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年的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萌生出对远方的兴趣,并通过旅行的方式付诸实践。纵观徐霞客一生,短暂的54岁生命中,他先后远游4次,足迹遍布于21个省、市、自治区,可谓不折不扣的“旅游达人”。
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岁月中,时代的混乱并没有阻碍徐霞客踏遍山河的雄心壮志,一路上他颠沛流离,屡遭劫难,却痴心不改,坚持奔赴未知的浩荡山河与磅礴大地。
387年,时间已经抹掉了《徐霞客游记》里大多的物理痕迹,但山水还在,我们还能找到与他最亲近的距离,有些时候,只隔着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流。
![]()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殷实之家,其祖父乃是生活在弘治年间的徐祯卿,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称“吴中四子”。
然而,在一次科举舞弊中,徐祯卿受到牵连,遭到贬黜。这一变故,直接导致徐家后代对官场名利的厌恶,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踏入仕途,对游山玩水,遍览名胜古迹投入了浓厚的兴趣。
![]()
▌徐霞客像,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
父亲的这番行为,对儿子徐霞客产生了影响。但父亲却依然期望儿子能仕途顺利,恢复徐家的声誉。这从他给儿子取名“徐弘祖”便可窥一斑。
然而,当爹的却并不能左右儿子的思想,徐霞客从小就对家里的地理类藏书产生浓厚兴趣,并发下宏愿,有朝一日,必然“朝碧海而暮苍梧”,用双脚去亲自丈量每一寸大好河山!对于考取功名,家里人并没有对他做出硬性要求,毕竟,殷实的家底足够支撑起徐霞客一生的开销。
![]()
![]()
▌现位于江苏江阴的徐霞客故居。
十九岁那年,徐父溘然长逝,从此,徐霞客便承担起了家庭重担。但他心中那个周游天下的夙愿始终没有搁浅,只是看着年迈的母亲,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红线。
通情达理的母亲李氏却给了儿子一张“游必有方”的通行证——心灵手巧的她亲自给儿子缝制了一顶“远游冠”,鼓励儿子向着远方阔步进发!于是,带着母亲的无限信任,二十一岁的徐霞客便带着家仆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
▌徐霞客故居,踏上旅途,母亲的豁达与鼓励对他的壮游影响最为直接。
徐霞客的探险之旅,从他的家乡江苏开始。在这里,他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也培养了远游的眼界和气魄。
他曾多次游历太湖,深入考察其湖光山色,并详细记录了东西洞庭山(今苏州西山、东山)的地形地貌。太湖游,也与徐霞客一直以来的一个内心疑问有关,因为他读到地理著作《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读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东为中江(下游三江),为于海”时,便与家乡的长江水势联系起来,使他对“岷山导江”产生了疑问。徐霞客认为《禹贡》的记载有问题,于是萌发了自己探明江源的打算。
遗憾的是,首游太湖在《徐霞客游记》中没有记载。但这是徐霞客一生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祖国山川地理的开端。
![]()
▌太湖风光。初次出行,徐霞客的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游历太湖之后,徐霞客又将目光转向了浙江省。1613年,徐霞客首次探访天台山,并留下了著名的《游天台山日记》。这一天是“癸丑之三月晦”(即公历1613年5月19日),后来,这一天也成了中国国家旅游日。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隐居修行,还有相传为诗人李白曾在此山读书的太白堂,更早的还有关于刘晨、阮肇采药迷路遇仙女的美丽传说等等。
![]()
▌天台山国清寺,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
