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
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居民来说,每周一次“赶巴扎”的日子,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父辈们梳妆打扮一番,赶着毛驴车或马车早早出发。维吾尔族老乡的肩上搭着一条彩云般艳丽的褡裢,里面可能装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枣、藤上结的葡萄,去巴扎逛一逛,就能从别人的褡裢里换回自家需要的米馕水果,还能买回各种好看的衣服、新奇的玩具,甚至还能现场理个发、吃个小吃、看乐舞表演。所有你以为消失了的行当、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的东西,都能汇聚在这神奇的大巴扎上。
![]()
巴扎上的乐器店。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巴扎在哪里?它对于新疆有多重要?其实,“巴扎”(Bazaar)就是新疆人口中的集市,是对城乡商业街道和集市的统称。但赶巴扎对于新疆人的意义,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赶集完全不同。巴扎不仅仅是水果、蔬菜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场所,更是新疆社会生活的中心,它如同一个个细胞,维系着生命的延续,也演绎出千姿百态的民俗人文。
![]()
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历史上曾是中西商业贸易的中转站,每一片被沙漠戈壁环绕的绿洲,都是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活跃之处。坚固的长城、延伸的烽堠护卫着年轻的丝绸之路。马队和骆驼驮着中国的丝绸,走向中亚和西方。自信的汉朝敞开大门,迎接各国的使者、商人。新疆的居民就是熏陶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的,看似生存于干涸、荒凉的沙海绿洲,但他们从不缺乏与外界的沟通。
新疆地域辽阔,中部的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自然条件有明显差异的部分。北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于游牧文明;南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属于绿洲文明。
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是绿洲文明的典型特征。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新疆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绿洲农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给新疆人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可供交换的商品。于是,物资交换场所——巴扎,以绿洲为中心,在新疆各地诞生了。一般以七日为期,定期开放。
![]()
巴扎的牛羊市场。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巴扎”原是波斯语词汇,意为集市、市场。根据汉语的音译,作巴扎、巴咱尔、巴札、巴札尔、把撒尔、把咱儿、八栅尔、把杂尔、八杂等。中世纪在穆斯林中流传着一句话:“城市有两个焦点,星期五的清真寺和巴扎。”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我们现在能够查到的最早出现的“巴扎”一词的维吾尔文献,是成书于公元15世纪左右的、维汉文合璧的《高昌杂字》,在这本书的《地理门》中收有巴扎一词,译音作“把撒儿”。而汉文史料中首次准确记载巴扎,出现在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书中写到,壬子岁(公元1252年),旭烈兀奉皇帝之命,统率军队西征,在路上看见回纥人在“巴咱尔”贸易的情形,百姓聚集,场面热闹,与中原地区民间过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三”大致相同。
虽然史料可查的关于巴扎的记录集中出现在元明时期,但这绝不意味着巴扎在元朝以后才出现。新疆的集市贸易早已有之,随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而兴起,《魏书》中就有写“又贸迁起于上古,交易行于中世。汉与胡通,亦立关市”。可想而知,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横贯了欧亚,而沿线的绿洲城镇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和交易地,其中商业贸易的盛况必定不亚于现代。
新疆的维吾尔族,自古具有经商天赋,有着重商、崇商、经商的文化传统,成为丝绸之路上一支重要的商业民族。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维吾尔人创造出来的经济文化形式,是他们长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展示维吾尔民风习俗的场所,也是各族人民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2000年前,他们就是这样以物易物,面对东来西往的国际商帮。喀什、阿克苏和哈密都是传统的商业中心。这里平时有若干店铺,供售日杂百货,一到巴扎天,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息(今伊朗)”“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都描述了这种丝路商队繁荣、艰苦的财富旅程。
![]()
巴扎上的牛羊买卖。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巴扎的外观如何呢?《新疆图志》载:“市居者,门左右筑土为台,旅陈估货,谓之巴扎尔”,描写得十分形象。明代陈诚、李暹所著的《西域番国志》所写的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巴扎更是无比详细,人们在街道左右上架蓬盖,既能遮风避雨,又能遮阳去热。晚清时期,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外交官马嘎特尼的夫人凯瑟琳在《外交官夫人回忆录》记录了喀什巴扎的真实场景:“街道两旁布满了阴暗的店铺,在有些街段,人们把苇席搭在街道上空,形成凉棚遮挡阳光,这样街道和店铺就显得更阴暗了。”古代的巴扎和今日新疆各地州的巴扎,在形貌上并无太大区别。
![]()
巴扎街道的凉棚摊位。供图/纪录片《巴扎》分集导演祁金丹
巴扎是各种农副产品、手工制品以及外来商品集中和交换的场所。到了巴扎天,除了职业的商人,很多维吾尔农民也会把自家的产品和物资拿到巴扎上用于出售。大型的巴扎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小型的巴扎则是“流动的集市”,它们犹如点点繁星,升起于绿洲之上。
