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各有其意义和价值,不过现代人的出现才是人类进化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次进化,才使人真正从动物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对于这个飞跃,以往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个转变对应了新石器时代,农业,陶器的大规模应用和从洞穴走向平原建房子等众多方面因素的同时爆发。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些大爆发出现的相关原因,并认为柳江白莲洞人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原因在于古人类的主要食物是从大型动物、小型动物、颗粒型动物最终转向颗粒型的农业作物。这个转移过程的发生是随着古人类捕猎工具的不断进化,很多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逐步被吃灭绝,或者数量稀少到难以作为主食地步,或者生存竞争演化到人类难以捕食,最后被迫转向将颗粒型的动物作为主食。这种主食并不是随处可得的,需要特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全新的技术创造。柳州特殊的地貌非常好地具备了将颗粒型的动物螺蛳作为主食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白莲洞人有效解决了从新人转向现代人的所有技术创造问题,包括磨制工艺的成熟,陶器的使用,在平原建造房子以及平原农作物的培育和大规模种植等。
![]()
作者汪涛(左)与上海大学材料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胡钧(右)考察柳州白莲洞科学博物馆
一、人类进化的各种原因和规律
1. 什么是人?
关于什么是人,有过很多种观点。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说人的社会性。可是我们从很多动物身上也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社会性,例如蚂蚁、蜜蜂甚至狼群。
人能够使用工具,这曾经是定义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后来动物学家们逐步发现大量动物也会使用工具,甚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像灵长类会用工具也到不难理解,它们是人类的近亲嘛,可是很多脑袋瓜很小的鸟类居然也会使用工具,这就让人费解了。另外有很多脑容量很大,明显智商很高的动物,却又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工具,例如虎鲸等。这该如何解释?
英国苏格兰人类学家阿瑟・基思(Sir Arthur Keith)在20 世纪初提出将750 毫升脑容量设定为区分早期人类(人属)与类人猿、南方古猿的核心阈值。基思的逻辑很简单,他是以当时已知的最大的大猩猩脑容量(约650毫升)和最小现代人类脑容量(其数据集中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约 855 毫升)为参照,取个中间值750 毫升作为分界线。
肯尼亚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更科学一点,他是在发现能人化石后,以其脑容量为依据,将600-700毫升脑容量定义为人与动物的分界。可是,大象、虎鲸、抹香鲸等大脑容量是人类4到7倍,他们的智力并没显示出超过人类。另外乌鸦只有10毫升脑容量,远比其他动物小,可它怎么就能显示出那么高的智力呢?后来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脑容量并不能直接决定大脑算力,更关键的是神经元数量。乌鸦虽然脑容量小,可它的神经元密度却非常高,15亿左右的神经元数量已经接近一些灵长类了。而大象、虎鲸、抹香鲸这些脑容量大户,神经元尤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并没有和其脑容量成正比。人类有860亿个神经元,其中160亿在皮层,690亿个位于小脑负责运动。大象有2570 亿个神经元,这一看可是人类的3倍,但其98%都集中在小脑,负责思维和智力的皮层神经元数量为56亿,仅为人类的3分之1。虎鲸神经元总量460亿,低于人类,尤其位于皮层的为47亿个,比大象都少。抹香鲸的神经元总数为 200 亿个,位于皮层仅有20亿个,为人类的8分之1。
除了神经元数量以外,触突的数量与复杂度也决定了智力的大小。在这方面人类也是领先的。
