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中国乃至亚洲是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区域,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处于进展期,生存预后不容乐观。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305等相关研究的接连突破,成果出海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在胃癌领域,替雷利珠单抗不仅显著改善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也有望用于胃癌围术期治疗,前景备受瞩目。
由韩国胃癌协会(KGCA)主办的韩国国际胃癌周(Korea 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Week,KINGCA WEEK)于9月25日-27日在韩国首尔盛大召开。世界各地的胃癌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胃癌领域的尖端技术发展现状,分享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知识,共话研究热点与创新成果,探讨诊疗理念变革。在此背景下,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练磊教授接受专访,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围绕胃癌外科技术与围术期治疗前沿进展、中韩两国学术交流合作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特将本次采访中的精华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Q1.在2025年韩国胃癌周(KINGCA WEEK)上,胃癌外科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前沿进展,这些进展将对手术精度、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起到怎样的影响?在胃癌外科领域,未来中韩两国可在哪些方向深化合作?
1
练磊 教授
首先,局部进展期的胃癌患者往往并不能从手术治疗中获得长久的生存获益,只有实现胃癌的早期诊断,才能让手术治疗为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改善。在这方面,韩国的专家们就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胃癌早期识别与诊断。未来,这一发现如果能够早日投入临床,毫无疑问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实现手术效果的显著提升,手术治疗也将变得更加具有远期意义。
其次,达芬奇机器人的应用在临床上日趋普遍,随着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国内原研机器人的数量日益壮大。在今年的韩国胃癌周(KINGCA WEEK)会议上,机器人胃癌手术成为了众多与会同仁重点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会议期间,各国专家齐聚一堂,通过分享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前沿进展、交流相关的手术临床经验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胃癌患者全程管理的策略优化及未来的探索仿效有了全面的把控和清晰的认识。
关于局部进展期患者新辅助治疗应用前景的探索,以化免联合的治疗策略为例,在国产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及其他相关免疫治疗药物在新辅助治疗阶段的应用中,如何实现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顺利降期,更好地为手术治疗保驾护航,进而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提升生存率,甚至缩小手术范围。这些都有希望通过未来的不断探索来获得确切的答案。
在外科领域未来的国际交流当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深化合作,积累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将创新技术纳入合作交流的版图,在交流学习中加速推进技术革新,早日实现临床获益的有效转化。
Q2.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原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了晚期胃癌患者生存,并有望为围术期治疗格局注入新鲜血液。能否请您谈谈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术期治疗的价值与前景?
1
练磊 教授
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国内原研免疫治疗药物,已经在胃癌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给患者带来了切实的生存获益。在免疫药物投入应用之前,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治疗的5年总生存(OS)率一直维持在8%-10%,患者普遍面临着生存周期短、预后差的困境。随着免疫治疗的加入,晚期患者接受化免联合治疗,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靶向治疗时,OS可延长至20个月,甚至有希望达到36个月,彻底改变了晚期胃癌的治疗格局。
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中的热点。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MATTERHORN研究,就证实了晚期胃癌新辅助治疗中加入免疫治疗,可以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的提升及无复发生存期(EFS)的改善。虽然目前5年OS率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随访,但结合现有数据,已经能够窥见免疫治疗的获益曙光。此外,关于免疫治疗的未来应用前景,还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加以确证。比如:针对HER2阳性病人,替雷利珠单抗是否有可能通过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实现新辅助治疗阶段的获益提升?我相信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除此之外,关于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精准筛选也是广大医生和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目前有多项研究正在顺利推进当中,并在本届KINGCA WEEK大会上公布了新的进展。其中程向东教授主持的一项II期随机试验,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希望能够明确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优势获益人群;而在另外一项韩国研究者公布的研究当中,通过对预计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个别基因位点的缺失联合TMB评价,能够预测这些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当中获益。
Q3.衡量一台胃癌手术的成功,如今已远不止于“切得干净”,而是兼顾生存与生活质量的管理成果。请您结合医院实践经验,谈谈应如何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管理?
1
练磊 教授
首先,衡量一台手术的好与坏,从来就不应当仅局限于“切得是否干净”,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全周期管理才应当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术前,外科医生就应当对手术策略进行全面的把控,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应用新辅助治疗、采取怎样的手术方式、患者手术的优选方案以及系统全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术前做到精准的判断。
其次,在手术当中,外科医生需要耐心、谨慎,认真做好手术当中的每个步骤,每一个淋巴结的清扫、每一处血管的结扎,都有可能成为关乎手术切除及术后恢复的关键。在完成淋巴结清扫之后进行手术重建的过程中,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不断检查,避免出错,从而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帮助患者实现术后的快速恢复。
在术后康复阶段,全程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胃管、肠内肠外营养、血液制品的使用,以及随访工作的落实和并发症的早期处理都具有关键意义。很多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并不会进行门诊随访或定期复查,患者无法获取专业系统的咨询意见,对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及接受检查的时间间隔缺乏了解。加之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不足,对术后的复发及转移倾向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的掌握,往往会延误合适的治疗时机,给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胃癌患者的管理中,只有建立外科干预、内科综合治疗、创新技术手段应用及长期规律随访的全程覆盖,才有希望实现我国肿瘤综合诊治水平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提升。
专家简介
练磊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普通外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理事
国家癌症中心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医学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第三节编辑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胃肠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食管胃结合部癌、胃肠间质瘤(GIST)等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在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遗传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腹腔镜近端胃切除等保胃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审校:Amaia
排版:Zelda
执行:Zeld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