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杜金明
在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的山脊上,蔡国强的"升龙"烟花炸开的瞬间,藏羚羊惊惶逃窜的身影与人类惊叹的欢呼声在高原上诡异交织。这场耗资3000万的商业秀,最终以股价暴跌4%、市值蒸发125亿港元、老用户集体宣布"终身弃鸟"的结局,成为中国户外产业史上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化事件。始祖鸟与蔡国强的这场"艺术联姻",表面是高端品牌的营销翻车,实则暴露了整个行业在资本狂欢中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当户外从一种生活态度异化为消费符号,当"敬畏自然"沦为营销话术,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
景观崇拜:户外品牌的CBD化陷阱
始祖鸟的这场烟花秀绝非偶然,而是品牌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亚玛芬体育财报显示,始祖鸟所在的户外功能性服饰部门增速已从2024年的55%骤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23%,而同期萨洛蒙所在的户外运动部门增速高达35%。这种增长焦虑下,始祖鸟正从专业户外装备商向都市潮流符号加速转型,鞋履业务和女性品类成为新增长极,2024年鞋类收入增长超60%,在营收中占比已达10%。当专业增长遇到瓶颈,转向大众市场的"景观化营销"似乎成了捷径。
《2025小红书运动户外场景白皮书》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55%的运动消费搜索由场景关键词驱动,远超颜色(12%)和款式(9%)。这意味着当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功能,更追求品牌所构建的生活方式想象。始祖鸟显然深谙此道,其"向上致美"系列活动从一开始就瞄准"高山在地文化"的场景叙事,试图将雪山的神圣性转化为品牌溢价。但问题在于,他们选择了最粗暴的方式——用烟花的强光照亮雪山,用爆破声打破高原的宁静,将自然奇观降格为视觉消费品。
这种营销逻辑本质上是户外品牌的"CBD化陷阱"。始祖鸟自2019年被安踏收购后,逐渐偏离"来自加拿大海岸山脉"的专业基因,转而拥抱都市精英的消费想象 。其门店策略从专业户外店转向"大体量、高质量、高效率"的城市旗舰店,甚至在大中华区进行净关店优化,凸显出品牌重心从户外场景向都市空间的转移。当喜马拉雅的雪山成为品牌橱窗里的背景板,当藏族文化中的"龙图腾"被简化为烟花的视觉符号,户外产业引以为傲的"探险精神"便彻底沦为了资本的注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蔡国强团队早在2019年就曾计划在富士山实施类似项目,因可能"激活火山裂隙、干扰朱鹮繁殖"被否决。这个在环保标准严格地区通不过的方案,却在号称"生态保护优先"的青藏高原落地生根。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负责人那句"环保材料不需要环评"的辩解,不仅暴露了监管漏 ,更揭示了品牌将"环保合规"异化为营销话术的操作手法——用城市标准评估高原生态,用"可降解材料"的说辞掩盖生态阈值的差异性,这种技术性回避恰恰是最傲慢的商业算计 。
信仰崩塌:从"无痕户外"到"炸山营销"的背叛
"我穿始祖鸟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它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一位老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道出了这个高端户外品牌最核心的品牌资产——它不仅是功能性装备,更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载体。始祖鸟官网明确宣称品牌"植根于高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长期构建的精神图腾,却在烟花点燃的瞬间轰然崩塌 。
![]()
生态学家的批评直指要害:青藏高原的草毡层不足20厘米,缺乏有机质和微生物,一旦破坏自然恢复需要上百年,人工修复几乎不可能。更致命的是,烟花燃放的重金属残留会渗入"亚洲水塔",对下游数十亿人的水源构成潜在威胁。这些常识性的生态知识,为何会被一个主打户外的品牌忽视?答案或许藏在亚玛芬体育的业绩报告里——当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42%,当品牌急于将增长故事从专业户外转向大众潮流,生态责任便成了可以牺牲的成本项。