以上虽然能解释相当部分的疑惑,但人类的大脑只是一个基础,仅靠它远不能让我们释怀。因为即使完全相同的人类,也不是具有相同的文化发达程度。在大量不同动物之间,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触突数量密度与工具使用也显然不成正比。
2. 人类进行工具创造的原因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上面所说的大脑容量尤其神经元密度和触突的密度,这些决定的智力进化是基础。二是使用工具的进化。三是文化创造力的进化,也就是不用工具的,可以相互学习传播的语言、运动和劳动技巧等的进化,它们也会成为创造和使用工具的基础。
此处我们引入人类进化第一定律,或称工具创造定律:
人类吃肉食,同时天然的生理特征却又不适合捕猎动物,是人类采用工具的主要动因。
吃肉食不仅有利于脑子更为发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使工具的使用不断进化。这个过程从4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直到今天人类依然吃肉食。
人类从生理上说既不能归入食草类(不能消化植物纤维),也不能算纯粹的食肉类,其消化道介于两者之间。更关键的是,人类在南方古猿的时候,捕猎能力就很差。与虎、豹、狮、鳄鱼甚至狼等相比,无论在运动的爆发性还是嘴、牙齿的咬合能力上都无法承担捕猎其他动物的重任。因此,发展对工具的使用就成为必然。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乌鸦与啄木鸟。对啄木鸟的大脑神经元数量目前远未像乌鸦那样详细研究过,可能是这家伙不太聪明,不会用工具,所以人们就兴趣不大了。从一些粗略的估算来看,它的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的确可能比较少,大约为5000万个,远低于乌鸦。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它为什么不去发展智力,这可以总结为两个主要因素:
A. 头铁
B. 嘴硬
头铁到什么程度?啄木鸟可以每秒20次的频率完成对树木的啄击,平均每天大概要啄 12000次。这种高强度的反复撞击,将给眼球,视网膜,大脑神经、血管等器官带来极大的压力。每次撞击树木时,它的小脑袋瓜要承受多大的撞击压力呢?第一次看到相应数据时我真的是被吓坏了:1000个g!一个g就是一个重力加速度。这是什么概念?人类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和宇航员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只有区区9个g。啄木鸟的小脑袋瓜承受冲击的能力居然是人类最杰出群体的100多倍。它要是去开战斗机,任何人类的飞行员都不可能是对手,它也足以摆脱任何现役的对空导弹、甚至高超音速导弹的追击。

所以,它哪里用得着去使用什么工具?
乌鸦没这本事,所以,只能通过使用工具去把树洞里的虫子叼出来吃才能活下去。
虎、豹、狮、鳄鱼、狼等天生就有足够的装备捕猎,所以不是它们不够聪明,而是它们根本不需要发展出使用工具的能力就能有吃的。
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有两个种系:活力型和纤弱型。
活力型拥有粗厚牙釉质、巨大臼齿和强壮咀嚼肌(矢状嵴),对硬质、磨蚀性植物食物的适应性很好。它们约95%以上的能量来自植物:水果、嫩叶、种子、草籽,关键是还有树皮和地下块根、块茎,这些在冬季可以用来果腹。在荒季或偶遇时也会啄食白蚁、鸟蛋、蜂蜜或小型昆虫以及雏鸟,占食谱比例 <5 %。这些食物都属于可直接采摘到,用爪子直接抓来吃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强的捕猎能力。
纤弱型南方古猿臼齿和咀嚼肌不如活力型。它们大部分食谱与活力型其实差不多。如果有水果和嫩叶吃的话,两者在获取食物能力上也没太多差异。问题是在食物短缺的冬季,因为臼齿和咀嚼肌比较弱,在吃树皮和地下块根、块茎这些比较坚硬的食物方面就明显不如活力型了。因此,它们就得通过捡拾其他食肉类动物吃剩下的猎物骨头等充饥。可是,这些东西里只有骨髓和缝隙里的肉可以吃,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这就促使其使用工具:把这些骨头放在石块上,用另外的石头砸,将这些骨头砸开后吸食里面的骨髓和剩下的残肉。正是因为纤弱型的南方古猿吃草根的能力更差,它最后进化成了我们人类。
从对现在一些猴子等灵长类实际生活的研究中发现,猴子也普遍具有这种使用工具的能力。它们将核桃等放在石块上,用另外的石头或木棒将核桃等坚果砸开,从而可以吃到里面的果仁。
一旦这个使用工具的动作开始,古人就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生理上本来还有一点点捕食能力的,也都逐步退化,从而更加需要依赖对工具的使用。例如,动物可以称为是“嘴器时代”,嘴前伸是普遍现象,从而可以用嘴直接进行采食。各种动物基本都是如此。可是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嘴不断向后缩,脸的上额部往前伸,眉骨退化后缩。最后人的脸部五官进化成现在大致上下垂直分布状态了。
