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人都有出手的机会。可能有些很聪明的人一辈子钻研某一种学问,虽然自得其乐可是始终未能得其门而入,最终默默无闻。奥利弗说开启第二阶段需要适合的人、适合的地方和适合的时机——用中国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咱们重点说地利和人和。要结束准备期,有所行动,你最好先换个环境。这话说着简单,但是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深知换环境有多难。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的小城市。这里有各种权衡,比如大城市虽然收入高,但是生活成本也高,而且不稳定;家乡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质量是很好的云云。
但环境其实不止于此。奥利弗整本书中给我最大触动的是第一部英语大词典的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的故事。约翰逊是生活在18世纪的人,可我读他的经历却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感,特别能共鸣。你要知道,英语原本并不是一种很高级的语言,是后来随着大英帝国越来越强盛,又出了像莎士比亚这样发扬光大的人物,英语才成了一种重要国际语言。可即便如此,在约翰逊之前,虽然也有几本英语词典,但是都很不系统,没有标准,也不权威。是约翰逊编撰的这部英语词典,才统一了单词的拼写,把语法标准化,提供了丰富的释义……这不只是一部工具书,可以说是约翰逊定义了英语。
这部词典有四万多个词条,超过116000条例句。那些例句可不是约翰逊随便编的,他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各学科著作,比如说莎士比亚是怎么用这个词的、牛顿是怎么用这个词的。而他自己创造的例句则都有优美的文笔,有时候还带一点幽默感。所以一直到19世纪末出了《牛津词典》之前,约翰逊这本词典都是绝对权威。那可是没有AI、没有Google,连复制粘贴都得靠人力的时代啊。约翰逊是什么人,能有这等的才能呢?
约翰逊的家庭条件很一般。父亲是个书商,所以从小读书管够,但是家里基本没啥钱,而且约翰逊身体也不太好。他大学上的是牛津,可是因为经济困难上了一年就辍学了。约翰逊除了会读书就不太会做别的,也不想做别的,这就等于说他在社会上上升的通道断了。他尝试办过私塾,也不成功。穷困潦倒之际,决心去伦敦搞搞文学。那是他平生最正确的决定。
一开始,约翰逊并不认为写作是个很高级的工作。这表现在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匿名发表文章,而且是没钱了才写篇稿,平时都很懒散。他写的诗歌和文章都不错,但是他真正的天赋在于道德判断。这有点像今天的意见领袖,社会上出个什么事儿,约翰逊能用高观点点评一番。这个才能似乎很适合写专栏,所以约翰逊就给当时一本叫《绅士杂志》的期刊写信,说我是个无名小卒,能不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在你们杂志填补一个专栏。可是人家也没理他。虽然没有编制,但约翰逊在伦敦还是受益匪浅。伦敦给约翰逊的第一个帮助是商业思维。约翰逊在伦敦接触到很多书商,这让他获得一种体感,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一对比就知道这个体感有多宝贵。约翰逊当初在牛津有个同学,人很聪明,拿奖学金一直待在牛津,后来成了学者,结果籍籍无名地在象牙塔孤老终生。对比之下约翰逊却是凭借那本词典青史留名。约翰逊曾经说,如果让我15到25岁之间生活在一个岛屿上,与世隔绝,只是读书,这对我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坏影响——但是如果25到35岁之间你还让我过封闭的生活,那我这辈子就非常不一样了。
伦敦给约翰逊的第二个帮助就是这里的生活太丰富了。约翰逊说我在伦敦能说的事儿比在其他地方多两倍。伦敦不但有各种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小人物也很精彩,简直每个街区都有故事。再者,约翰逊在伦敦结识了很多知识分子。他们组成了俱乐部,定期聚会聊天,互相激发灵感。所以那段时间里约翰逊虽然是匿名写作,但仍然是处在一个网络之中。他在圈内积累了相当的声望。约翰逊有两个特别的才能,帮他拿下了编撰词典的项目。一个是博闻强记。圈内所有人都知道约翰逊是这里最博学的人。约翰逊从小读书无数,阅读速度极快,而且经常几本书摆在一起读。再一个是特别擅长组织。约翰逊从来不独自去做一件事,他上哪旅个游都得找人陪着,他总能找到人帮忙。那么如果你是一个伦敦的出版商,你知道现在市场有对词典的需求,你会请谁做呢?结果约翰逊果然做得又快又好。别人编一部词典或者百科全书动不动就需要几十上百人的队伍、用上几十年的时间。约翰逊却是领着六个人,才用九年就编成了。
我想,约翰逊的故事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个启示是如果你想大有作为,就要到事情发生的中心去,这一点承接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入圈,入圈有时候没你想得那么难,距离上拉近一点也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是说必须从小就一直待在中心,在边缘也有一定好处,比如你可以练就一身中心未必容易练的本领,你可以先在边缘起步,也许这样创造性更强,但一定要被中心看见。第二个启示是你需要同伴,你需要一个文化环境。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以前爱因斯坦那个年代,天才科学家可以独自工作;而过去这二十年间,团队合作写出来的论文水平已经高于个人。现在最优秀的专利也是团队的成果。你得找到队伍才好。
人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产物。奥利弗还列举数据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很多美国年轻人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机遇,因为他们可以参军。一个出身于农村、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只要加入军队,就立即跟城市青年平等,以前所有的差异都不重要了。大家接受同样的纪律,共同训练领导力,学习怎么协作、怎么讲责任和目标……结果那些来自弱势背景的男性,服兵役之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心理健康改善了,更不用说退伍后还可以在国家资助下上学。有的人受父母影响最大,但更常见更深刻的,可能是被同辈人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