这次游历,徐霞客详细地记叙了九天游览的全过程。他攀登山岭,亲自验证地方志书中记载的错误。山上的绝美风景让他心醉不已,那犹如白练一般的瀑布,更是让他欣喜若狂,后来,夜宿山林,看到满天明亮的繁星,他喜欢得简直无法再入睡。
![]()
▌天台山瀑布,《游天台山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呈现,融合地理考察与文学书写,展现出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探索精神。
31岁那年的初春,徐霞客又带着家仆来到黄山,登上峰顶,泡过温泉之后,他独坐山间,此时山上飘着盈盈白雪,他不禁想起好友陈继儒说过:“春听鸟鸣,夏听蝉音,秋听虫声,冬听雪落。”这般痴迷浪漫的行为,大抵也只能在他们这帮失意文人之间才能产生共鸣。
![]()
▌游览黄山时,徐霞客曾留下“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霞客”二字也是陈继儒赠予他的,有着无论行至何处,都能霞光万丈的美好寓意,从此,徐家的这位“旅游达人”便以此为号,这才有了在后世人那里如雷贯耳的“徐霞客”。
![]()
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徐霞客经受了人生最为沉痛的打击,他的母亲王孺人去世了。悲痛的徐霞客暂停了所有的出游计划。
对于王孺人竭力支持儿子徐霞客远游的行为,史书上用了八个字一言以蔽之:“弘祖之奇,孺人成之”。这其中蕴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与深深期许,从此,对中国地理深深沉迷的徐霞客便带着家仆顾行走向了那些他未知的千沟万壑,壮阔的浩荡山河与磅礴大地。
![]()
▌游览黄山时,徐霞客曾留下“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崇祯五年(1632年),在守孝期满后,徐霞客随身携带着好友写给母亲的诗文,重又踏上了征途。
他决定再度探访天台和雁荡二山。其中《游雁荡山日记后》写得比较祥实,徐霞客笔下的雁荡山,峰峦叠嶂,溪水潺潺。其名句“锐峰叠嶂,奇巧百出”,道尽了此山的千姿百态,令人心驰神往。这次重游,徐霞客还深入许多岩洞仔细观察,同时探明了山间溪流、瀑布的源头、流向和分合地点。
这既是地理学上的珍贵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
▌雁荡山,因主峰雁湖岗上有着结满芦苇的湖荡,年年南飞的秋雁栖宿于此,因而得名,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霞客开始远程环游,他一路北上入都,到了山西五台山。
在五台山,他花了四天时间,游遍南、西、中、北四台。并详述了五台山的山川大势,山中特殊的气候,“非神力不能运”的建筑,“天花菜”等特产。其中形状特殊的清凉石,终年不化的“万年冰”,以及由于季节性冰并发与解冻交替作用而形成的“龙翻石”,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貌学资料。他还详细着墨了佛教建筑万佛阁、悬空寺的构造与选址,展现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空间格局。
![]()
▌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离开五台山后,徐霞客登恒山绝顶。
他记录了龙泉、五台、恒山一带山势雁形排列的特点及高低以及土石变化情况。他指出“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概括了植物、群落、坡向、地表组成物质的关系。他还记述了关隘形势及交通路线,从阁道遗迹探寻水位的变化以及浑源煤田的采挖情况。这不仅使他的出游经历更加充实,他给他的“游记”赋予了特殊的科学价值。
![]()
▌恒山悬空寺,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历百次地震而不坠,构思奇巧,异想天开,把建筑、宗教、美学、力学、哲学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徐霞客的探访里,山与水是重要的地理要素。世事变化的浮云,揩掉了许多人与事,但山和水都是相对恒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寻找和感知的。
387年,尽管表面的物象面目全非,时间已经抹掉徐霞客游记里记述的物理痕迹,但山水还在,我们还能找到与他最亲近的距离,我们依旧能够从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徐霞客精神世界的入口。有的时候我们只隔着一条河流。
