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是被称为“亚洲水塔”,是全球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所以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战略角度看,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这也导致了隔壁的印度一直觊觎试图染指。而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打响之前,印度不停的蚕食侵吞就是因此。这也最终导致我国忍无可忍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
不过虽然对印自卫反击的结局极大的震慑了印度,但是印度仍旧是野心勃勃。在80年代后期,再次向中印边境部署重兵,人数远比1962年要多,1987年还袭击了中方人员,导致一位副营长牺牲。
就在西方认为两国要开战的时候,让国际社会感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事情还要从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对印度产生的巨大影响说起。
当时印度仗着背后有苏联撑腰,公然侵犯中印边界,妄图攫取更多利益。当时印度政府之所以敢出兵,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军向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迫使中方把大量军事资源布局在北方,南方西藏地区兵力较少。第二个是当时中国刚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和天气因素导致粮食减产,部队比较困难。因此当时印度政府的好战派认为“出兵的机会”来了,但没想到遭遇惨败消息传到新德里,印度国内一片恐慌,不少人甚至准备搬家,担心中国军队继续深入。
不过关键时刻,中国军队却选择主动后撤,化解了战争扩大化的危局以及潜在的国际外交风险。但中国方面的进退有据,让印度新德里政府颜面尽失,不少印度高官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试图找回面子。
![]()
所以印度方面一直在中印边境问题上拒绝让步,不愿意承认所谓争议地区是中国领土,时不时在西段、中段或者东段试探中方的反应。
到了 70年代末,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印关系逐渐正常化,但印度并未放弃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印度军力的提升,印度国内的好战派开始蠢蠢欲动。时任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在军方的建议下,批准了一份军事计划,该计划的提出者是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克里希纳·拉奥上将,他要求部署在中印边境更多军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军事资源。
![]()
1986年2月,印军鹰派将领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接任陆军参谋长,此人更进一步,下令开展名为“棋盘行动”的军事演习。
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演练,实际上演习的细节处处针对中印边境,更像是一次战争行动的预演。
![]()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的边防部队高度警惕,在中印实际控制线的多个岗哨上加强防御,与印军面对面对峙。此后印度军队的动作越来越大,时不时派出米-26重型直升机运输人员和军事物资,截至1987年4月,印军在中印对峙区域边界线上已经集结了10万兵力。
如果回顾历史,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夕,印军在对峙边界线上也只是部署了大约2.2万兵力,显然此次来者不善。
![]()
果然一个月后的1987年5月,印军突然发动袭击,导致我军一名步兵营副营长牺牲,中方随即发起了有限反击,毙伤俘虏印军21人,我军伤亡15人。事后,山南军分区派遣山地53旅紧急支援前线,同时向西藏军区汇报情况。北京方面讨论后,下令13、21和54集团军立即备战,37师、61师、149师、160师以第一批参战部队的身份,随时准备奔赴第一线,相关部队的指挥员也提前行动,抵达边境地区观察地形,研究作战计划。考虑到印军有10万兵力,火力较强,中国方面也做足了准备,第一批备战部队的人数达到了4万多人。
![]()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认为中印边境可能要发生大战,都在考虑能否借此事获利。对此,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对外明确表示:“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
中国的警告似乎点醒了印度政府,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改变了想法,他认为印度经济正处于上升势头,如果和中国发生大战,后果难以预测,不利于印度未来的崛起。于是他主动向中国示好,指出中印边境局势稳定,“发生大战”之类的说法是西方的夸大宣传,呼吁印度民众保持冷静。中方事后也撤走了部队兵力,支持边境局势降温。
之后经过多轮谈判,1993年,双方才签订了保持边境和平安定的相关协定, 1987年这场危机才最终化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