3. 人类工具进化的原因
不仅人类使用工具,很多动物也使用工具。问题是人类使用工具会后不断地进化。这就需要解决工具进化的规律问题。
人类进化第二定律,或称工具进化方式定律:工具进化遵循递进原则,它包括三个方面:
A. 每一步新工具的创造是从已有条件基础上迈出最小的一步。例如,用石头去砸食物,石头随处可得,刚开始甚至很难称为是一种工具创造,它只是对随处可得的自然之物新的利用。这个定律是说不能去设想过多步骤的、或太多创造组合的工具创造。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时,也要求新技术不能超过35%,否则很容易导致创新的失败。对史前人类来说更是如此,每次能迈出一小步就已经很难了。当用一块天然的石头去砸垫在另一块石头上的食物久了,难免两块石头直接相撞,就把其中一块石头给撞破。然后就会发现有的被撞破的石头边缘很锋利,可以用来切割食物,这样自然就开始了打制石器的旧石器进程。
B. 已经掌握的工具技巧扩展应用,是新工具创造的主要原因。例如,最初掌握打击工艺生产石器可能只是打制一种工具,而一旦掌握了打制生产工艺,就会逐步扩展出打制其他的工具。磨制工艺也是如此。
C. 已经掌握的工具,会成为新创造的基础。例如,古人掌握了火之后,才会为陶器的出现创造基础条件。
第二定律只是给出进化的模式,但并不是动因。第一定律只是给出工具出现的原始动因,我们还需要理解工具不断进化的动因。
人类进化第三定律,或称工具进化动力定律:工具的进化是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需要,都会推动工具的进化。如果没有进化的动力,工具进化的速度就会比较慢。社会需要包括:
A. 生存需要。例如获取食物和生存安全。
B. 精神需要。例如创造壁画、宗教等。
C. 个人好奇。这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多一些,但在原始社会,这类需要的推动力很弱。
人类社会的需要除了不同类型以外,还存在频度、强度等问题。频度与强度的不同,会带来非常不同的创造动力。无疑,频度越高,强度越强,创造的动力当然就越强。例如,文一教授在《科学革命的密码》一书中,将欧洲因引入火药带来的热兵器时代频繁的战争,作为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的关键原因。这个就是需求的强度极高,频度也极高的社会需要带来的极强创新动力。
人类进化第四定律,也可称传播学习定律,或跳跃定律:
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是可以在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基因的群体间传播学习的。通过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跳跃式的进化。
以往我们认为某个特定基因的古人类对应相应的工具特征。但是,基因与工具的文化特征之间并不一定是完全绑定的,因为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可以传播学习,甚至是在不同基因的群体间传播学习。与前三个定律带来的进化一般呈现连续的、渐变的进化过程有所不同的是,第四定律的传播与学习导致的进化,有可能会出现跳跃。越是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未来的文明,通过学习与技术迁移带来的跳跃性会越大。
有了以上定律,我们就可以对农业出现的原因进行全新的解释了。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过去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包括我自己过去所作的解释。以往这些解释并不一定是错误,而更可能是不够完备。
二、农业出现的一些原有解释
1.人口学的解释
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曾给农业的出现作出过人口发展上的原因解释。就是人类最初通过工具进化适应了环境之后,人口就会增长。当增长到环境承受不了时,就会向外迁徙。当古人迁徙到全球,不能再以迁徙方式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时,就只有采用生产力高得多的农业生产方式来适应。这个解释我认为依然有效,只不过有些粗糙。本文希望有更为细致的解释。因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发展了200多万年,即使与现代人智力水平已经非常接近的智人也发展了约30万年,很早就已经遇到通过迁徙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为什么是1万年前才出现农业?
