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说个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富二代能把家产败光到什么程度?——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手里拿着金饭碗,非要当垃圾桶用。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含着金汤匙,最后却饿死在街头?
说起来,这事还得从赵家庄的那个败家子说起。
![]()
赵家庄有个赵员外,家里良田百顷,粮仓堆得冒尖。方圆百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那真是「家有余粮心不慌」的典型代表。
这老爷子有个宝贝儿子叫赵宝儿,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锦衣玉食,要啥有啥,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富二代」。
问题就出在这个「宝儿」身上——这小子从小养成了一个要命的毛病:浪费。
怎么个浪费法?听了你都想抽他。
吃饭的时候,白花花的大米饭,这厮扒拉几口,碗里还剩小半碗,就开始「饱了饱了」地嚷嚷,筷子一扔就跑。鸡鸭鱼肉更别提了,只挑最嫩最肥的地方吃两口,稍微带点皮、带点骨头的,这货筷子碰都不碰。
馒头包子?这小子只啃中间那点芯子,边边角角全扔了。点心果子咬一口觉得不合心意,「啪」就丢给桌子底下的狗。
那真是「朱门酒肉臭」的现场直播版本。
家里的老管家赵福看着真心疼。这老头儿经历过荒年,知道粮食的金贵。他常劝这个败家子:「少爷啊,这粮食是老天爷赏的,庄稼人一滴汗珠摔八瓣种出来的,糟蹋不得啊!」
赵宝儿眼皮一翻,满不在乎:「福伯,您老也太啰嗦了。咱家粮仓堆成山,还差我这一口半口的?倒了喂猪喂狗,它们吃了还能长肉呢!」
这话说得,连狗都比他有良心。
赵员外也不是没说过儿子,可每次刚张嘴,这小子就撒娇耍赖:「爹,咱家这么有钱,我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有啥关系?倒了还能腾出新地方装新米呢!」
赵员外一想也是,家大业大,儿子这点小毛病算个屁,也就由他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富不过三代」的开始——老一辈创业,二代享福,三代败光。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
时间一晃,赵宝儿长大了,娶了媳妇,这德行不但没改,反而更厉害了。他觉得家大业大,浪费点显得阔气。每顿饭桌上,这两口子的碗里、盘里,总是剩下一堆。
那真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演绎。
有一年夏天,庄子里来了个化缘的老和尚。这老头儿穿着打补丁的旧僧衣,风尘仆仆,一看就是苦行僧的范儿。
他走到赵家大门口,正好碰见赵宝儿刚吃完饭出来溜达。这厮看老和尚面黄肌瘦,想起刚才桌上还剩了半碗米饭和半盘子红烧肉没动,就随口对丫鬟说:「去,把那剩饭剩菜端来给这和尚,省得浪费。」
听听这话,「省得浪费」!这货倒是知道浪费不对,可惜只是嘴上功夫。
丫鬟很快端了出来。老和尚接过碗碟,看了看碗底粘着的米粒和盘子里被挑拣剩下的肉块,深深叹了口气。
这一叹,叹出了多少人生哲理。
老和尚没吃,反而抬头看着赵宝儿,眼神像能看透人心:「施主,多谢好意。只是,这碗底的福气,盘中的余粮,都被你随手丢弃了。福报有定数,今日你轻弃的每一粒米,都是他日你碗中可能缺少的那一口啊。」
这话说得多深刻!可惜赵宝儿这厮听了就乐了:「大师傅,您这话说的!不过是一点剩饭剩菜,我赵家仓满囤流,还在乎这个?您不吃就算了,说这些怪话作甚?」
老和尚摇摇头:「施主,米缸里的福气,经不起漏啊。好自为之。」
说完转身就走,留下赵宝儿在那儿当个疯和尚的话是耳旁风。
这就是典型的「当局者迷」——身在福中不知福,直到失去才后悔。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赵宝儿成家后没几年,赵员外突然得急病去世了。这下问题来了——赵宝儿除了吃喝玩乐,根本不懂经营。
