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2025·山水有清音
—— 杜斌水墨精品展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20日—11月9日
展览地点
诸子艺术馆
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111号东宝大厦
![]()
![]()
“诸子2025·山水有清音——杜斌水墨精品展”于9月20日在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111号东宝大厦的诸子艺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以“源于自然,归于本真”为核心,不仅是参展艺术家杜斌对自然与艺术的深情表达,更践行了诸子艺术馆“以艺术赋能精神,让美学重塑生活”的理念,为南京市民及艺术爱好者献上一场兼具文化底蕴与视觉美感的水墨艺术盛宴。
![]()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杜斌,深耕水墨山水领域多年,始终以自然为创作源泉,以山水为情感载体。他笔下的山水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巍峨磅礴的大气之态,也有清幽静谧的雅致之美。每一处皱擦点染,都凝聚着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每一抹墨色晕染,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杜斌表示,“山水有清音”是他常为题画所用的主题,在他看来,无声的画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声音”:江水的涛声、风中的松声,这些“清音”需要观者结合文化修养去感知,而他多年来坚持在绘画中营造正向美感,无论是宋画的严峻、元画的意境,还是明清绘画的韵味,都力求呈现赏心悦目的作品,以艺术的温度打动人心。
![]()
为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水墨山水的世界,诸子艺术馆在展览筹备上倾注了诸多心血。展览依托博物馆级灯光系统,从观展动线到展陈细节均经过精心打磨,打造出层次分明的观展体验:观众可先在一楼感受“空山新雨后”的清幽意境,随后移步二楼,体验“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明朗氛围,在一步一景间,开启与自然对话的清雅之旅。
![]()
谈及创作技法与细节,杜斌分享了自己的巧思: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他以勾皴染的传统技法为基础,注重画面体积感的营造,让作品更显厚实。画中人物的处理也极具匠心,部分作品用白粉染制人物衣物以突出主体,部分则让人物融入景致,无论是听水还是观松,都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此次展览由诸子艺术馆主办,梓轩美学空间、汉天锦辰、艺见Vista协办,陈小梓、马龙辰担任策展人。值得一提的是,杜斌与诸子艺术馆的渊源已逾十年,从最初的艺术欣赏者,到后来的合作者、诸子艺术墙参与者,双方共同见证了彼此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值此诸子艺术馆15周年之际,杜斌也送上祝福,期待诸子艺术馆在未来能持续为大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盛宴。
![]()
![]()
![]()
![]()
![]()
《观山》33.5×12cm
![]()
《秋山放歌》72×38cm
![]()
杜 斌
江苏赣榆人,题画用款“闲道人”。1986年出生,200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7年获学士学位;2009年师从张友宪教授,攻读艺术硕士写意花鸟专业,2011年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协会员,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南京开明书画院理事,如皋市同心书画院书画师,三级美术师,职业画家。作品被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美术馆、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德基集团等机构收藏。
![]()
《仙山隔云海》72×38cm
脉承转处,山水焕新章
自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始终承载着“澄怀观道”的哲学内核与“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从宗炳“畅神”理论奠定精神诉求,到荆浩《笔法记》构建“六要”体系,再至董其昌“南北宗论”确立文人画审美范式,山水画历经千年嬗变,不仅是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文人阶层精神世界的外化表达。这一传统在近现代遭遇西方艺术思潮冲击后,逐渐演变为“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双重探索路径,如何在解构与重构间寻得平衡,成为当代山水画家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
《青山苍翠》45×33cm
青年艺术家杜斌于诸子艺术馆的个展,恰是对这一命题的生动回应。作为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空间,诸子艺术馆始终秉持“格物致知”的学术理念,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对话场域。杜斌的艺术实践,深植于对宋元绘画的系统研习——他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赋色、倪瓒“一河两岸”的构图法则、马远“边角之景”的空间处理等经典范式的精微临摹,绝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通过“师古”实现对传统美学基因的解码与激活。这种学古之路,恰似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为其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
《千山青翠》145×75cm
在当代审美语境下,杜斌创造性地将传统山水符号与现代视觉经验相融合。其青绿山水作品在保留矿物颜料的厚重质感与层染技法的同时,通过解构式的构图打破古典山水的程式化布局,使画面既流淌着《千里江山图》的富丽堂皇,又暗含当代艺术的构成张力;水墨创作则在“计白当黑”的留白哲学中融入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韵律,使黄宾虹“五笔七墨”的传统理论焕发新生。他笔下的花鸟、清供题材,亦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雅玩趣味,以超现实的物象组合与荒诞化的场景营造,折射出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精神诉求。这种“学古化今”的创作路径,恰如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元且个性的艺术表达。
![]()
《青山云水》45×33cm
在消费主义与数字技术重塑人类感知方式的当下,艺术的精神赋能价值愈发凸显。杜斌的山水世界不仅是视觉审美的盛宴,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疗愈与回应。他通过山水意象的再创造,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古典理想转化为当代生活的精神图腾,引导观众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重拾“静观万物皆自得”的从容心境。这种“以艺载道”的实践,正是诸子“存天理,去人欲”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现代表达——通过对美的追寻与创造,实现个体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
《松山居》72×38cm
诸子艺术馆希望这次的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传递。杜斌的创作实践印证:传统美学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当代艺术也不应是对传统的割裂,而应是文脉延续的创新形态。当画家以“格物”之心研习经典,以“造境”之力回应时代,山水艺术便不再是对古人的重复,而成为照进现实的精神之光。在杜斌构建的山水世界里,观众终将发现:那些被重新诠释的青绿与水墨,不仅是艺术史的注脚,更是激活当代人生命体验的文化密钥。
![]()
《见天地之大知人世之渺》180×90cm
当观众驻足于展厅,凝视那些跃动的墨色与斑斓的青绿时,实则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悬于殿堂的圣物,而是照进现实生活的精神之光,以其至真、至纯、至美的力量,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对生命的感悟。恰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艺术的“无用”恰在于它不迎合功利诉求,却以美的形式完成对心灵的滋养与救赎。当数字时代的效率崇拜将生活压缩成数据洪流,当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将意义异化为符号交换,杜斌笔下的山水恰如一剂清凉散,以看似“无用”的审美创造,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深度净化——这种净化,是王希孟青绿山水里未被工业文明污染的天空,是倪瓒水墨中留白处生长的诗意,更是当代人在钢筋森林中失落已久的“静观”能力。美在此刻不再是装饰性的附庸,而是对抗精神荒漠化的文化抗体,以其超越实用主义的永恒价值,成为这个速朽时代里最珍贵的“大用”。
策展人 陈小梓
![]()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80×90cm
![]()
《秋山放舟》45×21cm
![]()
《秦淮柳青青》42×42cm
![]()
《哈密瓜真香甜》45×21cm
![]()
《花间白玉簪》45×33cm
![]()
《玉簪洁白如玉》45×33cm
![]()
《清玩》45×33cm
![]()
《我爱雪中蕉》45×33cm
![]()
《雪山》42×42cm
![]()
《江阁》40×30cm
![]()
《似江山沐雪寒意如冬》144×76cm
![]()
《寒林》33.5×12cm
![]()
《寒禽》33.5×12cm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卞唯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