2.气候尤其是新仙女木事件
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对此给出了一个气候变化上的解释,尤其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以及1万年前的气候回升。
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地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被水淹没。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40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10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1万年前地球气温的迅速回升,为农业的出现提供了环境上的重要条件。不过,这个解释依然只是外在环境上的。根据米兰科维奇的冰期旋回理论,因地球自身以及与太阳等位置周期性的变动,全球气候会存在多种周期性的变化。
约10万年周期,由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轨道椭圆度)变化主导。
约4.1万年周期,由地球黄赤交角(地轴倾斜度)变化主导。
约2万年周期,由地球岁差(自转轴进动)主导。
智人发展的这30万年气候参见下表:
![]()
新仙女木事件是从末次冰期到冰后期时的一次突发性事件。在冰期和间冰期里,也存在很多的小冰期和暖期。
问题是,12万至8万年前持续几万年的间冰期,地球气候与1万年前到现在都是类似的,智人的智力水平已经高到与现代非常接近了,为什么当时没有出现农业创造呢?
另外,即使是在冰期,并非所有地方都寒冷,处于赤道附近的地区依然会比较温暖,为什么未出现农业?即使是到现在,也并非全球所有地方都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地球上还是有一些未进入农业时代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全球性气候的配合。在冰期人类食物短缺,应该更加需要农业的出现。
所以,仅仅靠气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1万年前出现农业的问题。但的确可以部分解释1万年前地球上以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为核心,多地似乎是相互独立地进入农业时代的问题。
3.其他的一些解释
综合学术界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给出的解释大致为: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环境变化、资源压力、技术积累、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不过,这种解释似乎正确,但却很难给我们更精确的认知。
三、可获取食物的小型化过程
因人类捕猎工具的进化,会导致大型动物的灭绝或数量严重受限,从而使食物来源逐步从大型动物转向小型动物,最终转向颗粒型动物。
1.人类捕猎工具进化带来的大型动物灭绝
随着人类使用工具和工具的进化,使得人类从非常不适合捕猎,转向捕猎能力超过食肉动物。这使得成为人类食物的动物逐渐地灭绝。前述新仙女木事件中,北美大型动物和克洛维斯人的灭绝被认为是该事件中的急剧降温所致,但这个理论也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当时中小型动物几乎未受影响。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中给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计算了如果克洛维斯人具备很好的捕猎大型动物如猛犸象及剑齿虎等能力的话,会在其人口超过某个临界点时突然间使他们都瞬间灭绝。这个模型有很广泛的解释力,就是当古人拥有标枪、弓箭等工具之后,对大型动物具有的毁灭性捕食能力。因为这些大型动物的幼崽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食物,因此人类的捕食有可能会导致这些动物的灭绝。或者即使不灭绝,也会使其种群数量或栖息地被压制在极低的程度。
例如,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舍宁根镇的露天褐煤矿,出土了11根约20万年前的古人类制作的木质标枪。它们由挪威云杉(Norway spruce)树干制成,部分采用松木。具体出土层位被称为“标枪层”(Spear Horizon)。这些标枪是古人类通过石器工具对树干进行塑形和打磨,标枪长度在1.84至2.53米之间。标枪的“前重后轻”设计与现代运动标枪原理一致,展现出高超的木材加工技艺。实验复制品可投掷35-70米,20-30米内命中率极高。最新的研究表明其使用者可能是尼安德特人。标枪出土时伴随已灭绝的马类骨骼(Equus mosbachensis),骨头上的切割痕迹表明这些武器可能用于狩猎大型动物。这些出土的证据暗示了标枪的使用导致了当地野马的灭绝。
