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
“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的赞叹与黄山的千年魅力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早已成为中国人认知山水之美的文化密码。当被问及 “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谁说的”,答案指向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但这句名言并非徐霞客的原文直译,而是后人对他两次游历黄山后发出的赞叹的演绎与升华。深入探寻这句名言的由来,剖析其背后的地理奇观与文化积淀,不仅能厘清历史语境的演变,更能读懂黄山何以成为 “天下第一奇山”。
![]()
一、名言溯源:徐霞客的两次黄山奇遇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文化基因,根植于徐霞客在明末的两次黄山之行。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 1616 年),徐霞客首次登临黄山,彼时大雪已封山三月,登山之路艰险异常。他在《游黄山日记》中记载:“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即便如此,黄山的奇景已让他震撼不已。两年后的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 年),徐霞客重游黄山,此次他登顶了此前未能涉足的天都峰与莲花峰,完成了夙愿的同时,也写下了更为详尽的《游黄山日记后》。
在第二次游记中,徐霞客用饱含激情的文字描绘了登顶后的所见所感:“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当他站在莲花峰顶俯瞰群山时,更是发出了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的千古赞叹。这句直白而极致的赞美,成为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原型。后人结合 “五岳归来不看山” 的传统认知,将徐霞客的感叹演绎为流传更广的对偶句,既保留了原意的精髓,又形成了极具韵律感的文化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徐霞客的赞叹并非文人的夸张之辞,而是基于实地考察的理性判断。作为地理学家,他曾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对五岳的地貌特征有着深刻认知。在对比之后,他认为黄山 “闳博富丽”,远超其他山岳,“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也”,这种基于比较的评价,为名言的流传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
二、地理密码:黄山何以超越五岳?
徐霞客的赞叹,本质上是对黄山独特地理禀赋的精准概括。作为世界地质公园,黄山的地貌演化史长达 1.4 亿年至 6500 万年,其由花岗岩构成的山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于一体的 “五绝” 景观,这种综合性的地貌优势,是五岳难以企及的。
(一)花岗岩的鬼斧神工
黄山的核心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约 1.4 亿年前的燕山期,地下酸性岩浆侵入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随着地壳抬升与侵蚀作用加剧,花岗岩体逐渐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如今的峰林、怪石景观。天都峰的险峻、莲花峰的巍峨、飞来石的奇特,皆是花岗岩地貌的典型代表。
与五岳相比,黄山的花岗岩地貌更具多样性与精巧度。泰山以雄伟著称,其花岗岩体多呈块状隆起;华山以险峻见长,却缺乏黄山的峰林层次。而黄山的花岗岩峰林高达 72 座,其中莲花峰海拔 1864.8 米,为黄山最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精准指出 “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这一判断与现代测量结果完全一致。这种密集而多样的峰林景观,构成了黄山 “奇” 的地理基础。
(二)“五绝” 共生的生态奇迹
如果说花岗岩是黄山的骨架,那么 “五绝” 便是其鲜活的生命。徐霞客在游记中对奇松与云海的描绘尤为细致:“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黄山松生长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地方,为了适应贫瘠的岩石环境,其根系可深入岩石缝隙数米甚至数十米,树干坚韧挺拔,形成了 “迎客松”“送客松” 等标志性景观,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云海的形成则与黄山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水汽充沛,年平均雾日达 250 天以上。当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在山谷间流动,便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云海。春季的云海尤为纯净,宛如仙境,与奇松、怪石相映成趣,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山水画卷。此外,黄山的温泉源自紫云峰下,水温常年保持在 42℃左右,可饮可浴;冬雪覆盖下的黄山,银装素裹,更添静谧之美。“五绝” 的和谐共生,让黄山在自然景观上实现了对单一特色山岳的超越。
![]()
三、文化积淀:从文人墨宝到民族符号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流传,不仅源于其自然之美,更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徐霞客之后,黄山成为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他们在此吟诗作画、题字刻石,赋予黄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从一座自然山岳升华为民族的文化符号。
(一)文人笔下的精神寄托
徐霞客的游记为黄山打开了文化知名度,此后,历代文人纷纷踏足黄山。清代画家石涛曾多次游历黄山,提出 “搜尽奇峰打草稿”,将黄山的神韵融入画作;现代画家李可染创作的《黄山烟霞图》,以笔墨再现了云海的变幻莫测。文人墨客在黄山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数百处,这些石刻既有对黄山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成为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山松更是成为文人精神寄托的载体。迎客松生长在玉屏楼左侧的悬崖峭壁上,已有 800 余年树龄,其枝干舒展,宛如好客的主人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黄山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出现在无数重要场合,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一。
(二)大众认知中的文化密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归来不看岳” 逐渐超越了文人雅士的小众审美,成为大众认知中的文化常识。小学课本中的《黄山奇石》让孩子们初识黄山的奇特;87 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黄山的 “飞来石” 被设定为 “通灵宝玉” 的原型,进一步扩大了黄山的影响力。如今,黄山已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亲身体验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魅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让黄山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无人机航拍,人们可以从全新视角欣赏黄山的峰林与云海;VR 技术让无法亲临黄山的人也能感受其险峻与壮美。黄山文旅部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重温徐霞客游记,探访摩崖石刻,让更多人了解黄山的历史与文化,使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名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四、认知澄清:名言的语境与演变
在理解 “黄山归来不看岳” 时,有两个认知误区需要澄清。一是关于名言的作者,如前所述,徐霞客的原文是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而非直接说出 “黄山归来不看岳”,后者是后人结合 “五岳归来不看山” 的说法演绎而成的。这种演绎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准确把握了徐霞客赞叹的核心内涵,使其更易于流传。
二是对名言内涵的理解。“黄山归来不看岳” 并非否定五岳的价值,而是强调黄山在自然景观上的综合性与独特性。五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峻,各具特色,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黄山的超越,在于其将五岳的特色集于一身,形成了 “奇、险、秀、幽” 兼具的景观格局,这种综合性让徐霞客发出了 “观止矣” 的感叹。
![]()
结语:山水之中的文化力量
“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名言,是徐霞客对黄山自然之美的极致赞美,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生动缩影。从地理角度看,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地貌与 “五绝” 景观,造就了其 “天下第一奇山” 的地位;从文化角度看,历代文人的创作与大众的传播,让黄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这句名言,不仅能感受到徐霞客当年的震撼与赞叹,更能体会到中国山水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黄山的美,既有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文的精心雕琢,这种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正是黄山超越其他山岳的核心魅力所在。正如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所展现的探索精神,“黄山归来不看岳” 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去发现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深,在山水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参考来源:
- 黄山市人民政府。学习热潮 [EB/OL]. 2023-10-18.
- 央视网体育。电视诗歌散文《游黄山日记后》[EB/OL]. 无.
- 中国旅游新闻网。跟着徐霞客去旅游 | 云雾黄山 [EB/OL]. 2022-05-17.
- 黄山文旅。黄山归来不看岳!终于知道徐霞客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了![EB/OL]. 2019-12-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