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 年的美国本科申请季,国际生数据出现了“冷热交替”的新迹象:整体国际申请量在 Common App 平台上首次同比回落,但中国申请者却逆势上扬,重新站回第一大生源国;加州大学系统总申请量略降,国际新生却大幅增加近 9%;与此同时,美国务院 F-1 学生签证发放出现波动,SEVIS 在读人数也呈现微幅收缩。表面看是一组分散的数字,背后却折射出“申请意向 → 学校接纳 → 签证落地”三个环节的此消彼长。对于中国家庭来说,这些信号不仅关乎录取机会,更关乎留学路径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本文将通过 Common App、UC 报表、SEVIS 与 F-1 签证月度趋势,以及 Open Doors 专业选择等多维数据,勾勒出 2025 申请季的真实走向。
![]()
![]()
Common App 刚发布的 2024–25 季末报告显示:国际生整体申请人数在本季同比下降 1%,为 2019–20 以来首次回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本土申请者同比增长 6%。报告在“最高体量生源国”图(Figure 21)中给出了更细的国家层面变化:中国籍申请者 18,792 人,同比增长 7%;印度籍 16,924 人,同比下降 2%。这意味着,在 Common App 体系的国际申请里,中国重新站上“申请人数最多的来源国”,且实现 2017–18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增长。
从结构看,非洲地区申请降幅最明显(同比 -19%),而亚洲整体仍是最大来源区间。Common App 在正文进一步解释了这一下行与上一季“高基数”之间的承接关系:上一季国际生增幅高达 13%,本季则出现技术性回调。换言之,国际盘子的缩小,并非美国国内申请热度不足,而是国际端在高位后的回落;而中国的“由负转正”,使亚太盘面并未出现断崖式变化。
对中国家庭的直接启示是两点:其一,Common App 口径下“相对份额”回升,说明在美国名校广泛采用的申请通道里,中国申请动能并未减弱;其二,在总池子略缩的情况下,有增量的国家更易在审读中获得“对冲式配置”,这与名校追求生源多元的策略相匹配。以上判断均以 Common App 公布的季末报告为依据。
![]()
图源:Common App
![]()
与 Common App 的“平台口径”不同,加州大学(UC)公布的是系统级报表。UCOP 的官方信息摘要显示:2025 秋季系统总申请为 249,824,较上一年微降 0.5%;其中本科一年级申请 205,158,转学 44,666。最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新生申请:同比上升 8.7%(+2,567 份)。换句话说,在总量持平略降的盘面里,国际端为 UC 带来了确定性的增量。
该摘要同时给出国内生源结构的一些“侧写”:加州本州申请下降 2.6%,低收入家庭占比上升到 41.4%,而第一代大学生占比略降至 42.2%。这意味着 UC 在州内公平性目标与系统外部拓展之间持续拉扯;在“增量更稀缺”的情况下,国际申请的上扬,会对部分校区的外州与国际配比产生可观影响。对于中国申请者,这组数据传递的信号很清晰——UC 的国际窗口并未收缩,反而在 2025 秋季呈现扩容迹象。
![]()
图源:UCOP
![]()
除了“申请表”与“系统报表”,还需要两把温度计来校准趋势:在读规模(SEVIS)与签证发放(F-1)。
首先看 SEVIS。《2024 年度 SEVIS by the Numbers》报告披露:2024 年全美有效在读记录为 1,582,808,较 2023 年增长 5.3%;其中国籍在读记录较 2023 年微降 0.25%(-824),而印度籍增长 11.8%(+44,715)。这说明“存量端”仍受疫情后周期、升学阶段更替、以及硕博层流向差异的影响——并非所有国家都同步扩张。把这与 Common App 的“中国申请 +7%”对照来看,更像是“申请端超前、在读端滞后”的节拍差:前者反映当年的意向与投递,后者反映既有留学生群体的存量演变。
![]()
图源:ICE
再看 F-1 学生签证。美国务院每月公开非移民签证签发数据,F-1 的月度曲线常被用作“入学季前的需求风向”。今年 5 月,媒体曾据该数据库统计,F-1 与 J-1 的签发量较上年同期出现回落,提醒行业关注夏季后段是否补量。对于学校和家庭,应结合目的国宏观政策与月度签证波动来评估“能否按时入读”的执行风险。签证月报可在国务院官网按月下载,便于自行汇总追踪。
![]()
图源:Inside Higher Ed
![]()
从大类分布看,Open Doors 的“生源国 × 专业大类”显示,中国学生在美就读最多的领域依次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约 23%)、工程(约 17%)、商科与管理(约 13%)。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中国留学生集中在 STEM 赛道,而商科依旧稳居第二梯队。整体格局延续了过去几年的趋势:STEM 权重高企,商科稳定存在。
![]()
图源:Open doors
进一步看 ICE 的具体专业数据,可以发现这种大类趋势在细分层面的体现:
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独领风骚,在读人数达 118,137 人,远超其他方向,是中国留学生最集中的专业;如果加上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总类(82,434 人)、信息技术(31,215 人)、信息科学(27,059 人)、计算机工程(18,148 人),几乎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矩阵”。
工程类多点开花:电子电气工程(36,293 人)、机械工程(29,698 人)、土木工程(17,883 人)、通用工程(15,578 人)都保持稳定规模,显示工程在不同方向都有吸引力。
商科既有传统管理,也有数据驱动:工商管理(88,257 人)位列前三,管理科学(40,403 人)、管理科学与定量方法(30,301 人)、商科分析(20,645 人)与计量经济学(29,146 人),共同勾勒出“从传统管理到量化分析”的完整链条。
这组对比表明,大类上的 STEM 主导,在细分上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科学一家独大 + 工程多点分布”;而商科虽然整体占比不如 STEM,但其内部已从传统管理扩展到数据分析与定量方法,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导向。
对于申请策略而言,这意味着:热门 STEM 赛道的“量与难”将继续走高,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跨学科项目(如数据科学、量化金融、人工智能应用等)正成为承接需求的增长点。
![]()
图源:ICE
![]()
近期直播推荐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