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非洲人饭都吃不饱还不种地,真是因为懒吗?专家:你看地上长得啥

0
分享至

2024年非洲有3.07亿人面临饥饿,这一数字占全球饥饿人口的近一半,可这片大陆却坐拥全球60%的未开垦耕地。



不少人一提起这事就摇头,觉得是非洲人太懒不愿下地,但数据却狠狠打了脸,非洲人平均每周要干50小时活,比发达国家还多13小时。

明明肯出力却填不饱肚子,这到底是为啥?有专家一句话点破关键:想知道答案,先看看非洲地上长着啥。



天然“粮仓”的诱惑:不用种也能吃的树

很多没去过非洲的人不知道,当地有一种“天然粮仓”,那就是香肠树,它结的果实像香肠,不管熟没熟都能吃,一个就能让人吃饱。

比香肠树更神奇的是猴面包树,被非洲人叫做“生命之树”,树干里能存上千公斤水,旱季凿个口就能喝到甜水,果实烤着吃还像面包。



猴面包树的用处远不止这些,树叶能做汤,树皮能入药,树干掏空了甚至能住人,过去非洲还有人在里面开酒吧,能容纳15个人左右。

靠着这些天然植物,非洲人在旱季或饥荒时总能勉强活下去,也难怪有人觉得不用费劲种地,何必自找苦吃。



可没人想到,这些天然馈赠正在慢慢减少,近十年猴面包树和香肠树的数量少了22%,有些种类都快灭绝了。

现在这些树顶多能满足15%人口的部分食物需求,靠树吃饭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有人想种地却发现根本种不活。



种不出粮

其实不是非洲人不想种粮食,而是地里的条件实在太苛刻,非洲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雨水多、太阳烈,土壤遭了大罪。

这种气候会引发“淋溶作用”,雨水常年往下冲,把土壤里的氮、钾等关键养分全带走,剩下的红土硬邦邦的,全是铁和铝的氧化物。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红土最典型,看着发红挺厚实,其实没多少营养,跟欧洲的黑土比起来,肥力差了不止十倍,种玉米产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土壤差就算了,非洲的气候还特别不稳定,从北到南气候差异极大,有撒哈拉的干热,有刚果的雨林,还有东非的旱涝不定。



萨赫勒地区的雨季每年都没准头,农民种上小米就天天盼着下雨,要是雨来晚了,地里的庄稼就全白搭了。

东非的情况更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刚闹完干旱,洪水又跟着来,2019年一场洪水就毁了成片的农田,颗粒无收。



索马里首都洪水

2024年的情况更糟,联合国报告说苏丹、加沙等5个非洲及周边地区已经濒临饥荒,苏丹打了两年仗,农田全荒了。

现在苏丹的食品价格比去年涨了124%,近一半人都饿着肚子,而气候变化还在火上浇油,非洲温度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快得多。



专家已经算过,到2050年南非的玉米可能减产30%,要知道玉米可是非洲好几亿人的主粮,这对粮食安全来说是大威胁。



被卡住的种粮之路

就算克服了土壤和气候的问题,非洲种粮还有更绕不开的坎,那就是历史留下的坑,殖民时代欧洲人在非洲干的事影响至今。

当时欧洲人只想着赚钱,在非洲强制推广咖啡、可可这些经济作物,种出来的东西全运回国,根本不管本地人吃啥。



这直接打乱了非洲传统的粮食种植体系,好地都用来种经济作物,粮食种植被严重忽视,独立后这毛病也没改过来。

现在不少非洲国家还靠出口经济作物换钱,对粮食生产不上心,每年要花350亿美元买进口粮,专家预计2025年这数字会涨到1100亿。



要是把这笔钱投在本地农业上,改善种植条件、建点基础设施,非洲早就不用饿肚子了,可现实却让人无奈。

比历史问题更实际的是基建太差,非洲农村的路大多是泥巴路,一到雨季就全是烂泥,车根本开不进去,粮食运不出去。



世界银行统计过,只有34%的非洲农村人离像样的路不到2公里,而东亚能达到90%,差距特别大,农民种出粮食也只能烂在地里。

储存粮食也是个大难题,非洲没多少粮仓和冷库,粮食收下来后要么发霉,要么被虫子吃,损失率高达30%。



灌溉条件就更差了,全非洲只有6%的耕地能浇水,而亚洲是37%,没水浇地只能看老天爷脸色,雨少的年份就只能等着挨饿。



不种粮食种芝麻

既然种粮食太难,非洲农民就选了另一条更实际的路:种芝麻,这可不是瞎选,芝麻天生就适合非洲的气候和土壤。

芝麻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比水稻、玉米短多了,还特别耐旱耐贫瘠,不用太多照顾就能长好,特别符合非洲的种植条件。



收割和加工也简单,用镰刀就能收割,收下来捆好放太阳下暴晒,等果实开裂了,拿棍子拍打几下就能得到芝麻粒,不用复杂设备。

更关键的是种芝麻能赚钱,这些年全球很多国家嫌种芝麻收益低,都改种别的作物了,非洲就成了全球主要的芝麻供应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芝麻进口国,2020年进口的芝麻里90%都来自非洲,光坦桑尼亚一个国家,就供应了全球近14%的芝麻。

对非洲农民来说,现在野生植物不够吃了,粮食又种不活,种芝麻能换钱买粮,这是最现实的生存办法,跟懒不懒压根没关系。



可芝麻终究不能当饭吃,坦桑尼亚虽然芝麻出口多,国内还是要进口玉米,一旦国际粮食涨价,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又紧张了。

这种单一依赖经济作物的风险正在慢慢显现,非洲也在想办法平衡,可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现状。



破局

其实非洲农业不是没救,这些年有些地方已经走出了困境,找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卢旺达就是个典型例子。

