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二德 编辑:阿册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你紧张,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了几十遍稿子,讲得流利顺畅,结果一上台,双腿发抖,嗓子发干,脑袋一片空白。
台下观众的眼神,仿佛比聚光灯还刺眼,让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人开玩笑说:“人类最怕的事情有两件:第一是死,第二是当众讲话。”
这笑话看似夸张,却直戳真相。
你并不是不会讲话,而是心里总在打小算盘:
他们会不会发现我紧张?
会不会觉得我讲得很烂?
会不会笑话我?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有个名字,叫做——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
通俗点说,就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思考的出发点不是“我想不想”、“我喜不喜欢”、“我需不需要”,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
比如:
在演讲时,你的关注点不是“我讲的内容有没有打动别人”,而是“他们会不会发现我手抖”;
在买衣服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我穿上开不开心”,而是“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装嫩”;
在社交时,你不是想着“我想说点什么”,而是反复揣测“我说了会不会尴尬”。
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你能力不足,而是你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客体。
那么,如何摆脱自我客体化,找回“主体性”?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想和你分享三个关键方法。
![]()
图源:pexels
01|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眼光
1. 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眼里?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一种“外部视角”驯化:
考试成绩不是为了学懂知识,而是为了让老师和父母满意;
穿衣打扮不是为了舒适自在,而是为了“得体”、“大方”、“别人喜欢”;
长大后工作,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别人觉得有前途”。
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了把别人的期待放在首位,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压抑到底层。
于是,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会被“别人怎么看”绑架,紧张感自然无处不在。
2. 找回主体性的第一步: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心理咨询中,我常常引导来访者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紧张、愤怒、开心、委屈……)
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这是我内心的选择,还是被推着走?)
我愿意承担它带来的结果吗?
这些问题听似简单,但真正问到心底,却能让你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盘。
举个例子:
一位大学女生告诉我,她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但总是勉强自己去,因为怕别人说她“不合群”。当她开始练习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允许自己选择“一个人看书比应酬舒服”,她发现——焦虑少了,生活也更自在了。
3. 尊重感受,而不是压抑感受
紧张不可怕,忽视紧张才可怕。
当你觉得紧张时,与其拼命掩饰,不如先停下来承认:
“是的,我现在确实紧张。”
心理学研究表明,承认和命名情绪(比如“我现在很焦虑”),能显著降低情绪的强度。
换句话说,你越逃避紧张,它越缠着你;你越正视它,它越会退让。
![]()
图源:pexels
02|别人的看法,其实和你没什么关系
1. “视角不同,评价就不同”
我在北大做心理咨询时,经常跟学生举一个例子:
同样是“我在北大读书”这件事,身边的同学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高中同学却觉得无比厉害。
你有没有发现?
事实没有变,变的只是看你的人和他们的视角。
这说明,别人的看法更多是他们的投射,而不是你的真实。
2. 他人评价=投射,而不是事实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期待、恐惧、偏见,投射到别人身上。
有些人羡慕你,就会夸你优秀;
有些人自卑,就会挑你毛病;
有些人嫉妒你,就会否定你。
他们说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他们自己。
当你把他人的评价当作自我认定时,你其实是把自己交给了他们的心理阴影。
3. 分清“自我”与“他人”的边界
要减少紧张,你需要学会分清楚: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属于他们的。
别人说我“太安静”,那是他们的感受,不是我的错误;
别人说我“不合群”,那是他们的标准,不是我的缺陷;
别人说我“不够优秀”,那是他们的尺度,不是我的真相。
只有当你能坚定地说:“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来过”,你才会真正从紧张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如果你想做自我主体的认知重构训练,摆脱焦虑与抑郁,不妨添加大表姐微信,我们会为你评估并推荐咨询师。
![]()
图源:pexels
03|学会区分“我很好”和“我看起来很好”
1. “看起来很好”是客体化的陷阱
很多人拼命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好”:
外表光鲜、朋友圈高大上、工作强打精神……但内心却疲惫不堪。
因为“看起来很好”,关注的是别人怎么看,而不是我真实好不好。
2. “我很好”才是真正的主体性
当你能坦然说:“我现在很平凡,但我依然很好”;
“我穿这件衣服舒服自在,就很好”;
“我即使有点紧张,但依然可以完成任务”,这才是真正的主体性。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一致性”(self-congruence):
当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保持一致,人就会更有力量。
真正的自信,不是毫无紧张,而是带着紧张依然做自己。
3. 如何练习“我很好”?
日常练习:每天问自己一句话——“今天,我在哪件小事上感到‘我很好’?”
自我肯定:当你完成一件小事,不要吝啬对自己的肯定,“我做到啦,这很好”。
放下比较:别再把“我”放在“别人标准的标尺上”,而是放在“我自己的成长轨迹里”。
这样,你就会慢慢发现,紧张并不会彻底消失,但它已经不再是你被他人绑架的结果,而是你在自我成长中可以拥抱的情绪。
欢迎大家添 加大表姐, 预约心理咨询:
![]()
图源:pexels
综上,容易紧张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自我客体化。
你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太习惯站在别人的眼光里看自己。
要走出紧张,你需要:
关注自己的感受,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看清别人的投射,别再让评价决定你的价值;
学会说“我很好”,而不是拼命追求“我看起来很好”。
真正的自由,不是别人怎么看我,而是我敢于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生活。
真正的自信,不是毫无紧张,而是带着紧张依然能做我自己。
当你学会从自我客体化走向自我主体化,你会发现:
舞台上,你可以稳稳地站着;
生活里,你可以自在地笑着;
人生中,你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一句——“我,不是别人眼里的影子,我就是我。”
让这一句震撼苍穹,余音绕梁吧。
从今天开始,愿你的人生不再被紧张奴役,而是由自己掌舵。
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