舍宁根标枪表明了,即使在20万年前的古人类,就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智、制造工具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的技巧。
![]()
舍宁根研究博物馆展览中的著名的舍宁根标枪
这种对动物的灭绝是一个逐步和渐变的过程。捕猎工具越强大,对动物的灭绝能力就强大。
柳州白莲洞地区,曾经生活的步氏巨猿在距今29.5万至21.5万年前灭绝。这对应了智人出现的时期。
![]()
虽然右边这家伙体型这么大,但30万年前它就已经干不过当时拥有标枪等捕猎工具的智人了。
另外还有在白莲洞钙华板以下的褐色土状堆积(下部无螺壳层位)出土了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现已灭绝的大型动物化石。这显示了当地古人先把大型动物吃光了,然后转向吃颗粒型动物的螺蛳。
在此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类适应方式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非洲地区,到现在还有靠捕猎方式生存的人类,只是他们捕猎的方式很奇特,通过长跑把猎物累趴下,最后只能束手就擒。非洲的大量动物瞬间奔跑能力都特别强,即使靠标枪和弓箭也很难直接捕猎到。但它们长期奔跑的耐力很差,跑到一定时间后就失去运动能力了。非洲人发展出了异常的长跑能力,居然是可以追逐猎物达3天以上,最后让猎物累瘫倒而被捕获。也因如此,非洲人具备异常强大的运动尤其长跑能力。如果放开了让非洲人、尤其现在还是原始状态的非洲人参加奥运会,长跑项目基本就没其他地区的运动员什么事儿了。
但这种捕猎方式就很难让猎物灭绝,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猎人的人类本身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因此使非洲的大型动物保存相对较好。
2.尼安德特人为什么灭绝
从出土的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龙人的捕猎工具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
目前人类还存有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只是不同地区的人比例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龙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因此仅从生物学上说他们是同一个物种。尼安德特人也是智人,甚至他们的脑容量已经与现代人非常接近,比当时克罗马农人和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古人类脑容量还要大一些。
但是,尼安德特人的捕猎工具主要是捕猎大型动物的标枪等,而克罗马农人的捕猎工具主要是鱼叉等捕猎鱼等小型动物的。捕猎大型动物会导致相应猎物的灭绝或数量被严重压制。这样一来,就使尼安德特人在食物来源上就远远不如克罗马农人。当他们相遇后,很自然地会有尼安德特的女人愿意嫁给克罗马农男人,并生育子女。这就是为什么尼安德特人作为独立的种群最后灭绝,而他们的基因却保留下来的原因所在。
3.捕鱼的优势
与捕猎大型动物时往往是大小通吃的不可持续方式不同,古人捕鱼是天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因为用鱼叉捕猎,越大的鱼相对越容易捕到,小到一定程度的鱼就没法用鱼叉捕获了,这就自然地使相应的物种不会被捕灭绝。并不是当时的古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是能力所限只好让自己的猎物可持续。现代人类就有用绝户网把任何鱼类捕灭绝的能力。
与捕猎大型动物的标枪等相比,鱼叉的制作方式只是稍有差异,本质上与制作木质标枪是一样的。即使是这样的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尼安德特人也转不过弯来,因为他们使用标枪都已经几十万年了,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已经深入骨髓。如果他们能够稍稍做这么小小的一点技术改变和饮食文化习惯的价值观改变,也转向捕猎小型动物,可能就不会灭绝了。
尼安德特人的这个故事现在特别适合讲给欧洲人和美国人听。
4.捕猎颗粒型动物螺蛳优势
