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赞关注
36小时极限反转!
9月2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路透社消息报道,三名交易员23日告诉路透社记者,中国买家已向阿根廷订购了至少10船大豆,为第四季建立储备。
两名熟悉情况的交易员称,中国买家购买的大豆每船约6.5万吨,计划11月装运,其中一名交易员还透露,中国买家已订购15批货物。
要知道,这距离阿根廷宣布,暂时取消包括大豆在内的谷物及其副产品的出口税,仅仅只两天不到时间,
当地时间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谷物、牛肉、家禽肉等农产品出口预扣税,这一措施将持续至10月31日。取消出口预扣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阿根廷农业部门出口更多农产品,以增加美元供给、稳定本币汇率。
中国买家的响应堪称 “即时性战略布局”。
这次交易背后藏着双重信号,既认可阿根廷大豆的性价比,更彰显“不依赖美国市场”的底气。
要知道,往年同期,中国通常会从美国采购1200万至1300万吨9月至11月发货的大豆。而2025年的丰收季里,美国农民等到的却是“零订单”的冰冷现实。
![]()
美国大豆:从占中国40%市场到农场危机
大豆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美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据核心地位。美国农民每年种植的40多亿蒲式耳大豆中,有近1/4出口到中国。
20年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价值约为20亿美元,但是去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近130亿美元。
海关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6年的41%,大幅下降到2025年的18%,而巴西已以70%的占比稳居第一供应国,供应量是15年前的两倍。
用具体的数字来看,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4226万吨,而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总量仅为1657万吨。
美国大豆协会警告称,若是这一局面持续下去,大豆产业直接损失可能高达40亿美元,连带其他产业的影响损失则高达180亿美元。雪上加霜的是,农业危机已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农场重组破产申请大幅增加;而94%的威斯康星家庭农场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有农机制造商坦言:“如果未来45天内市场仍无起色,价格可能进一步暴跌。”目前农产品价格已无法覆盖生产成本,通胀更加剧了农民的财务困境。曾两次把特朗普送进白宫的中西部农民,更是愤怒:“关税砸了我们的饭碗!”
![]()
美国从来都不是唯一选择
中国转向阿根廷采购,只不过是贸易多元化战略的缩影。今年4月,中国从巴西进口240万吨大豆;本季度从阿根廷、乌拉圭的采购量预计将达1000万吨,比上季度翻倍。这种转变绝非临时起意,这背后是清晰的战略布局:
① 不依赖单一供应:通过分散进口来源,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②政策协同见效:阿根廷一减税,中国立即下单,实现双赢;
③长远合作稳固:巴西升级港口、阿根廷考虑延长减税,这种 “绑定式合作” 远比关税胁迫更稳固可持续。
正如评论所说:“贸易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
![]()
给全球的三堂现实经济课
这场大豆贸易变动,给全球上了一课:
第一,关税是双刃剑,最终会伤到自己;彭博数据显示,美国农业小企业破产数五年最高,关税推高的 15.2% 关税率(二战后新高),最终转嫁给本国生产者。说白了,这也是自食其果。
第二,贸易自由不可阻挡,垄断思维行不通;美国曾妄图用大豆卡中国脖子,没想到最后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穿了,贸易的本质是比较优势,而非霸权胁迫。
第三,多元化才是稳健之道,合作才能共赢。谁拥抱开放,谁就能抓住机遇;谁沉迷霸权,谁就会被市场抛弃。
![]()
总结一下:
当美国还在坚持关税策略时,中国早已布局多元供应网络。2025年8月,美国大豆协会曾致信请求取消对华关税,但未能改变政策方向。而中国用实际订单证明:贸易从来不是“非谁不可”,霸权逻辑终将被市场抛弃。
正如一位阿根廷豆农所说:“感谢自由贸易让我们结识中国,更感谢市场本身的开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