家里的田地,他交给不靠谱的亲戚管,结果被坑得底朝天。铺子的生意,他嫌麻烦懒得过问,伙计们趁机中饱私囊。加上连着两年闹蝗灾,地里收成锐减。
家里的金山银山,就像被戳破的米袋子,哗啦啦地往外漏,很快就见了底。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败家子败家,不用刀枪」。有些人败家的本事,比强盗还厉害。
更倒霉的是,第三年又赶上大旱,赤地千里,河水都干了。整个州府都闹起了饥荒,粮价飞涨,有钱都难买到粮食。
曾经的阔少爷赵宝儿,这下彻底傻眼了。
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最后连祖宅都抵押出去换了点救命粮。这位昔日的大少爷,现在和媳妇孩子挤在以前长工住的小破屋里。
曾经顿顿大鱼大肉,如今连一顿稠粥都成了奢望。
米缸,真的空了。
赵宝儿饿得前胸贴后背,眼冒金星。他翻遍了屋里屋外,连老鼠洞都掏了,只找到几粒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在墙角的陈米,还有半块已经发硬发霉的干馍馍渣。
看着手里那少得可怜的粮食,赵宝儿脑子里「轰」的一声——老和尚的话像雷劈一样响起来:「今日你轻弃的每一粒米,都是他日你碗中可能缺少的那一口」!
过去那些被他随意倒掉的米饭、丢弃的馒头边、嫌弃的菜叶子……一幕幕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闪过。那时候觉得微不足道的东西,现在却成了能救命的珍宝!
他狠狠抽了自己两个嘴巴:「赵宝儿啊赵宝儿!你个败家子!你爹攒下的家业,你糟蹋粮食折掉的福气,都报应到今天了!」
![]()
用那几粒米和干馍渣,他勉强熬了一小碗能照见人影的稀汤。一家人分着喝了,那滋味比黄连还苦——那是悔恨的苦!
饥荒还没过去,赵宝儿的媳妇就病倒了,没撑多久就撒手人寰。临死前,她拉着赵宝儿的手,气若游丝地说:「宝儿…记住…碗底…碗底的福气…不能丢啊…」
这一句遗言,比任何经书都管用。
赵宝儿抱着年幼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巨大的打击和悔恨让他彻底醒悟了。从此以后,他像最穷苦的农民一样,给地主家扛活,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
吃饭时,他变得比谁都仔细,碗里一粒米都不剩,掉在地上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吹吹吃掉。他常常指着空空的碗底对儿子说:「儿啊,看见没?这碗底舔干净了,福气才能留住一点点。」
慢慢地,靠着这份勤恳和珍惜,赵宝儿攒下了微薄的家底,租了几亩薄田。他像伺候祖宗一样伺候庄稼,春种秋收,一丝不苟。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把儿子拉扯大了。
很多年后,赵宝儿老了。临终前,他把儿子孙子叫到床前,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个旧碗,碗底还沾着几粒早已干瘪发黄的陈年米粒。
老人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碗底那几粒米,老泪纵横:「孩子们…你们看…这碗底的米…就是当年被我糟蹋掉的福气啊!」
他紧紧抓住儿子的手:「记住!浪费的每一口粮食,都是提前吃掉自己后头的福报!米缸里的福气,省着用才长久,漏一点就少一点!碗底的饭粒看着小,那是老天爷留给你的最后一点福根!」
说完这番话,赵宝儿握着那只旧碗,闭上了眼睛。
赵家的儿孙们牢牢记住老人的话,勤俭持家,珍惜每一粒粮食。慢慢地,赵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勤劳踏实,衣食无忧。
所以啊,老话说「勤俭节约节的是自己一生的福报」,这可不是瞎说的。
浪费粮食,表面看是糟蹋东西,实际上是在提前消耗自己命里的福气。碗底那最后几粒米,看着不起眼,说不定就是关键时候救命的「福根」!
下次吃饭,可别轻易剩下碗底了。把碗舔干净,把福气攒住,日子才能越过越有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