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组以肠黏膜慢性炎症为核心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维持肠道稳态需要上皮屏障、黏液层、微生物群与受控的黏膜免疫反应共同协作;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固有免疫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的异常激活会放大局部炎症、阻碍修复,从而推动病程向慢性化发展。近年来,代谢物已被广泛视为连接微环境与免疫功能的关键介质;其中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可深刻影响免疫细胞命运与炎症程度。牛磺酸( taurine )作为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具有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潜能,在多种病理情形中显示保护性作用,但其在肠道免疫微环境中的分子细节尚不清楚。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靳津/曹倩教授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李异媛教授团队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布题为Intestinal taurine acts as a novelimmunometabolicmodulator of IBD by degrading redundant mitochondrial RNA的研究,结合人类IBD样本的多组学数据与小鼠机制实验,系统揭示了肠道上皮来源的牛磺酸如何成为调控上皮-免疫互作的重要枢纽,并指出了其潜在的临床转化路径。
![]()
研究通过人类多组学资料、单细胞转录组及一系列小鼠机制实验系统地证明: IBD 患者肠上皮细胞中牛磺酸及其代谢通路显著激活,且组织牛磺酸水平与病情严重度及炎症标志呈负相 关;促炎因子 TNF 通过 NF- κ B 诱导上皮细胞中牛磺酸合成酶( CSAD 、 ADO 、 CDO1 )表达,而上皮特异性敲除这些合成酶会加剧小鼠肠炎,反之外源补充牛磺酸可显著缓解病理损伤。机制上,牛磺酸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抑制其 I 型干扰素( IFN-I )信号放大效应,从而降低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的分子链路显示,血管生成素( Ang )是关键下游效应子, Ang 在炎症条件下促进胞质中过量线粒体 RNA 的降解,避免这些 mtRNA 被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并触发 IFN-I/JAK-STAT 通路, Ang 缺失会削弱牛磺酸的保护性效应。治疗层面,动物实验还表明牛磺酸与抗 -TNF 治疗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提示牛磺酸既可能作为反映上皮代谢状态的生物标志物,也可能作为一种低成本、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辅助治疗手段来增强或恢复对生物制剂的应答;当然,这一潜力需通过更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长期安全性评估来进一步验证与转化。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牛磺酸在肠道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核心调控作用。肠上皮不仅是被动屏障,而是通过代谢产物主动参与免疫调节,与固有免疫细胞构成紧密的互作网络。通过 TNF 驱动的上皮细胞合成途径以及 Ang 依赖的 mtRNA 清除机制,牛磺酸限制了炎症反应,维持了肠道稳态。该研究不仅阐明了 IBD 中代谢–免疫互作的新机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转化方向。
![]()
博士研究生吴乐熹、谢嘉欢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李婕妤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异媛教授,曹倩教授和靳津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23-025-01344-0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