卢旺达在战乱后搞了“作物强化计划”,专门推广优质种子和化肥,还教农民科学种植方法,没几年玉米产量就翻了倍。



尼日尔的农民也很聪明,他们在田里种金合欢树,树叶掉下来能当肥料肥地,原本贫瘠的废地慢慢变成了良田,收成涨了好几倍。

这些成功案例都说明,只要找对方法,非洲的土地也能种出粮食,而土壤改良是第一步,增施有机肥、轮种豆类都能补充土壤养分。



马拉维就试过给化肥搞补贴,让农民买得起化肥,结果玉米产量立马上去了,不过也在控制用量,怕用多了破坏环境。

应对气候问题也有不少好办法,比如种耐旱的改良玉米和高粱,还有布基纳法索农民下雨时把水攒起来,旱季也能浇地。



基础设施也在慢慢改善,修了路之后粮食能运出去了,建了仓库之后粮食能存住了,埃塞俄比亚修了小型灌溉工程,农民不用再光等下雨。

这些变化虽然慢,但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让非洲人看到了靠自己种地吃饱饭的希望。



结语

说到底,非洲人不种粮真不是因为懒,而是有太多绕不开的坎,天然植物不够吃了,土壤差种不活,气候怪收不上,路烂运不出。

那些说非洲人懒的人,没看到农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没看到女性撑起80%农业生产的付出,更没看到他们在战乱和干旱里的挣扎。



现在事情正在慢慢变好,卢旺达的玉米丰收了,加纳的水稻够自己吃了,塞内加尔也不用进口那么多粮食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些地方的例子证明,只要有合适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靠谱的政策支持,非洲的土地就能种出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民。



猴面包树的减少或许是个提醒,靠天吃饭终究不长久,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稳稳端住自己的饭碗。

非洲农业的路还很长,要解决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被查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被查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7 20:23:03
军事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变冷静了

军事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变冷静了

环球网资讯
2025-11-07 15:47:09
网传河北一法院人均未结案600件,已排到明年7月,官方建议优先调解

网传河北一法院人均未结案600件,已排到明年7月,官方建议优先调解

互联网大观
2025-11-07 09:55:51
直击董秘三大痛点:并购、合规、价值传递怎么破?联检科技吴海军拆解“产业翻译+资本沟通”实战打法

直击董秘三大痛点:并购、合规、价值传递怎么破?联检科技吴海军拆解“产业翻译+资本沟通”实战打法

时代投研
2025-11-06 18:28:42
拦婚车要烟后续:司机曝恶心细节,街道办的回应没让人“失望”

拦婚车要烟后续:司机曝恶心细节,街道办的回应没让人“失望”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07 15:51:30
伟大的9-6!吴宜泽兑现第3个赛点,淘汰赵心童进决赛,剑指破荒!

伟大的9-6!吴宜泽兑现第3个赛点,淘汰赵心童进决赛,剑指破荒!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7 21:55:16
副院长出轨后续!眼科主任美照被扒,更多大尺度画面曝光,太辣眼

副院长出轨后续!眼科主任美照被扒,更多大尺度画面曝光,太辣眼

180视角
2025-11-07 09:47:50
云南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多名爱心网友捐款,乡政府:正为其办低保并申请补贴

云南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多名爱心网友捐款,乡政府:正为其办低保并申请补贴

极目新闻
2025-11-06 22:38:10
巴总统:已正式通知中国,退出一带一路计划,我方回应4个字

巴总统:已正式通知中国,退出一带一路计划,我方回应4个字

花花娱界
2025-11-07 20:53:23
“眼科女王”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未来3大困境等着她

“眼科女王”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未来3大困境等着她

李昕言温度空间
2025-11-06 21:03:20
三个女人一台戏!辛芷蕾正面硬刚郝蕾,双方恩怨遭深扒!

三个女人一台戏!辛芷蕾正面硬刚郝蕾,双方恩怨遭深扒!

古希腊掌管月桂的神
2025-11-07 15:07:58
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主角双双停职,患者信任碎一地!

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主角双双停职,患者信任碎一地!

眼光很亮
2025-11-07 14:09:36
确定了,明天杀到浙江!还有暴雨、12级大风

确定了,明天杀到浙江!还有暴雨、12级大风

鲁中晨报
2025-11-07 14:35:02
“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环球网资讯
2025-11-07 19:53:14
为什么要坚定加入CPTPP呢?因为WTO组织已经被玩坏了……

为什么要坚定加入CPTPP呢?因为WTO组织已经被玩坏了……

翻开历史和现实
2025-11-07 14:42:30
《财富捷径》理财笔记36:天下无双的纳斯达克指数

《财富捷径》理财笔记36:天下无双的纳斯达克指数

我读我在
2025-11-07 14:00:47
器官捐献宣传走进小学,家长情绪崩溃,网友晒的名单触目惊心

器官捐献宣传走进小学,家长情绪崩溃,网友晒的名单触目惊心

知晓科普
2025-11-06 16:58:25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杨哥乒乓
2025-11-07 19:45:29
郭美美,一个“自信而努力”的前科人员

郭美美,一个“自信而努力”的前科人员

关尔东
2025-11-07 16:28:15
全球首场“金箍棒发布会”!极氪金箍棒定义安全新模式

全球首场“金箍棒发布会”!极氪金箍棒定义安全新模式

齐鲁壹点
2025-11-07 11:10:51
2025-11-08 03:32:49
壹知眠羊 incentive-icons
壹知眠羊
茶遇水而生,水见茶而活
2546文章数 6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王家卫的“看人下菜碟”?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亲子
本地
时尚
公开课
军事航空

亲子要闻

教育部等三部门:科学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这条围巾”才是今年的顶流单品,时髦的女人都有它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