如果鱼也不太好获取了,就只能以颗粒型动物为主食。
作为白莲洞人3万多年前就开始食用的主食,螺蛳具有很多优点:
繁殖特别快,因此以此为食物,其来源非常充足。
与捕鱼类似,这个主食也具有可持续的优点。并不是小的螺蛳不能够被捕猎到,而是白莲洞人会很快发现小的螺蛳几乎吃不到什么肉,因此会在捡拾的时候将其放弃。在已发现的螺壳层堆积里,很少见到太小的螺蛳壳。这使其食物来源天然具有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捕猎螺蛳几乎不需要太多工具和技巧,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很容易去获取。螺蛳运动极为缓慢,湿地上到处都是,水里只要放一些树叶,它们就会自己爬过来,伸手捡就是了。螺蛳根本不具备任何逃跑的能力。
四、为什么将螺蛳作为主食为农业的出现准备了技术基础
作为可持续的小型动物和颗粒型动物有很多,为什么螺蛳如此重要?这是因为食用螺蛳的过程为农业的出现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准备和机会创造。
1.磨制工艺
与农业文明相伴随的首先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以磨制工艺制作的石器。磨制工艺是否只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并不是,事实上远远早于这个时期。采用磨制工艺的有很多,除了前面所说的舍宁根标枪是采用磨制工艺制作的以外,还有其他采用磨制工艺生产的产品。
装饰品。
在4.5万至3万年前,智人就采用磨制工艺制作装饰品。以下是一些智人最早采用磨制工艺制作装饰的情况。
![]()
缝制衣服使用的骨针。
目前公认最早的智人缝衣骨针发现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经放射性碳测年确定其年代为距今 4.1 万年。这枚骨针由秃鹫胫骨磨制而成,长约 7 厘米,针眼直径仅 1 毫米,表面光滑且钻孔精度极高,显微分析显示针身存在旋转燧石钻头的加工痕迹,证明当时智人已掌握成熟的骨器打磨与钻孔技术。
俄罗斯松希尔遗址出土2.8万年前的专业化缝纫工具组,包括骨针、刮刀、磨针石等,形成史前 “缝纫作坊” 雏形;法国、德国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2.6万至2万年)也发现多枚骨针,部分针身刻有装饰纹样,说明缝纫技术已与审美需求结合。
中国辽宁小孤山遗址出土3万年前的三枚骨针,最长达77毫米,采用对钻技术钻孔,针眼直径1.6毫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骨针;北京山顶洞遗址则发现2.5万年前的微弯骨针,孔径仅0.31毫米,可穿过毫米级细线,代表旧石器时代钻孔技术的巅峰水平。
南非遗址出土的7.6万年前骨锥,被认为是骨针的雏形,虽无针眼,但可通过穿刺兽皮后穿入皮绳实现简易缝合,推测为早期智人应对寒冷气候的过渡工具。
以上说明,智人采用磨制工艺的时间非常早,但主要是用于磨制木棒、骨头、贝壳等不那么坚硬的材料。那为什么古人会转向采用磨制工艺来加工石器的呢?
磨制石头要比前面的材料困难得多。根据前面人类进化定律二和三,必然要有最初最为简单地磨制石头的过程。在磨制前面这些材料时,有可能的方式是将这些材料在石头上磨制,也可能会采用两块石头夹着磨制,从而可磨制得更细。另外要进行钻孔的话,需要先磨制出一个石针。这些加工过程就会使得磨制工艺转向对石器的磨制。
不过,无论是以装饰为目的,还是以缝制衣服为目的制作的骨针,有需求,但需求量是有限的。虽然,也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磨制石器出现的可能。
在白莲洞人吃螺蛳时,需要用骨针将螺蛳肉挑出来。这种挑螺蛳的活动是每天每顿都需要,对应的需求频度极高,并且在每人、每天、每顿都要使用的过程中,挑肉的骨针很容易损坏折断。这就使磨制骨针的需求量变得远比缝制衣服的骨针大得多。在大量生产挑螺蛳肉的骨针过程中,生产用的石头就高度频繁地相互磨制,由此就会使相应的石器自然地被磨制得表面非常光滑,且更有利于磨制骨针。磨制石器由此出现。
2.陶器的出现
较早时认为陶器是与农业同时出现的。大量使用陶器的确是与农业同时出现的,因为作为粮食的作物要被保存和食用,陶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螺蛳可以刨个坑放进去再加进水,就能让其活着保存很长时间。但农作物如果放在地上,要不了多长时间不是被虫吃了,就是因为地上潮湿作物自己发芽或发霉了。并且将农作物种子制作成可以食用的饭食,也必须要使用陶器。食用大型动物甚至鱼时,可以架在火上烤就可以做熟了。但大米等农作物如果没有陶器,很难想象该如何制作。如果将大米直接扔到火堆里,马上就烤焦不能食用了。
