带队去医院检查卫生工作,两人这才碰上。
老乡见老乡,话匣子一开,就聊上了。
![]()
1945年日本投降,部队北上黑龙江五常,曲波当二团副政委,刘波调军区政治部秘书。那年深秋,林子里部队扎营,俩人从战友变成恋人。
1946年6月,在牡丹江军区办了个简单婚礼,交换党徽就算拜堂。第二天,曲波背枪进山剿匪,刘波留在后方。
婚后几年,孩子陆陆续续落地:1947年大女儿曲淼淼生在牡丹江;1949年儿子曲晶晶;1951年二儿子曲磊磊;1953年小女儿曲毳毳。
![]()
四个娃在部队大院长大,爹妈轮流带,日子紧巴巴却稳当。
东北剿匪那阵子,土匪横行,曲波带队在雪地里转悠,部队重组小分队,杨子荣当排长,1947年2月6日化装潜入威虎山,抓了匪首张乐山。
没过多久,杨子荣在追击残匪时中弹牺牲,曲波悲痛了好一阵。
![]()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曲波在前线指挥,弹片割伤股动脉,大腿骨折,血流不止。
消息断档,刘波挺着五个月身孕,从东北一路南下,查战地医院的伤员名单和死亡登记。
妊娠反应重,吃啥吐啥,长途颠簸让她瘦了一圈。
![]()
一个多星期后,在河北易县一户农家,她找到曲波。
他高烧39度,脸色煞白,军医说缺血浆,伤员太多配不上。刘波血型匹配,二话不说抽了200cc血输给他。军医起初不同意,说她怀孕有风险,可她坚持了。那血救了曲波的命,从此他把她当恩人。
伤好后,曲波右腿短了四厘米,二级残疾,得拄拐杖走路。刘波总扶着他,俩人就这样熬过最苦那几年。
![]()
1950年11月,夫妇俩转业到齐齐哈尔车辆厂,曲波当党委书记,刘波进厂医务室。工厂北迁合并铁路厂,他升第一副厂长,生活总算稳了。曲波闲下来,总想起牺牲的战友,杨子荣那些人,得把故事记下来。
1955年起,他在家偷偷写《林海雪原》,拉窗帘怕人笑话,一天最多万字。刘波抄稿,字迹工整,抄完缝成册。写到战友牺牲那段,他常常趴桌上哭。
刘波买布裹两大包稿子,俩人拎着挤公车去出版社。先去外文局,人家说发外文作品,建议去作家出版社。又转人民文学,编辑龙世辉看完说改改就能用。
![]()
曲波修改后,1957年9月出版,轰动全国。书里女军医小白鸽白茹,就是刘波的影子,那份战地柔情,读者看在眼里。
那年夫妇调北京,曲波进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当副院长,刘波去北京医科大学工作。1959到1965年,曲波续写《山呼海啸》和《桥隆飙》,工业题材的《热处理》《争吵》也出了。
俩人既是夫妻,又是搭档,刘波一辈子抄他的稿子,退休后还帮着整理。
![]()
曲波晚年多病,2002年6月27日走时,78岁。
刘波守着空屋,儿女劝她去国外,她不会英语,也不习惯,留在北京干休所养老。
四个孩子,长大后各奔东西,全在海外安家,日子过得红火。
![]()
孩子们虽远在天边,可联系紧,每年回国看刘波,视频电话不断。
经济上他们都宽裕,刘波退休金高,晚年舒坦。
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她佩在胸前,儿女视频恭喜。
![]()
她总说,丈夫走后,就盼儿孙平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