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白纸黑字的通告,将大连万达集团与掌舵人王健林一同推至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这对曾象征“中国首富”光环的组合,如今被正式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
提起王健林,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仍是那句底气十足的“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或是他当年敢与行业大佬公开对赌、把万达广场开遍全国乃至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好莱坞与马德里的风光场景。
可如今,这份限高令却让这份过往的意气风发多了几分尴尬:
按照规定,王健林此后不得乘坐飞机头等舱、高铁一等座,不得在星级酒店进行高消费,就连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也将受限。
01
不少人会觉得,不能坐头等舱又如何?
以王健林的经济实力,选择普通舱出行本就无关痛痒。
但在财经领域,这纸限高令更像一则清晰的“信用警报”。
往昔的万达,凭借“首富光环”与“商业帝国”的招牌,银行会主动上门递上贷款方案,供应商愿意放心垫资供货,合作伙伴更是挤破头想签下合作协议。
![]()
可如今,企业创始人被贴上“限高”标签,本质上等同于向全行业宣告“万达的商业信誉已亮起红灯”。
事实上,万达的困境早有伏笔,其经营模式从根源上就潜藏着风险。
这些年遍布全国的万达广场,看似是实体商业的标杆案例,本质却是一场“用短期资金赌长期收益”的危险游戏——
拿三五年内必须偿还的银行短期贷款,去投资那些需要十五年甚至更久才能回本的万达广场项目,这与普通人靠信用卡套现支付房子首付,却指望在还款日前中彩票来填补窟窿的逻辑并无二致。
在市场行情向好时,银行愿意持续放贷,万达能通过“借新还旧”让这个游戏不断运转,新广场一座接一座开业,商业帝国的架子越搭越大;
可一旦行业风向转变,融资渠道收紧,这套模式便立刻露了馅。
02
真正将万达推向资金危机临界点的,是那份金额高达380亿的对赌协议。
为推动珠海万达商管成功上市,王健林曾签下一份“生死条款”:
若2023年底前未能实现上市目标,需个人出资连本带利回购投资人股份,总金额达380亿。
最终上市计划落空,这份对赌协议如同一颗定时炸弹,直接炸出了万达资金链上的巨大窟窿。
![]()
从那以后,万达便开启了“割肉求生”模式——
2024年上半年万达商管出售了26座万达广场,2025年7月底万达商管再次出售1座万达广场。
最受关注的当属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卖给由太盟、腾讯、京东组成的“接盘团”,尽管对外宣称是“战略合作”,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为凑钱还债而做的“活命买卖”。
即便变卖了大量资产,回笼资金超500亿,也未能填补万达的债务缺口。
截至2024年6月末,大连万达商管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为302.69亿元。
此外,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共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为49.29亿元;共有25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高达91.25亿元,其被执行金额合计为140.54亿元。
卖资产回笼的资金刚到账,就被庞大的债务缺口吞噬,资产出售的速度始终赶不上债主上门的频率。
更糟糕的是,万达旗下核心公司的股权开始被一笔接一笔冻结,从最初的几亿、十几亿,到后来单次冻结金额达94亿,几乎将其可变现的核心家底全部“查封”。
股权冻结并非简单的财产保全,而是法院给资产贴上了封条,既不能出售也不能挪用,这直接将万达拖入恶性循环:
越缺钱越要卖资产,债主越担心收不回钱就越要申请冻结,资产一旦被冻结就更难变现,最终陷入“越冻越穷、越穷越冻”的死局。
03
如今71岁的王健林,早已没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他极少公开露面,偶尔现身也多是为了稳定人心,忙着四处周转资金、拆东补西。
有人称赞他身上有军人的硬气,没有像部分企业老板那样卷款跑路,而是一门心思“割肉还债”,即便压力如山也选择硬扛;
也有人觉得他处境悲情,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要为380亿回购款焦头烂额,还要面对限高令带来的尴尬。
但无论外界评价如何,王健林的个人努力在时代浪潮面前,终究显得渺小——
万达的困境从不是他个人的决策失误,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三十年“高负债扩张模式”落幕的缩影。
过去数十年,房地产行业的生存逻辑是“胆子越大、借钱越多,盈利越多”,靠“拿地—盖楼—抵押—再拿地”的杠杆模式就能堆砌出商业帝国,万达只是将这套玩法推向了极致。
可如今行业风向剧变,银行不敢轻易放贷,购房者不敢贸然买房,高负债企业接连爆雷,行业竞争的焦点从“谁能借到更多钱”转向“谁的现金流更健康、谁能熬过寒冬”,万达没能跟上这场转型,因此摔了重跤,而更多同类房企,其实也在寒冬边缘艰难挣扎。
04
我们看着万达的故事像一部情节跌宕的商业大戏,却容易忽略戏里戏外普通人的真实困境:
被欠薪的万达员工,要靠这笔工资支付房租、供养子女;
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可能因为这笔资金断裂而面临倒闭;
买了万达期房的业主,日夜担心房子烂尾,一辈子的积蓄付诸东流。
正如常说的那样,“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万达的债务窟窿对王健林而言或许只是一串数字,但对这些普通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
至于万达的未来,大概率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彻底转向轻资产运营,卖掉所有重资产,仅靠输出“万达”品牌与管理服务收取租金,转型为一家规模缩小但或许更健康的“商业包租公”;
要么债务窟窿实在无法填补,像历史上部分大企业那样逐步走向破产,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债主与社会。
但无论最终走向哪种结局,有一点已成定局——万达的黄金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那个靠高负债就能快速扩张、靠首富光环就能搞定一切的时代,已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转型彻底终结。
而这纸限高令,或许就是这个时代落幕的最鲜明信号——
那个曾喊出“挣它一个亿”的男人,不仅没了当年的豪情,他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