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多名福建人,在一个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通缉犯带领下,远渡重洋租下一片荒地,租期999年。
百年后,这里成了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99%的经济命脉掌控在华人手中。
![]()
从通缉犯到拓荒者的命运转折
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在甲午海战中,作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的副管带,与邓世昌以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
这场海战的惨败,彻底改变了黄乃裳的人生轨迹。
出生于闽清县六都湖峰村的黄乃裳,家境贫寒,父亲只是个替人做工的木匠。
7岁开始就帮家里干农活,干完活后才能去私塾读书,凭借半耕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基础学业。
17岁时偶然接触到在福建地区传播基督教的美国传教士薛承恩,在传教士的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
这些经历让黄乃裳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薛承恩不仅传授宗教知识,还教授他英语,让黄乃裳意识到世界正处于剧变之中。
28岁那年,黄乃裳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当地的秀才。
![]()
他学会了一口熟练的英语,考入基督教堂被聘为传教士,娶了担任基督教徒家庭女童私塾教师的妻子,积极参与创办了三所基督教学院,成为福州第一份中文期刊《郇山使者报》的主笔。
失去弟弟的黄乃裳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他深感国家危机四伏。
他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福州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宣传维新变法,多次上书陈政。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发布了抓捕参与者的令,黄乃裳作为福建人随即成为通缉对象。
![]()
逃亡成了唯一选择。
黄乃裳首先逃到上海,之后回到家乡福建,他开始思考如何为福建的人民开辟一条生路。
他带着家人搬到新加坡,一边在《星报》担任主笔赚取生活费,一边赴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等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他驾着船从福州的港口出发,途经了多个国家,在苏门答腊、东印度群岛等多个地方都留下了足迹。
![]()
正当黄乃裳决定返回福州再行商议时,马来西亚的砂拉越诗巫却挽留住了他。
诗巫位于拉让江与伊干河汇合处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宽广平坦,地质膏沃,气候暖和,十分适合居住与耕作,开发潜力极大。
命名这片土地为"新福州",黄乃裳开始了另一场冒险。
![]()
一份史无前例的平等条约
黄乃裳与砂拉越王国君主布鲁克二世订立合约,诗巫的租借权为999年,每个垦荒者负责开垦3~5英亩土地,20年内免税,干满20年后可以获得该土地的承租地契。
这份合约包含了十七款条款。
![]()
条款规定: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
王家如需吾农已开垦之地,须照时价估买;
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
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
孙中山知道后,誉此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黄乃裳回到福建开始招募移民。
初期由于对海外生活的陌生和恐惧,许多人选择放弃,最后只有72人跟随他前往诗巫。
这些人包含了各个年龄段和职业,有士、农、工、商、医等各行各业。
作为通缉犯,能带领这么多人离开,确实堪称奇迹。
![]()
黄乃裳先后多次回国,在闽清、古田、闽侯、屏南等地招集以农民为主,和其他各类工匠、商人、医生、牧师等,最终带回了1118人,分成三批到砂拉越殖民。
黄乃裳向砂拉越王国借了四万元当作拉殖民者过来的船费。
这笔钱要在两年内归还,压力巨大。
没有退路了,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租地,诗巫的租期比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都要长,消息传回国内,一时引起轰动。
这份合约不仅保障了华人能够在这里自由生活,不受压迫,黄乃裳争取到的特权包括农民的往来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等多项自由。
![]()
他明确表示,华人不再受到奴役,不用交纳丁税,不用服兵役。
找到落脚点后,黄乃裳返回福州,招揽百姓前往诗巫垦荒。
