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刷手机时,忽然想起一起做号的朋友说:“流量是血,热搜是刀。”刀能切菜,也能杀人。如今再看,这话竟像一句谶语。
作者|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截图
这几天,小红书、微博、快手、今日头条、UC接连被查,通报措辞凌厉——有的因“炒作明星琐事”,有的因“扎堆极端敏感事件”,还有的因“落地页置顶不良话题”。
处罚方式整齐划一:约谈、警告、限期整改、从严处理责任人。网友拍手称快,但鲜有人问:为何这几家同时挨刀?
01
流量生意与热搜陷阱
平台们的“罪状”看似不同,实则同源:流量饥渴下的算法异化。
微博早年靠公共议题起家,后来沦为“明星八卦集散地”;UC从浏览器变身“震惊体标题党工厂”;小红书从购物攻略堕入“明星同款”的泡沫;今日头条更绝,主榜灌水不够,落地页再补一刀。
它们的本质,都是用算法将人性弱点换算成流量——你越爱看什么,就越喂你什么,直到你腻了、吐了、疯了为止。
![]()
(图/社交媒体矩阵)
某运营人员私下说:“热搜榜本是民意晴雨表,现在成了平台的‘自留地’。”
背后是“算法+人工+商业”的混合操控:机器抓取数据,人工调整排序,商业付费上位。公安部曾查获一家网络公司,推广热搜词条明码标价,排名越靠前价越高,一条话题能卖到几十万。
02
用户成了“饲料”
算法本无善恶,但当平台唯流量是从时,用户便成了数据牲口。
吃瓜群众抱怨:“今天网红离婚,明天明星换发型,满屏娱乐新闻,真正重要的事反而看不见。”
![]()
(图/流量生意)
更可怕的是,极端内容被算法放大。UC因推送“非权威来源的恶性事件”被点名,其中涉及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隐私。这些内容挑动对立、制造焦虑,只因“吵得越凶,流量越旺”。
几年前,兽爷写的《疫苗之王》:“不受约束的资本,寻找标的物,过度包装,疯狂复制,实现收割。”
疫苗如此,热搜亦如此。
03
国家出手,清朗行动
网信办的出手并非偶然。从2023年“清朗”系列行动开始,整治重点逐年清晰:2024年打击无底线博流量,2025年瞄准泛娱乐化和网络谣言。此次集中处罚,是阶段性收网。
![]()
(图/截图)
平台们的回应堪称“教科书式忏悔”:小红书称“成立专项工作组”,微博承诺“优化热搜算法”,今日头条表态“打击违规内容和水军”。
但业内人士笑着说:“每次挨打都喊痛,风头一过又原样蹦跶。”
04
流量归位,价值回归
热搜榜不该是“流量榜”,而应是“要搜榜”。
清华大学副教授陆洪磊建议:限制娱乐内容占比,商业内容明确标识,增加时政、科普等优质信息权重。也有专家提出“个性化榜单”——用户可自由选择关注领域,让科技、公益等内容获得空间。
但核心仍是平台责任。正如网信办强调: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维护清朗空间。若只顾收割流量,忽视公共利益,终会反噬自身。
![]()
(图/截图)
如今看平台乱象,许多人也有同感——不该让热搜成了黑热搜,流量成了流毒。
算法可以是工具,但不该是主人;平台可以是生意,但更应是守门人。当用户刷着手机感叹“天下苦流量久矣”,或许真正的变革,正从这次“连环查”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