这种背叛在户外社群引发的地震远超预期。社交媒体上,"抵制始祖鸟炸山"的话题持续发酵,大量用户晒出退货截图,线下门店出现零客流的极端情况。这种激烈反应源于深层的身份认同危机:户外爱好者群体之所以愿意为溢价买单,是因为相信品牌与自己共享"无痕户外"的价值观。当始祖鸟在生态脆弱区举办大型商业活动,并用"盐 砖引导鼠兔离开"这种近乎可笑的方案自证清白时,它摧毁的不仅是雪山的宁静,更是社群的信任基础 。
对比《红河谷》拍摄时卡若拉冰川被炸出的永久缺口,这次烟花秀更具悲剧性——前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环境代价,后者则是明知故犯的商业投机。藏族文化中"雪山圣狮"的信仰,世代相承的"生生不息"精神,都成了品牌营销的素材库。当蔡国强宣称在"粗粝与神圣之间找到平衡"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这种将在地文化符号化、将自然景观奇观化的做法,本身就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剥夺 。户外品牌本应是文化的守护者,却沦为了最粗暴的掠夺者。
范式重构:户外产业的精神碳足迹革命
始祖鸟事件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户外产业的深层矛盾:当市场规模即将突破5000亿元,当露营、徒步等活动从小众走向主流,行业却面临精神内核的空心化危机。这场危机的解决,需要的不仅是事后道歉或生态赔偿,更是一次彻底的范式重构——建立"精神碳足迹"评估体系,让品牌价值观与行为真正统一。
物理层面的生态修复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重建品牌与自然的关系伦理。Patagonia给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这个同样定位高端的户外品牌不仅生产环保产品,更直接发起环保运动,甚至在黑五促销时呼吁消费者"少买一件"。对比之下,始祖鸟所谓的"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显得苍白无力——在5500米高原上,任何形式的大规模活动都是对生态的干扰,所谓"环保材料"在低温低氧环境下的降解周期会延长数十倍,这种技术性的自我安慰本质上是责任回避 。
从商业逻辑看,始祖鸟需要明白:户外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反消费主义"的。年轻人之所以热衷户外,恰恰是为了逃离都市的物质主义陷阱。当品牌用千万级营销活动强化奢侈品属性时,它就偏离了市场的本质需求。《NEW REALITY 2025》报告指出,中国户外市场正从"小众专业赛道"跃升为全民生活方式的"增长引擎",这种转变要求品牌从"卖装备"转向"卖理念",从"视觉奇观"转向"价值共鸣"。萨洛蒙35%的增速印证了这个趋势——它的成功源于对越野跑场景的深度挖掘,而非脱离实际的营销炫技。
社群重建需要品牌放下傲慢,重新成为"自然的学生"。始祖鸟应当公开完整的环评报告,邀请第三方机构长期监测生态影响,将修复成本透明化并纳入品牌预算。更重要的是建立"用户参与式治理"机制,让核心户外爱好者参与重大决策,而非将他们视为营销对象。户外品牌的真正溢价,来自于社群对其价值观的认同,当这种认同消失,再高端的材质和设计也只是冰冷的商品。
文化层面的救赎在于恢复对在地文化的谦卑。始祖鸟需要向藏族社群真诚道歉,将"探索高山在地文化"从口号变为行动,支持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项目。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本无原罪,但当蔡国强的"升龙"意象与藏族文化中的龙图腾产生冲突时,品牌有责任进行文化调适而非强行挪用。真正的文化尊重,是让雪山的声音被听见,让当地人的意愿被重视,而非将文化符号作为营销的点缀。
站在5000亿元市场规模的门槛上,中国户外产业需要一场"精神碳足迹"革命。这个概念超越了物理层面的环保指标,直指品牌价值观的真实性——你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是否真正践行了"敬畏自然"的承诺?你的产品创新是否优先考虑生态影响?你的社群运营是否传递了健康的户外理念?始祖鸟烟花秀留下的最大遗产,或许就是让整个行业意识到:真正的高山从不需要烟花照亮,真正的户外精神也不需要商业炫技来证明。
当安踏股价的失地或许能收复,当退货潮平息后销量可能回升,但始祖鸟在喜马拉雅炸响的那声烟花,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精神裂痕。这场代价高昂的营销事故终将成为历史,但它提出的命题将长久回响:在商业与自然之间,在资本与信仰之间,户外品牌究竟应该站在哪里?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位高原青年的悲怆文字里,藏在藏羚羊惊惶的眼神里,藏在每一位真正热爱户外的人对雪山的沉默敬畏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