从死亡荒地到新生家园
诗巫的气候恶劣、瘟疫流行,令福州殖民者水土不服,病者死者相继发生。
第一个月就倒下了三个人,坟头草长得比庄稼还快。
那时候的诗巫还只能说是一处荒地,植被根本看不到,更别说像样的建筑。
初期的生活极其艰难,没有房屋,华人移民们只能搭建临时草棚;
没有道路,他们要自己开辟通道;缺乏医疗,疾病成为最大的威胁。
![]()
黄乃裳分给每个垦农30亩地,并向拉者借贷了一笔资金,搭建亚答厝(一种南洋传统建筑形式),作为人们的住处。
为了方便民众,他开设商店,取名"新福州垦场公司",出售米、盐、布、咸鱼等生活必需品,又开设诊所、创办学校,为民众提供医疗,为孩子们提供教育。
黄乃裳组织了严格的作息制度。
黄乃裳将福州的先进农耕技术带到诗巫,帮助大家种植稻米、甘蔗和蔬菜,向砂拉越当局申请了低息贷款,购买农具和生活必需品,并鼓励大家学习当地语言。
![]()
殖民地初期只有番薯、杂粮、蔬菜等粮食。
粮食短缺成了最大的难题,新开垦的农田尚未收成,移民们只能依赖外地粮食供应。
活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标。
黄乃裳创办的子弟学校、木工厂、福建会馆,让来自福建的垦民得到了极强的归属感。
还组织修建了理发室、打铁场、教堂等便民设施。
千余人的生计,被黄乃裳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开垦了几千亩良田,种植番薯、杂粮、蔬菜等作物,获得了极大的丰收。
![]()
他们在垦区间修建大路,在河流上架起桥梁。
短短数年,城市的雏形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大地上,奇迹般地搭建而起。
1904年引进橡胶种植之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财富积累迅速增长,形成很有特色的"橡胶经济",极大地推动了诗巫乃至砂拉越的繁荣发展。
但黄乃裳自己却遇到了麻烦。
由于黄乃裳屡次不同意在殖民地内开赌场、卖鸦片,砂拉越王国财政收入减少极为不满,1904年黄乃裳被砂拉越王国驱逐回大清。
离开诗巫前,黄乃裳将农场交给信任的美国牧师富雅各管理。
![]()
富雅各将橡胶作为主打经济作物,带领农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黄乃裳回国后继续投身革命。
1906年孙中山来到新加坡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黄乃裳应孙中山之召前往新加坡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为宣传革命思想和组织革命力量做了许多工作。
![]()
诗巫的繁荣与华人的坚守
1950年代以前,诗巫曾是砂拉越最大的城市。
目前人口约25万,因这里祖籍福州人居多而被称为"新福州"、"小福州"。
![]()
今天的诗巫拥有着浓烈的华人色彩,超过40%的人口拥有华人血统,掌控城市经济命脉的几乎全是华人,比例高达99%。
诗巫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造船业,2005年造船业一共缔造了3亿马币产值,生产的总吨数更是全国第一,95%均为外销。
诗巫的金融业、棕油业、造船业、木材业,全部由华人经营。
造船厂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是当地无可争议的支柱产业。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福州人在政、经、文、教等方面都有很出色的建设。
![]()
现在,诗巫拥有6所华文中学、60多所华文小学,位居全马之冠。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诗巫华人再也无法回到家乡。
为了支持祖国的抗战,诗巫的华人将自己的积蓄,甚至是自己的"棺材本"都寄回国内,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巫的华侨深深认同中华文化,他们通过出版书籍、筹款等方式支援祖国,为中国抗战做出了不小贡献。
1958年诗巫命名一条新街为乃裳路。1967年黄乃裳中学在诗巫创办。
2001年3月16日,诗巫福州垦场百年纪念之时,黄乃裳纪念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开园揭碑。
![]()
诗巫这座城市的繁荣,证明了华人移民的创造力与韧性。
从最初的72人到后来的上千人,从荒芜之地到繁华都市,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血泪。
诗巫"新福州"的福州人不断向外诸如古晋、民都鲁、美里等等市镇辐射,形成以地缘与方言群体为中心的福州帮。
在诗巫和实兆远街头,福州话比在今天的福州市区更加通行,无论是在餐厅、商店、加油站,统统都可以用福州话点菜、买东西和沟通。
![]()
那份999年的租约,不仅是一纸合同,更承载着一代代华人的梦想与希望。
黄乃裳当年的冒险决定,最终成就了一段华人移民史上的传奇故事。
所以,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参考信息:
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华文教育·福州新闻网·2007年9月4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