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奇“技”吴桥丨中幡飞舞 《龙跃神州》的“钢铁之舞”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方童 张淑燕 苏舟


视频制作:沧州广播电视台

在铿锵的鼓点与飞扬的旌影之间,一根近10米高的中幡凌空而起,演员以肩承幡、以额接杆,翻腾跃转间,幡旗猎猎生风……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正是创新型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的演出现场。该节目由沧州杂技团、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排,不仅屡获“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等奖项,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成为河北省杂技艺术转型升级的一张亮眼名片。

中幡,起源于唐宋时期,最早是皇家仪仗所用旗帜,称为“大督旗”或“大执式”,用于军队指挥。其后流入民间,成为庙会、节庆中广受欢迎的杂技项目。幡分三等,小幡约3—4米,硕幡超12米,而中幡因高约9米、轻重适中,最受表演者青睐。传统中幡强调力量与平衡,而《龙跃神州——中幡》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多重突破。 该节目采用碳纤维杆与EVA泡沫海绵底座替代传统竹竿,既减轻重量、提高安全性,又增强反弹力和表现空间。动作设计上,“抛接中幡”“前空翻接幡”“多人叠罗汉转幡”等一系列高难度组合,打破了传统中幡的表演方式,形成“惊、险、奇、美”的舞台效果。

作为中幡表演者与传承者,团队始终坚持“苦练内功、培育新人、大胆突破”的理念。许多演员从少年时期便开始训练,每日数小时的基础动作重复,伤痛与汗水成为常态。

一幡舞动,千年流转。从庙会广场到世界舞台,从民间技艺到国家艺术,《龙跃神州——中幡》正以它的幡杆为笔、身体为墨,书写着一部属于中华文化的当代传奇。

人民网河北频道

沧州市委宣传部

沧州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3423文章数 559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