![]()
崇祯九年(1636),年届五十的徐霞客又上瘾般出发了,义无反顾地开启了自己的4年从东向西南“万里遐征”。
出发前,亲朋好友都在规劝徐霞客,毕竟在那个年代,50岁已经是高龄了。这时候的徐霞客,他前几十年的游历生涯在家乡江阴已颇有名气,选择含饴弄孙度过余生也是最佳。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南行。
知道徐霞客将往西南走,江阴迎福寺的静闻禅师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硬是要跟随徐霞客。静闻就有一个夙愿,那就是将他倾尽毕生心血写就的《法华经》亲手供奉于佛教圣地鸡足山。
![]()
▌徐霞客的半生几乎都在远游,这种对河山景物的极致热爱,至今也难寻。
这年九月十九日,远行正式开始,徐霞客一路火力全开,暴走于中国西南区域的群峰之间,一边考察山水,一边认识僧道、樵夫、营兵、百姓。在山水间行走,总会遇到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感觉,但凋敝的村落,抛荒的农田、食不果腹的乡民比青山绿水给徐霞客印象要深得多。徐霞客因此也是饱一顿饿一顿走完了一程又一程。民生艰难,徐霞客认为不只是天灾所致,更有朝廷新法对百姓的釜底抽薪。
不幸的是,旅途中,他与静闻在湘江遭遇匪盗,静闻冒死守护血经以及徐霞客游记手稿,遭盗匪两次刀剑戳伤。静闻旅行至桂林时发病,因医疗匮乏病势加剧,于崇祯十年(1637年)病逝南宁崇善寺。此后,徐霞客背负静闻遗骨及血经继续一路跋涉。
![]()
▌徐霞客与静闻顺江而行,此次前行,食不果腹的乡民比青山绿水给徐霞客印象要深得多。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徐霞客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这一待就是1年零9个月。他踏遍三迤大地,足迹纵贯曲靖、昆明、徵江、临安等十四府,考察版图覆盖今云南省10个市所辖的46个县级地域。行程数千里,创造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旅行行程最长的纪录。云南也成为《徐霞客游记》记录分量最多的省,占总篇幅的40%。
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初到鸡足山。鸡足山,地处洱海的东北角,因山形酷似鸡足而得名。这座山纵横交错,其主峰金顶更是巍峨耸立,海拔高达3240米。这里是声名远扬的佛教圣地。在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中,朝山之风盛行,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为鸡足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
▌崇圣寺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展现了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徐霞客在鸡足山考察较为顺利,以弘辩为首的僧人们给予他生活上太多关照。他参与了盛大的进香活动,并在此安葬友人静闻的骨灰,将血经供奉于悉檀寺。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庙里的僧侣。他们为静闻立碑建塔,并在墓铭上刻下了徐霞客的侠义之举:“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霞客侠肠。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传之,佳话臻此。”这样的故事,历经三百余年,依然被人们传颂不绝。静闻和尚的墓茔至今仍然屹立在文笔峰下,见证了徐霞客的信守承诺。
![]()
▌鸡足山慧灯庵,到明代,佛教在鸡足山大盛,这时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
徐霞客曾用“东日、西海、北雪、南云”来概括鸡足山的奇景。东方绚丽的旭日、西边苍山洱海的风光、北面丽江玉龙雪山的皑皑白雪,以及南边群山丛中的乱云飞渡,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鸡足山,徐霞客还体验了人工烧砌的汤池,游览了朝山的街市,目睹了彻夜不息的火光。他感叹道:“在万峰深处度过除夕,这一夜的景致胜过人间千宵百夜!”
