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刻度停在80周年的节点,丛台酒的陶坛里,封存的不仅是岁月沉淀的酒香,更是一套穿越时代、始终鲜活的“品质密码”。从1945年到2025年,作为冀酒龙头的丛台酒业始终以“守正”为根、“创新”为翼,在传承千年酿酒技艺的同时,筑牢品质基础,发挥低度浓香优势,让“老味道”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醇厚。
▲丛台酒文化博物馆
1
行业共识:品质是白酒价值回归的核心锚点
当下的白酒行业正告别“暴利时代”,从“逐利”转向“筑本”,价值回归成为长期趋势。消费理性化浪潮下,新一代消费者不再被营销溢价绑架,而是更看重“价格与价值的平衡”,“品质为王”取代“酒靠衣装”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
行业竞争格局已从“价格战”转向“品质战”,无论是高端市场的品牌底蕴比拼,还是中端市场的性价比竞争,品质都是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93%,这一变化更印证了:只有坚守品质、贴近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企业,才能在市场调整中站稳脚跟,而短期逐利、忽视品质的企业终将被淘汰。正如行业共识所言,白酒的价值回归,本质是让品质从“幕后基础”走到“台前核心”,成为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通行证。
关于品质,作为冀酒龙头的丛台酒业深谙其重要意义。
“做酒如同做人,提升素质就要抓好质量。”丛台酒业集团总经理李鹏亮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企业80年不变的品质观 。李鹏亮认为,在丛台酒业的发展理念中,品质不是“生产指标”,而是“企业生命线”,要贯穿于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
为守住品质底线,丛台酒业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由核心管理层牵头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从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实现全流程质量控制。在源头管控上,企业建立原辅材料质量回溯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与动态监管,确保每一批原料都符合高标准;在生产环节,实行全方位检验与责任追究机制,任何一道工序不合格都需返工;在市场端,主动联合政府执法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用实际行动维护消费者对“丛台品质”的信任。
“一心一意酿酒,全心全意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早已融入丛台的品质基因。对丛台人而言,守住品质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更是对邯郸千年酿酒文脉的传承。
2
品质加冕:八十年荣誉铸就冀酒标杆
从地方烧坊到行业典范,丛台酒的品质之路始终以荣誉为注脚,在不同时代均获得权威认可,成为品质坚守的有力佐证。
▲ 1965年,在河北省第二届评酒会上的“邯郸大曲酒”与“邯郸老白干酒”斩获“双第一”
早在1915年,贞元增烧坊所酿制的“直录高粱酒”跨洋而至,参展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国际名酒金质奖章,开启品质认可的先河。1965年,在河北省第二届评酒会上,其酿造的“邯郸大曲酒”与“邯郸老白干酒”斩获“双第一”,奠定冀酒标杆地位。1979年和1989年,丛台酒两度在全国评酒会上获评“国家优质酒”,两度摘得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河北第一名酒”的美誉自此深入人心,更流传出“南有茅台、北有丛台”的佳话 。
1992年,企业投资建立河北省第一家省级白酒研究所,培养了一支以杨军山总工程师为领军人物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他们在弘扬传统手工酿造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对工艺全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使丛台酒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品质认可持续叠加:1999年与2011年,企业两度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成为河北省白酒企业中唯一获此双重认证的品牌;2007年,“贞元增传统酿造技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品质得到文化层面的权威背书;2009年,《冀派浓香型白酒工艺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品质勋章;2015年,丛台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从产地、原料到工艺形成全维度品质规范。
2020年,企业斩获河北省政府质量奖,成为邯郸市白酒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同年12月11日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上,丛台酒研发项目——《浓香型纯净顺爽风格白酒的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再次彰显出丛台酒业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
▲丛台酒业集团总工程师杨军山
3
守正创新,引领品质新篇
丛台酒的“老味道”,源于对传统工艺“六必古训”近乎苛刻的坚守。自1945年以“贞元增烧坊”为核心整合十五家烧坊建厂以来,便承袭邯郸数千年酿酒文脉,将“泥窖发酵、固态蒸馏、陶坛贮存”三大核心古法视作不可动摇的根基。
比如在发酵环节,丛台酒沿用“千年窖池”培育理念,依托窖泥中活跃的微生物群落已形成稳定“生态系统”,赋予酒体独特窖香与醇厚感。蒸馏时,“看花摘酒”的古老技法代代相传。经验丰富的酿酒师通过观察酒花大小、疏密,精准判断酒液度数与品质,只截取“中流酒”核心部分,确保每一滴原酒达到“绵、甜、净、爽”标准。
守得住传统,更破得了边界。在坚守古法的同时,丛台酒以科技创新破解行业难题,让“老味道”适配现代需求,其技术突破多次改写行业格局。1963年,企业研发成功“人工培养窖泥技术”,打破“老窖只能自然养成”的局限,开创“人工培育百年窖香”先河,被酒界泰斗周恒刚评价为“中国酿酒业重要贡献”,1965年该经验在全国名酒会议引发轰动。
上世纪80年代,丛台酒率先开启低度浓香研发,多项技术实现巨大突破,确保了“降度不减香”。1984年,38°浓香酒问世即斩获国家质量奖,成为低度浓香标杆。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融入生产全流程:建立“数字化窖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与微生物活性,让传统发酵有了精准数据支撑;引进气相色谱仪等设备,对香味成分定量分析,确保批次品质稳定;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陶坛贮存环境,让老熟工艺更可控高效。
▲丛台酒业集团总经理李鹏亮(左)与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右)共同为丛台酒品质研究院揭牌
这份深耕与引领在2023年丛台酒低度浓香论坛上得到集中印证。作为承办方,企业汇聚行业专家与酒企技术负责人,共同探讨“健康消费时代低度浓香品质升级路径”,发布《低度浓香白酒工艺技术白皮书》,达成“低度浓香是品质再创新”的共识,丛台酒更被誉为“中国低度浓香工艺创新引领者”,夯实标杆地位。
不仅如此,通过企业“师带徒”的优良传统,一代代技术接班人快速崛起。如今,以杨军山总工为首的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同时建立省级白酒研究所与专家工作站,形成“老带新、新承老”的传承体系。
80年岁月流转,丛台酒的陶坛依旧飘香。当“守正”的古法遇上“创新”的科技,当“匠心”的传承融入“品质”的坚守,这套穿越时光的“品质密码”,不仅让丛台酒守住了独有的“老味道”,更让它在新时代赛道上持续书写中国白酒的品质传奇。未来,这份对品质的执着,仍将是其走向下一个80年的底气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