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高成本” 与 “高产出” 的认知错位
胖东来 2025 年 2 月的离职率低至 0.12%,基层员工平均月薪 9886 元,店长月薪近 8 万,这组数据背后是 “高薪酬 - 高人效 - 低损耗” 的正向循环。反观中百集团,2024 年净利率 - 5.05%,负债率远高于行业均值,别说给基层涨薪,连维持现有团队都承压 —— 零售业基层年均流失率高达 42%,薪酬不足是主因。
最讽刺的是中百的 “调改运动”:2024 年搞了 72 家门店焕新,宣称 “店均销售同比提升超 100%”,但 2025 年上半年仍亏损超 2 亿。问题出在激励的形式化:学胖东来搞 “服务升级”,却没学其 “超额利润 50% 分员工” 的核心机制。中百生鲜区员工时薪比胖东来低 40%,却要求 “控损耗、提品相”,结果自然是 “应付式码货”—— 这就是把经营风险转嫁给员工的典型恶果。
武商集团更有意思,2015 年就喊出 “进口商品直采 50%”,却没建立配套激励:生鲜买手没有股权绑定,技工技能与薪酬脱钩,直采降下来的成本全变成了报表数字,没转化为员工动力。反观胖东来,连 “文明价值奖励” 两年都发了 45 万,这种 “钱给够、权给足” 的底气,国企背景的武商根本拿不出来。
![]()
区域战略:“规模崇拜” 砸了 “深耕饭碗”
胖东来 2024 年销售额近 170 亿,靠的却是许昌、新乡两地约 10 家门店,这种 “区域垄断 + 规模克制” 的打法,中百、武商学不了也不敢学。
中百有 1700 多家网点,湖北市场占有率超 35%,却陷入 “越大越亏” 的怪圈:为了资本市场的 “规模预期”,把门店开到周边省份,供应链复杂度陡增,胖东来能直接跟农户谈直采,中百却要协调 1686 家店的差异化需求,直采比例连武商的 50% 都达不到。武商的毛利率高达 49%,看着光鲜,实则是 “高端化” 与 “大众化” 的撕裂:高端卖场搞进口商品占比半壁江山,社区店却连生鲜品控都做不好。胖东来的逻辑是 “把一个地方吃透”,武商却想 “通吃所有客群”,结果高端拼不过盒马,大众干不过夫妻店。这种 “规模焦虑症”,是上市公司的通病,却也是胖东来的护城河。
![]()
信任资产:30 年沉淀 vs 短期作秀
胖东来的 “无理由退货” 能做到 “不问原因”,靠的是 30 年 “真品换真心” 的积累;中百 2024 年跟风搞 “无理由退货”,却悄悄把 “临期商品” 排除在外,消费者一眼就看穿是作秀。
这里必须吐槽行业的 “信任形式主义”:武商搞 “进口食品烹饪课堂”,中百搞 “门店焕新装修”,全是表面功夫。胖东来敢公开离职率、工资表,中百却连存货周转率都不敢披露 —— 信任的核心是 “透明”,而连锁商超最缺的就是这个。
破局关键:
中百与武商的真正病根,从不是业态不够新颖或没学到先进模式,而是深植于自身僵化的体制与羸弱的管理内核。与其盯着胖东来的表象跟风模仿,不如先扎扎实解决自己的 “内耗”:激励层面可借鉴永辉 “损耗系数挂钩奖金” 的思路,中百生鲜区完全能试点 “损耗降 1%,奖金涨 5%”,这种精准绑定业绩的方式,比 “全员普调” 的形式主义激励性价比高出 10 倍;规模扩张上,武商该果断砍掉低效省外门店,把精力收回到湖北主场,将进口商品直采比例提至 70% 以上,靠区域供应链的深度优势打透本地需求,而非在 “大而全” 里分散精力;至于信任建设,更该跳出 “搞活动、装门面” 的套路,中百不妨先从 “生鲜溯源可视化” 落地,让顾客扫个二维码就能看到食材产地、流通链路,这种看得见的透明,比开 10 次进口食品烹饪课堂要实在得多。毕竟,生鲜溯源不是新鲜概念,但很多商超做不好,关键是没找到 用户真正在意的细节。就拿零号土猪来说吧,顾客买猪肉的时候,谁会盯着 “门店装得好不好看”?大家更急着知道:这头猪打哪儿来?平时吃的啥?等等。要是商超能跟这类有成熟体系的品牌对接,把溯源做实, 消费者扫个码,不光能看到土猪的养殖基地具体在哪个散养区,还能清楚它每天吃的是玉米、红薯藤这些粗粮,屠宰后走的哪条冷链路线,连负责检疫的工作人员姓名都能查到 。 这才不是空喊 溯源口号,而是真真切切戳中了生鲜消费里 “怕不新鲜、怕来源不明” 的信任痛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