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相对于建制派政客,商人的头脑就是灵活,在美总统特朗普上台不到9个月,就调整了打法,试图以“中国之道”反制“中国之身”。
从今年9月开始,特朗普先后施压欧盟、G7和北约对华加税。欧盟、北约和G7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算上美国的话,加起来有38个国家,他们的GDP加起来大约有34.7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两倍左右,如果真的对中国出手,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
特朗普的 “盟友整合术” 与施压逻辑
特朗普上台后,初期延续 “美国优先” 的单边主义,但其对华政策在 2025 年 6 月后出现明显转向。美国商务部 6 月发布的《对华战略调整报告》中,首次提出 “通过盟友协同构建对华竞争优势”,这一思路被视为其 “打法转变” 的核心标志。
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天然气的规模“间接支持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以此为借口要求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加征 50%-100% 关税。
![]()
欧盟内部虽存在分歧,但德国、荷兰等国因依赖美国天然气供应,初步同意 “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品启动关税调查”,9 月 15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对华贸易政策评估草案》,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纳入 “重点审查领域”。
美国在会议上提出《全球供应链安全框架》,要求 G7 国家共同限制对中国 “关键领域” 的投资,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电池等,同时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加工产品、电动汽车电池加征关税。
![]()
会议最终达成初步共识,同意在 10 月前制定 “统一的对华关税清单”,其中日本、加拿大明确表态 “将在 11 月实施首轮加税”,意大利、法国则要求 “设置 3-6 个月的过渡期”,避免国内企业过度受损。
9 月 13 日对北约的喊话更具 “安全绑定” 色彩。特朗普在 “真相社交” 平台发文称,“北约国家对中国加税,既能削弱中国对俄支持,又能增强北约自身经济实力,是结束俄乌冲突的‘双赢之举’”。
![]()
这一表述试图将经济施压与安全议题挂钩,推动北约从 “军事同盟” 向 “经济围堵工具” 转型。
截至 9 月 25 日,北约 29 个成员国中,已有 18 个国家表示 “愿意考虑美国提议”,其中英国、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态度最为积极,英国甚至宣布 “将在 10 月率先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 60% 关税”。
![]()
28 国包围圈
经过近一个月的施压与协调,截至 9 月 30 日,明确响应美国对华围堵行动的国家已达 28 个,涵盖 G7 成员国(7 国)、欧盟非 G7 成员国(11 国)、北约非欧盟成员国(6 国)及亚太盟友(4 国,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
这些国家虽共同参与 “包围圈”,但行动力度与领域存在明显差异,呈现 “急先锋领跑、追随者观望” 的格局。
![]()
“急先锋” 以英国、波兰、澳大利亚为代表,行动最为激进。英国除宣布对中国钢铁产品加税 60% 外,9 月 22 日还出台《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清单》,新增 58 项禁止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并暂停与中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领域的合作项目。
波兰则将对华围堵与 “俄乌冲突” 直接关联,9 月 20 日宣布 “禁止中国企业参与波兰核电站建设项目”,理由是 “中国可能向俄罗斯传递敏感技术”,同时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 45% 关税。
![]()
澳大利亚的行动集中在资源领域,9 月 25 日宣布 “对中国出口的锂矿加工产品加征 30% 关税”,试图通过限制新能源关键原材料出口遏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
“追随者” 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采取 “有限参与” 策略。德国虽同意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启动关税调查,但明确表示 “反对加征 100% 的高额关税”,担心损害德国汽车企业在华利益,同时拒绝暂停与中国在光伏、氢能领域的合作项目。
![]()
日本在 G7 框架下同意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加税,但保留 “对中国电动汽车暂不加税” 的例外条款,以避免中国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出口实施反制。
韩国则更注重 “平衡”,9 月 28 日宣布 “仅对中国出口的部分化工产品加征 20% 关税”,同时与中国续签《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补充协议,确保半导体材料、显示屏等核心产品的贸易畅通。
![]()
“观望者” 以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为代表,行动相对谨慎。法国虽参与 G7 财长会议共识,但明确要求 “关税政策需区别对待中国不同产业”,反对对中国医疗器械、农产品加税,担心影响法国企业在华市场份额。
意大利则以 “国内经济复苏需要” 为由,提出 “将对华关税实施时间推迟至 2026 年 1 月”,并继续保留中国企业参与意大利港口建设的资格。加拿大虽表态 “支持 G7 对华关税框架”,但截至 9 月 30 日尚未出台具体加税清单,仅启动对中国木材、纸制品的关税调查。
![]()
中国亮剑:从外交反制到产业突围的多维应对
面对 28 国形成的包围圈,中国并未采取 “被动防御”,而是从外交、贸易、产业三个维度主动 “亮剑”,以 “精准反制 + 规则重构” 打破围堵,同时巩固自身发展优势。
9 月 21 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纽约第 80 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与 28 国中的 12 国外长举行双边会谈,重点阐述 “对华加税的双向伤害”。
![]()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与 28 国的贸易额达 3.2 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 28%,若这些国家对华加税,将导致其国内消费者成本上升 15%-25%,相关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后年营收损失超 5000 亿美元。
会谈后,德国、法国明确表示 “将推动欧盟降低对华关税增幅”,韩国则承诺 “不会扩大对华加税范围”。
贸易层面,中国采取 “精准反制 + 市场替代” 组合拳。9 月 23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反制措施清单》,对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等 “急先锋” 国家的优势产品实施反制。
![]()
针对 28 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围堵,中国工信部 9 月 20 日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计划(2025-2027)》,投入 1200 亿元人民币用于半导体光刻胶、量子芯片、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的研发,目标是 2027 年实现这些领域 “国产化率超 60%”。
在供应链方面,中国企业加速在 “非包围圈” 国家布局,中芯国际宣布在巴基斯坦建设 12 英寸晶圆厂,宁德时代在泰国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比亚迪在墨西哥建设电动汽车工厂,通过 “本地化生产” 规避关税壁垒。
![]()
局势博弈:包围圈的裂痕与中国的应对底气
28 国包围圈虽已形成,但内部裂痕逐渐显现,难以形成 “统一对华施压” 的合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47.1 万亿元人民币,对全球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
即便在 28 国围堵的背景下,中国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些产业优势为 “反制围堵” 提供了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