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angchaoxford 广东凉茶煲牛津
这是第24篇阅读随笔。
昨日流量收入0.76元。
昨日带货订单结算收入14.70元,是前些天有个读者在商品橱窗里下单买了一本98元的图解词典。
带货订单这项具体研究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持续的收入渠道,这个比流量收入来劲。
继续阅读英文原版《傲慢与偏见》。
"No more have I," said Mr. Bennet; "and I am glad to find that you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
这段话是贝内特先生(Mr. Bennet) 所讲,“我也没指望,”班纳特先生说,“看到你终于不指望她来帮你忙了,我还挺高兴的。”
这段话的前提是:贝内特太太寄望朗太太(Mrs. Long)帮忙给女儿们介绍宾利先生(Mr. Bingley),朗太太无法及时帮忙,贝内特太太焦虑。
贝内特先生是在回应妻子相关的抱怨或担忧,对妻子“依赖他人办事”有温和调侃,暗示自己早已另有打算,符合其“幽默、冷静且不依赖他人”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虽然用词简单,我仍然是把每一个句子拆解开来欣赏,慢读才能品味到字里行间的美妙。
“No more have I,” said Mr. Bennet;
这个句子是“否定词+助动词+主语”的倒装结构,正常语序为“I have no more”。
“No more have I”,承接前文贝内特太太“不指望朗太太帮忙”的抱怨,贝内特先生用这句话快速呼应妻子,表明“我也不指望朗太太”。
这是18世纪英国书面语中表达“我也一样(不/没)”的常用方式,贝内特先生是有文化的,接受过教育。
贝内特先生不与妻子激烈争执、以含蓄方式达成共识,避免直接反驳的生硬。
有文化的人说话很得体,说话的语气比直白的“I don’t either”显得克制、优雅。
“and I am glad to find that you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
“I am glad to find”,妻子“不再依赖朗太太”,贝内特先生感到欣慰。
贝内特先生这种“欣慰”不是单纯认同妻子的想法,他“早已主动拜访宾利先生”,自己已行动,不依赖他人,靠自己比靠他人靠谱。
“do not depend on her serving you”中,“depend on”精准点出太太此前“依赖他人办事”。
贝内特先生用“glad”表达态度,不指责,“幽默、冷静,用温和语言化解妻子焦虑”。
上述这段英语文字虽然很短,用词简单,我读过来,看出来这里隐藏着一个词,这个词是简简单单一个字“懂”。
日常口语中表达“懂”,最常用的是 understand,但我这里没选用,而是选用的A开头的单词。
为什么?
因为我第一轮阅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的每篇随笔,都用一个字母A开头的词作为提炼。
第二轮用字母C开头的单词,第三轮是用字母S开头的单词,因为,字母ACS开头的单词在英语词典里数量是前排。
表达“立刻懂、马上明白”,A开头单词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更贴合的是“grasp”或“catch on”(短语)。
我在A开头的单词里面找到了一个对应的apprehend和 assimilate,比较吻合“懂”,但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
Apprehend,核心含义是“理解;领悟”,指理解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事物,强调“弄懂、明白”的过程。
看个例句:
I struggled to apprehe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我努力弄懂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里的“apprehend”就对应“懂”,“通过思考后理解”。
Assimilate,主要含义是“吸收;理解并掌握”,不仅“懂了”,还能将知识、信息融入自身并灵活运用,程度比“apprehend”深。
看个例句:
It takes time to assimilate new knowledge.
吸收新知识需要时间。
这里“assimilate”包含“懂了且能消化”的含义,比单纯的“懂”多了“掌握”的层面。
刚翻《傲慢与偏见》时,可能会盯着伊丽莎白的“怼”,觉得那是勇敢。
现在慢慢读,对Mr. Bennet讲的“No more have I”(我也一样),“懂”了Apprehend。
贝内特先生懂妻子的虚荣,懂女儿的执拗,懂“不戳破”里的体面。
I apprehend your kindness.
我懂你的好意。
“懂”不是一开始就明白,得经过些事,摔过些跤,才能真的“懂”。
We apprehend the moment.
我们懂了当下。
贝内特先生喜爱坐在书房里看书,他不是看书,是在看窗外孩子们进进出出,看老伴儿在院子里侍弄花草。
因为贝内特先生“懂”生活,“懂”人生。
人这一辈子,就是个apprehend的过程: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体谅到体谅,“懂”了,那些拧巴的、计较的、想不通的,都豁然了。
人生的很多事早就有看不见的手设定了答案,只是咱们花了几十年,有的apprehend懂了,有的仍然不apprehend“懂”。
读者朋友,注意到了吧,我的文本标题从以前的学术气转化为通俗体了,这是在标题上迎合平台算法的一个尝试。
标题的最后三个字是文眼的功能,这个是保留的。
文本的核心内容是慢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的文字,这点没有变,这是知识含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人从名字上看不懂是啥内容,修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人懂了。
我读出英文版《傲慢与偏见》里的“XX”,题目概括了内容,但是自媒体平台上的大多数读者更关注钱的数字,平台算法对数字比较热推。
我的文本要想多赚几毛钱,我得获得读者量,我得获得平台算法的推动,我得变,我得脱掉长袍马褂,和大多数读者一起玩泥巴。
饭后睡前,我就专注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专门写阅读随笔,专门尝试这个首发平台怎么高推流。
我得往这个文稿里带《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及相关,带出去货,收益比较有力度。
我得看95版的影视《傲慢与偏见》,因为广州的英领事喜爱的就是这版。
今年的12月16日,是《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250周年,这是英国的一件大事件,也是世界文坛一件活跃度高的事件。
我是在8月份鬼使神差的开写发布阅读英文版《傲慢与偏见》随笔,这会产生什么,慢慢走,慢慢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