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时间远远比农业出现的时间早得多。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2万年。这些陶片来自一件直口圆底夹砂陶罐,由300多个残片拼凑复原而成,被称为“天下第一陶”,并入选2012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此外,遗址相邻的吊桶环遗址也发现同期陶片,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时期制陶技术的存在。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稍晚于仙人洞,经测定为距今约1.8万年至1.4万年。器型同样以罐形为主,采用夹砂黏土制作,推测用于炊煮食物,与仙人洞陶器共同代表了长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制陶水平。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距今约1.2万年的陶器,器型简单,多为罐类,制作工艺与仙人洞、玉蟾岩的陶器一脉相承,显示出华南地区早期制陶技术的传播与延续。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2万年前陶器的遗址下层(对应陶器最早出现的地层),出土了大量鹿、野猪等大型动物骨骼碎片,总数超3.5万块,且发现用于狩猎的骨角器(如鱼镖、骨矛)。这表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生,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炖煮鹿肉、野猪肉等兽肉 —— 相较于直接火烤,陶罐烹煮能让肉类更易咀嚼消化,还可通过长时间炖煮提取骨髓等营养物质,适应冰河期寒冷环境下的能量需求。到1.2万至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稻属植硅石(包括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古稻遗存),证明当时已开始采集野生稻谷。此时陶器被用于烹煮稻谷,制作原始的“米饭”或粥类食物,完成了从“煮肉”到“煮粮”的功能转变。此外,遗址位于大源盆地,周边河网密布,螺、蚌等水生贝类资源丰富,陶器也可能用于烹煮这类软体动物,补充蛋白质来源。
在美洲发现的最早(4000年前)的陶器地层中,同样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的化石。证明最早的陶器也是用来制作肉食的。
虽然有了这些,我们依然不够满意。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最早是如何发现将特定的泥土放在火里烧,就能制作成陶器呢?古人早期主要是食用大型动物的肉,只要将整块肉架在火堆上烤就能做熟。食用鱼也可以如此。在这样的食用过程中,几乎永远也没有机会出现将泥土放在火里烤的情况。
但是,食用螺蛳就不同了,如何去加工螺蛳呢?螺蛳太小,没法将其架起来放在火堆上烤。如果扔到火堆里,很快也会被烤焦没法吃了。那么一切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将螺蛳做熟的方法有哪些?理论上说有如下这些:
找一个平的石片,石片放在火上烤,将螺蛳放在石片上。这样用石片的间接高温来做熟螺蛳。
但这样做有不好的地方,等螺蛳烤熟的时候,可能也被烤干了。
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芭蕉叶将螺蛳包起来,再在外面裹一层泥巴,然后放在火堆里烤。这样就可以把里面的螺蛳烤熟,同时还很少失去水分。直到现在也还有类似的古老烹饪方法。在原始状态下,这几乎是唯一可以把螺蛳做熟,还不会被烤干的方法了。这样做的时候就天天都存在发现陶器的机会。一般情况下,这样制作螺蛳也不会把外面的泥土烤成陶器,因为也会用比较低的火来烤才不会烤焦。但只要天天烧泥巴,如果哪天偶然失控了,例如全家人做上螺蛳后失踪,火一直烧着,就有可能出现把泥土烤成陶器的情况。这些被其他人发现,就成为有意为之的事情。
陶器最初的发现应当属于高频率天天烧泥巴的需求,而这个需求虽然烤螺蛳不是唯一的可能(例如技术上可能会用于将小型动物做成熟食),至少它是最自然的。现在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做鸡肉,这就是著名的叫花鸡,只是整只鸡外面是采用荷叶包裹,以增加荷叶香气和保护不被烤焦。
最初用陶器煮螺蛳时,只要煮食的陶罐就可以了,所以器型比较少。到后来会发现加入一些植物时,会有调味等作用,就像现在的螺蛳粉配料一样。随着将采集的野生稻米等放进去煮,农业作物就不断成为食物且逐步变成主食了。
白莲洞在发现野生稻米等植物种子上也具有比较好的条件。因为这里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大量孤立的山峰,山脚就是平原沼泽。这就使白莲洞人在距离洞穴很近的地方捡拾螺蛳时,也很容易找到可以食用的植物种子。一般的山区地貌远离平原的,山脚下就是山沟的溪水。这样的地貌就不利于找到可食用的植物种子。
