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徐灿
金秋时节,枣香四溢,微风裹挟着文化的气息拂过邹平码头镇。邹平广电少儿艺术文化中心精心组织我市“小小宣讲员”,踏上“沿着黄河去码头”主题研学宣讲之旅。这群孩子怀揣“在知爱建 热爱家乡”的初心,用童声串联起枣园丰收、黄河安澜与文人情怀,更化身“护苗小使者”传递绿色阅读理念,让研学宣讲成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链接家乡文化的温暖纽带。
百年枣园里,童声解锁“丰收密码”
百年枣园里,400岁的古枣树虬枝苍劲,枝丫间挂满红透的圆铃枣,“邹平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圆铃枣采摘节暨“寻美•邹平”作品展”活动开幕式,为孩子们的“沉浸式宣讲实践”拉开序幕。在热闹的打枣体验区,孩子们弯腰捡拾枝头掉落的圆铃枣,手捧果实迫不及待向游客宣讲:“快来看!这圆铃枣长得又大核又小,咬一口真甜啊!”“咱们枣园一年能收50万斤鲜枣呢,最厉害的那棵枣树,一次就能结300多斤,是不是超厉害!”王大娘高兴的说。乌枣制作环节,他们围在手艺师傅身旁,学习技艺后主动讲解:“乌枣制作每一步都得认真,做好后软糯香甜!”
趣味拓展后,枣园休闲区变身“护苗小课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扫黄打非”宣传的重要阵地。志愿者结合丰收场景普及知识:“挑枣要选优质的,阅读也要选正版书,远离非法出版物。”孩子们认真听、积极提问,随后手持“护苗・绿书签”化身“文明守护小卫士”,向游客递出书签并宣讲健康阅读理念。枣香里,文明阅读的理念悄悄传递。
![]()
![]()
![]()
![]()
![]()
黄河梯子坝前,童声诉说“安澜守护”
沿着22公里风景如画的沿黄生态旅游长廊,“小小宣讲员”们来到黄河梯子坝景区,开启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保护”主题宣讲。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全长1640米的水利工程,坝体如钢铁巨龙直插河心,著名作家莫言曾为其题词“黄河过邹平”,为这处水利奇观增添浓厚文化底蕴。
在梯子坝文化厅,孩子们专注聆听讲解员讲述梯子坝的历史变迁——从昔日抵御洪水的“险工”,到如今守护安澜的“屏障”,每一段故事都深深吸引着他们。随后,孩子们争当“文明实践小小讲解员”,向同行家长和游客自信宣讲:“听长辈说,以前这里一刮风就漫天风沙,出门都得捂严实,现在不一样啦!大家一起种树护绿,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生态长廊!梯子坝不仅能防洪减灾,还成了咱们邹平的网红打卡地!”他们用童声对比今昔变化,让游客真切感受到邹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与成效。
![]()
![]()
广田纪念馆中,童声传承“家国情怀”
研学之旅的第三站,是坐落于广田小学行云楼内的广田纪念馆。推开展馆大门,泛黄的手稿、珍贵的著作、老物件,瞬间将孩子们带入“大地之子”李广田的文学世界。讲解员讲述李广田的生平:1906年生于码头镇,笔耕不辍,用《地之子》等经典作品书写对土地、对家乡的热爱,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
在纪念馆的诵读区,小小宣讲员们列队齐声诵读《地之子》的经典片段:“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童声朗朗,饱含着对家乡与土地的深情,这既是对文人精神的致敬,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经典诵读”的生动注脚。
![]()
此次研学之旅,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童声传递文化温度,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丰收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中落地生根,更让邹平码头镇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文明之风,通过清脆童声留在了黄河岸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