![]()
新疆是丝绸之路上连通南北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汇聚、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商品,在东来西往的人们及其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使者的功能,它既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带入当地,同时也是多元文化实存的历史见证。
巴扎作为新疆传统的集市,是人们物质交换、社会交往、文化交融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在传统巴扎中,农民是最主要的交易群体。每逢巴扎天,周边的农民结伴而行,男女老少汇集于巴扎,在买卖之余了解时事,增加见闻,交换信息,加深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
巴扎上切肉的摊主。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随着中原与西域诸地政治、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且有大量的外国商人出入于南疆的巴扎市集,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此地的管理。清乾隆二十四年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南八城”,包括喀什噶尔、莎车县、英吉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和阗。
乾嘉时期,内地商民也涌入新疆,给当地巴扎注入了新的活跃因素。清代将领那彦宝、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富俊等人都曾在上奏嘉庆的折子中记录到,当地商民、回民安居乐业,来自内地的丝绸、茶叶及多种日用商品,改善和丰富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论维吾尔族农牧民还是驻防官兵,都借此获得生活必需的各种物资。
巴扎还吸引大量的外国客商纷至沓来。清末民初时期,大量的外国商人住在南疆的巴扎附近,有的靠给当地人放贷为生,有的靠在南疆巴扎上做生意为生。在阿克苏、喀什等多地的巴扎上,英国、俄国、中亚一带的商人收购当地的物产,远销海外,赚取高利。还有部分商人在当地修筑房屋,成为南疆巴扎的固定交易主体,平日设摊经营,贩卖本国货物,吸引逛巴扎的游客。当时的巴扎盛况,从清代典籍《钦定新疆识略》可见一斑:“八栅尔街长十里,每当会期,货若云屯,人如蜂聚,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
进入现代,新疆巴扎更成为世界各地背包客们旅游时的必经之地。无论是艾提尕尔清真寺周边的街道商铺,还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喀什东门大巴扎,都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去处。艾得来斯绸、印花布、地毯、民族乐器等工艺品,巴旦木、无花果、小白杏、沙棘等风味瓜果,加上烤全羊、囊坑烤肉烤鱼、烩菜等鲜美无比的风味佳肴,这些带有浓郁新疆特色的商品,填满八方来者的心间,看似“小”的特色,却把新疆这颗“丝路明珠”带入了世界的视野。
![]()
![]()
巴扎上的小贩。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
2012年4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际博览中心展出了新疆画家龙清廉的百米画卷《和田一条街》,被称为“新疆版清明上河图”。在这幅长115米,高2.10米的画卷中,画家描摹了200多位接近真人大小的和田维吾尔人,他们携家眷,带家什,逛“巴扎”,赶集市,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南疆农村的田园时光。对于新疆人来说,在家乡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巴扎所展开的一系列日常图景。
确实,巴扎之于新疆,就如同胡同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茶馆之于成都一般,传递着关于新疆乡村独有的文化身份与灵魂地标。这样迥异于内地的生活方式,是新疆绿洲生活所独有的。
购物,是巴扎的核心内容,但并非全部。巴扎满足了新疆人的吃穿用度,更实现了寻求精神放松愉悦、人际交流的诉求。在维吾尔族朋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逛巴扎就是逛世界”。对于历史上交通相对闭塞的新疆人而言,逛巴扎不仅可以买东西,还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取最新信息的上佳渠道,在信息技术不太发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讯设施尚未普及的时候尤其突出。
巴扎集商品交换、社会交往、娱乐休闲、会亲看友等活动于一身,以新鲜热闹的形式,带给新疆人以最大程度的慰藉。巴扎那天,随处可以看到的乡村的公路上人流涌动,毛驴车、马车、摩托车、三轮摩托车满载着一家老小,一路欢歌笑语,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景象。
![]()
逛巴扎的孩子们。来源/纪录片《巴扎》截图
巴扎上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更成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在巴扎天,会有十二木卡姆弹奏、斗鸡、麦西来甫、阿肯弹唱、史诗演唱、胡旋舞、现代舞、流行歌曲、达瓦孜表演等不同类型的歌舞表演,它们代表着绿洲的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以及屯垦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蕴含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价值取向,吸引着逛巴扎的人们驻足观看参与,这为不同民族接触和交往营造了轻松氛围。
如今,从民主路到附近的小西门、大西门,直至人民路,乌鲁木齐的商贸中心已经十分现代化,和所有现代都市并无二致,但是传统商业模式的巴扎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乌鲁木齐就有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大巴扎,有资料显示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去新疆旅游必逛的景点之一。在南疆喀什、库车和洛浦、沙雅等县,维吾尔传统的巴扎商业方式更是随处可见:推车卖无花果的小贩、延续千年现做现卖模式的土坑烤馕、卖手织羊毛毯的维吾尔老汉……
巴扎,是一片由河流的欢腾和沙漠的粗砺共同塑造的绿洲里,十里八乡人们生活必备的市场,也是现代繁荣新疆与古老丝绸之路跨时空相互印证的文化遗存,更是书写新疆人间烟火的情感家园。
![]()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