卡斯特地貌也造就了大量的溶洞,为白莲洞人提供了较多的生存空间。柳州地区已探明的岩溶地貌洞穴约200多处,这些岩洞多集中在鱼峰区、柳南区等喀斯特山体密集地带,其中不少因靠近城区而被较早发现和记录。下辖县域加上柳城、柳江等两县的溶洞资源,全市范围内已发现的大小溶洞累计约500处,类型涵盖旱洞、水洞、地下河及落水洞等,地表还伴随天窗、天生桥等岩溶形态,构成了完整的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
根据已公布的考古资料,全国已发现的含古人类化石的洞穴遗址约为106处(含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各阶段,1920–2010年统计口径),占全部有化石记录遗址的绝对主体。其中90%以上位于可溶岩(喀斯特)洞穴中,呈“南方多、北方少”的格局。
若把“仅出土石制品、无化石”的洞穴地点一并计入,则总数远超400多处,且仍在随调查增加而持续上升中。贵州一省达300余处洞穴遗址,其中绝大多数为仅有石器者,居全国之首。
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均有代表,年代从约200万年至1万年前连续分布。
典型早-中期代表:周口店第一地点(70万–20万年前)、贵州观音洞(24万年前)、安徽华龙洞(33万–27万年前)等。
晚期智人代表:北京山顶洞(3.4万–2.7万年前)、广西白莲洞(3.7万–0.7万年前)、云南塘子沟等。
广西以15处化石洞穴居各省(区)第一。这类遗址因出土人类化石而具有标杆意义,例如柳州的柳江人遗址(出土东亚最完整晚期智人化石)、来宾的麒麟山人遗址(晚期智人化石与用火痕迹)、桂林的甑皮岩遗址(30余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骨骸)等,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伸至新石器时代,完整呈现了现代人在华南地区的演化轨迹。
另外发现有史前文化遗存洞穴10多处。此类洞穴虽未发现人类化石,但留存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痕迹,以柳州白莲洞遗址为代表 —— 该遗址出土500余件石器、骨器及连续的用火堆积层,年代涵盖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距今3.7万 - 7000年),被称为“华南史前文化的标尺”。此外,柳州鲤鱼嘴、都乐洞穴群、荔浦下山洞等也属此类,共同构成古人类生活的“洞穴聚落”图景。
世界范围内17处巨猿化石遗址中,广西占12处,其中柳城巨猿洞出土的巨猿化石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一。巨猿作为人类演化的近缘物种,其洞穴遗址(如柳城巨猿洞、大新巨猿洞)为研究人类与古猿的分化提供了关键参照,与古人类洞穴遗址形成互补的学术价值。
广西古人类洞穴遗址的分布呈现“桂中密集、多区域辐射”的特点,核心区域集中在柳州、桂林、来宾等地。
柳州及周边核心区,以白莲洞、柳江人遗址为中心,方圆数十公里内聚集了10余处洞穴遗址,包括鲤鱼嘴、都乐洞穴群、柳城巨猿洞等。这里不仅是古人类化石的富集地,还形成了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连续文化层。
因此,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白莲洞博物馆的创始人裴文中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柳州作为广西重要的古人类遗址集中地。
3.从洞穴转向平原房屋居住
从洞穴转向平原房屋方面,广西等华南地区具有一个特别的方便条件:芭蕉叶。芭蕉叶非常宽大,用途很广。它到现在还用作采集螺蛳时的盛放工具。如果是用于建造临时的避雨场所,更为方便。这里有很多葛藤植物,把皮扒下来就可以直接做绳子。这些植物加上一些木棍可以很容易制作成简单的避雨场所,这就是房屋最初的形态。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用木料和水稻秸秆做房顶的干栏式房屋。
人类之所以要走出洞穴在平原上建造房屋,是因为随着陶器的使用,不仅食用螺蛳等颗粒型食物更为方便,而且使颗粒型的植物等也很容易列入食谱。同时,它也可用于将大型动物、小型动物都制作成更美味的食品,食物中的病原体被杀死得更彻底,这使人类成活率更高,种群增长得更快。人口的增长就使其不得不选择向外迁徙。这样在平时用芭蕉叶等制作的临时避雨设施,就逐步发展成为可以长期生活,替代洞穴的居所。
人类迈向农业大爆发的进程也随之开始了。
马秀丽:
马秀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