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北京又一次被黄沙吞没,车灯白天都要亮起。电视里的画面刚一闪过,时任石家庄某预备役高炮师副司令员的张连印便停下了手中的茶杯。那一年,他57岁,再过一年就要脱下军装。
![]()
曾有人劝他,退下后去省城养老,“离医院近,也方便孙子上学”。张连印笑而不答,他心里惦念的是350公里外的山西左云张家场——那片幼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地方。
回忆很杂:13岁孤身一人,被邻里轮流接济;1964年参军那天,乡亲们把热馒头、煮鸡蛋塞得他衣兜鼓鼓囊囊;村口的杏树一到夏天就打着卷儿,土坡灰得像炉灰。朴素得近乎固执的念头就此扎根:有一天要让这座土坡长出绿意。
2003年5月,张连印办理退休手续,肩上少将星徽摘下,他却在档案袋上写了八个字:返乡造林,义务三十年。妻子王秀兰当场一愣,张连印给出一句简单的解释:“军装脱了,党员身份还在。”
![]()
同年10月,夫妻俩搬回左云。第一件事不是动锄头,而是找县林业站、跑省勘测院。土质、风向、降水量,他记满整整两本笔记。期间有人窃窃私议:“老张回乡,是不是想把荒山包下来发财?”他笑着向众人摊开手,“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三十年后交回村集体。”心里却暗暗立了标尺:树成活率低于八成,决不算功。
2004年春,凿井修路、平地育苗同步展开,30万元积蓄转眼耗尽。资金缺口像无底洞,他找到女儿、儿子,换来一摞房产抵押贷款与存折。老战友赶来探望,见他吃窝头蘸咸菜,悄悄塞下两万块。张连印没有推辞,只是淡淡一句:“算入工程账,苗子长大一并还。”
![]()
第二年,他把工棚搭在山腰。白天挥锹,夜里守苗。第一批500亩苗木成活率不足一半,他坐在枯黄的松针上整整两个小时没挪窝。翌日一早又挽起袖子去挖坑。专家建议改良土壤、调整株距,他照做,成活率爬升到85%以上。
到2007年秋,荒山披上了3000亩绿装。那时外地客商上门求购林地,他只回了一句话:“不卖。”有人疑惑:“至少落个名利双收吧?”张连印摆手:“山还是那座山,树归集体。”这便是他返乡后干出的第一件事——无偿植树造林。
第二件事与灌溉有关。左云年降水350毫米,离成林差得远。2008年至2010年,他东拼西借近百万元,先后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米水泥路和3400米渠道。村民拖着化肥上山,再也不用颠簸半天。
![]()
苗圃的想法萌发于2010年初春。王秀兰在河滩捡到几株被水冲下来的幼柳,栽到试验田,一周竟然全活。张连印顺势将300亩河滩变为繁育基地,配合樟子松、云杉、沙棘等20多个树种,年产苗木近200万株,免费或低价供应全县,这是他的第三件事。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确诊为右肺癌。他从病床上扶着输液架站起,对医生轻声说:“留点力气,我还欠乡亲们500多亩林子。”翌年春天,他回到山上,白天挥锹,夜晚挂瓶,硬是在2014年补齐了目标面积。
![]()
病情随后恶化为肺癌骨转移,他提前把后事安排妥当:“骨灰要埋进那片松林,给树做肥。”村民自发在最高处立了一座凉亭,题名“将军台”。左云人上山休憩,总要顺手拔掉路旁的杂草,像替老将军整理军装。
截至2021年,张家场村累计造林1.8万亩,植树205万株。春风一起,云杉披绿,沙棘挂果,羊群在松林边伸脖子吃草。有人开玩笑:“张将军成了‘光杆司令’。”张连印哈哈一笑:“我手下可有百万‘绿色兵’。”
三件事听上去朴素:种树、打井、育苗。可在被风沙侵蚀数十年的雁北高原,它们改变了土壤结构,压住了漫天黄尘,也让数百户人家有了可以依靠的生态产业。
![]()
2023年春,河北、山西多地再遇大风,京津却少了往年那股呛人的土腥味。气象专家给出数据:左云绿化率比2003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张连印和村民的种树带动作用不可忽视。数字冷冰冰,却写出了老兵的另一种军功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