![]()
▌鸡足山金顶寺以“四观”奇景闻名:东观日出、西眺苍洱、南赏彩云、北望雪山。
徐霞客在鸡足山停留五个月,记录了3万余字的游历日记,编撰了《鸡足山志》,不仅详细记叙了山名、山脉、山界及开拓历史,还精确描绘了峰、岩、洞、岭、梯、谷、坪、峡等地形地貌。创作了19首描绘鸡足山寺庙和景点的诗词。此外,他对鸡山南部放光寺山谷中因大气层密度差异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幻景,也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鸡足山也成为了《徐霞客游记》的收官之地,标志着徐霞客一生中的最后一段壮游的圆满结束。
![]()
▌大理扎染,吸引徐霞客留在云南的不仅仅是秀美的风景,还有悠然自得的人文之美。
此外,对大理,徐霞客也情有独钟。《徐霞客游记》中感天动地、生死之交的最精彩故事,都发生在大理。
崇祯十二年(1638年)三月十一日,徐霞客由上关沙坪进入龙首关,来到大理市。他先后游览了蝴蝶泉、古佛洞、清碧溪、感通寺、三塔寺,还慕名寻访了上关花、龙女树,观赏了大理石画,感受了三月街的热闹。
![]()
▌大理苍山塔影,崇圣寺三塔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徐霞客喜爱大理石,在大理崇圣寺南大理石工匠家里观赏时,曾花一百文钱买了一小方大理石一直带回了家乡,成为他最为珍爱的为数不多的“旅游纪念品”。他由衷地赞美当地大理石是“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大理的感通寺茶也是他十分心仪的存在,感通寺背靠风光秀丽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钟灵毓秀。寺内植有绿树,安静幽雅,寺内特产感通茶,徐霞客称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
![]()
▌感通茶核心产区位于苍山山腰,受雪山云雾、山泉沃土滋养,在明代位列云南三大名茶。
在大理期间,徐霞客还赶上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三月街”。描述场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鲜活热闹的节日庆典让他极为难忘。
关于白族,他还提到了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民间礼宾待客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南诏时期。唐樊绰《蛮书》载:南诏时期,白族先民就有“以椒姜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徐霞客记述说:“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是一种类似茶道的品茶艺术。
“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这是徐霞客对大理的赞誉。其中对茶马古道、溶洞地貌及南诏遗存的记载,成为研究明代西南边疆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
▌徐霞客赞大理为“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
云南是徐霞客游历最远、时间最长的省份,在滇游中的乡愁也甚于他省。
初到云南昆明,徐霞客遇到戍边的老乡吴方生,两人执手相见泪眼。吴方生激起了徐霞客思乡之情,却又难于启口作答。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三日,徐霞客拜访新朋友阮穆声,见后院“亭前红梅盛开。此中梅俱叶而花,全非吾乡本色,惟一株傍亭檐,摘去其叶,始露面目,犹故人之免胄相见也。”徐霞客想象眼前的红梅如远方亲人,摘去掩叶,视梅更亲近,其内心可想而知。
此时徐霞客面临两个矛盾:物质上想返乡而缺乏旅费、足不良于行,不能独立返乡;精神上思念亲人想返乡而又有委蜕意、想终老鸡足山。
![]()
▌丽江徐木情谊雕像,徐霞客来到丽江之后,与丽江土司木增彼此赏识,徐霞客积劳成疾之后,木增派人护送霞客东归。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结下生死情谊。
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两足俱废”、心力交瘁的徐霞客,被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回到江苏江阴老家,面对历经磨难、千里归来的徐霞客,江阴当地官员在前来探望时,摇摇头问徐霞客说,你这是“何苦来哉?”
徐霞客对此的回答说:“西汉的张骞凿空西域,唐朝的玄奘万里求佛,元代的耶律楚材同样行程万里,而我作为一个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从这个意义上,只有伟大才能理解伟大,只有高尚才能珍惜高尚,只有孤独才能品味孤独,除了徐霞客,没有人能明白他自己。
![]()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他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最为引人注目。
一年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最终病逝于江苏江阴家中。时代的腥风血雨很快席卷了这个望户,死伤无数,好在《徐霞客游记》几经辗转传抄,得以被好心人保留下来。
时移世易,387年后的秋天,我再次来到江苏江阴的马镇,潺潺溪水伴着满目苍绿扑面而来,徐霞客故居早已塌圮,盛景不大,我看到的是新居历史样貌的修复,但是院内几棵树还在,这是徐霞客亲手栽培的植物,让一切都有迹可循,这次我和他还是只隔着一条河流。
编辑/Lili、Tasia
文/许文舟
图/见文中标注
设计/Apri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