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普通人来说,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的是,它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贯穿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保家卫国、震慑敌人的国家重器;陌生的是其背后专业且深奥的物理学知识,成为只有少数科学家能触碰的“禁忌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贺贤土,便是为“三弹”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一分子。中国科学院称其“在中国核武器研究和设计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科学研究工作和若干重大任务”,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他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关键作用。
![]()
隐姓埋名的起点:服从祖国
1957年,贺贤土考进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时光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等核心课程,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毕业后,又因为成绩优秀,被分配留校当助教。这个原本十分“顺理成章”的人生轨迹,却因为一纸调令改变了。
1962年11月,贺贤土突然接到通知,他被重新分配至北京的一家单位,但是至于是哪家单位,具体去干什么,统统不知道。尽管一头雾水,心怀忐忑,贺贤土还是毅然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因为有一点他是明确的,那就是: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
到了北京才知道,为研制核武器,国家选拔了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而贺贤土正是其中之一。他被分配至当时的二机部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和学校,远赴北京去做一份隐姓埋名却又惊天动地的事业,贺贤土也曾说“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
![]()
1963年,刚到二机部九所的贺贤土,在宿舍中看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土装备”与核爆的交响:一鸣惊人
在二机部九所工作第二年,贺贤土被分配了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原子弹过早点火概率问题。原子弹爆炸需通过中子源在预定时刻点火引发链式反应,若提前出现少量中子导致过早点火,可能使试验失败。当时已经有好几位专家计算过这个概率,但数据都不够精确。
为精确算出过早点火概率,贺贤土受彭桓武“粗估”方法启发——即“3与1相比,3可以看作无穷大,1就可以暂时忽略掉。”贺贤土笑着总结说,这其实就是面对复杂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的科学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之下,他先是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等土装备进行“粗算”,经常一算就算到深夜,算了一本又一本草稿。而后又与同事合作编写计算机程序,最终精确算出过早点火概率,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这一成果不仅应用于首颗原子弹试验,也在后续核武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贺贤土演算手稿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贺贤土很快又投入新的工作中。他相继参与了氢弹的热测试理论研究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理论研究。而在中子弹的研究中,贺贤土率领一个十几人的小组,创新性地描绘出了一幅不同于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子弹理论原理图景。在起初的“质疑”声中,贺贤土坚持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结论来回应。最终的核试验结果证明,他们团队提出的中子弹理论原理正确无误,为我国独立自主突破中子弹作出了重要贡献。
![]()
贺贤土在马里兰大学做学术报告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成功的背后,都饱含着贺贤土隐姓埋名、攻坚克难、默默奉献的功劳。他是我国激光核聚变领域的拓荒者,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079286的小行星,命名为贺贤土星,2019年,贺贤土荣获了世界核聚变能源领域最高奖——爱德华·泰勒奖。
科学家说:
谈到高水平科创人才的标准,贺贤土说:“科学家务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始终排在第一位的。”
贺贤土还勉励采访他的小记者们:“孩子们应该从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动手实践,多观察自然现象。”他说:“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它是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贺贤土院士: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中国科学报》,2024-02-09.
[2]贺贤土:蹚出我国核工业创新路.山东科协,2024-12-31.
[3]贺贤土:铸盾驭光 星耀苍穹.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5-05-05.
[4]2019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科学网,2020-02-1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投稿咨询:
010-874135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