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新闻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各地应围绕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等。强化文化赋能效应,更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还应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做好相关工作。
在近日陕西留坝县举办的“乡” 聚力量 “创” 新未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活动上,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农业与品牌建设、民宿赋能乡村旅游与振兴、黄河文化赋能乡村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
五场平行论坛深度聚焦文化产业赋能、美学建设、生态保护、康养旅居及传统村落活化五大主题,最终凝聚成坚持生态优先、赓续文脉、需求导向、产业融合,并尤其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核心共识,为乡村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互动共生的核心动力源。此外,活动还举行了2025年留坝县乡村生活美学创意周活动成果新闻发布,同时推出留坝县4条精品赏红叶路线及多项旅游优惠政策。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指出,当下,中国乡村旅游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一面是2025年暑运119亿人次跨区域流动所彰显的旺盛市场需求,一面是酒店入住率下滑、景区业绩分化、消费力收缩的现实挑战;一面是游客对“朝圣”般文化追寻、“疗愈”式情绪释放、“造梦致幻”般沉浸式体验的迫切渴望,同时还存在同质化供给过剩导致的产业内卷的现实困境。该如何破局?
“答案藏在东方美学的智慧里,藏在乡村本真的价值中。” 葛磊认为,乡村是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地,是清新生态产品的输出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地。这种价值决定了乡村旅游不能停留在“农家乐吃顿饭、民宿住一晚”的浅层阶段——从1.0的“农家乐”到2.0的“乡村民宿”,如今我们已进入3.0的“乡村生活”时代,游客要的是“沉浸式融入”,是触摸乡村的文化根脉、感受乡村的生活温度、找回内心的松弛与平静。
葛磊说,留坝县这些年锚定“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从非遗工坊到民宿经济,从乡村治理到农文旅融合,走的正是“以生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恰恰契合了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理念——乡村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活共生的有机整体。
![]()
“乡村的美,从不是单一的风景美,而是多维度、可感知的综合美学体系。它包含七个核心维度(文化、场景、体验、节俗、造物、服务、原真),共同构建了乡村旅游的‘美学吸引力’。” 葛磊表示,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而东方美学的核心就是让文化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里的体验”。留坝通过自然基底与精神符号的深度绑定,让游客的打卡行为超越“看风景”的浅层需求,升华为对某种精神价值的主动呼应。也让留坝的文化之美,具备了与经典旅游符号同等的感染力与记忆点。
葛磊强调,场景之美的核心是游客“可参与、有温度”。他建议留坝打造复合型场景吸引物:类似“铲红薯、捉泥鳅”的农耕体验、“森林认知 + 山野野餐”“轻介入、无痕管理”体验,让游客在日常场景生活中收获难忘记忆。
葛磊认为,乡村旅游的未来无关高楼与网红项目,核心是守住东方美学,让乡村实现文化有根、场景有温、节俗有魂、造物有韵、服务有情、本真有韵。未来需将美学理念融入旅游各环节,让文化传承成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营造回归真实日常,节俗活动化作民间真欢,服务细节承载心底善意。
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吴晓梅指出,近年来留坝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 “两山” 转化,以民宿整合资源、政策保障共享、业态拓展链条、生态夯实根基,形成的“留坝模式”为山区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路径。此次活动从实地观摩到思想碰撞,从经验分享到授牌见证,凝聚了各方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期待。未来,留坝县将继续深耕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源 搜狐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