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JHU教授揭秘学术潜规则:普通博士如何打破鄙视链翻盘?

0
分享至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博士生涯不只是刷论文、攒指标!名校鄙视链、被抢题的恐惧、爆款论文的关键、导师与社区的关系……这些潜规则才真正决定学术道路的走向。约翰霍普金斯助理教授Anand Bhattad用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份给博士生的硬核生存指南。

你是不是也常常怀疑:自己的博士路走对了吗?

导师说「好好做研究」,可到底什么才算「好」?

刷论文、做实验、发论文,焦虑一刻没停过。但扎心的是,名校出身的人似乎天生就领先一大截。

约翰霍普金斯的一位年轻教授回顾自己的博士之路,总结了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


这不是励志鸡汤,而是一份来自学术一线的「硬核生存指南」。

出身的门槛与突围的选择

名校鄙视链:学术圈的隐形壁垒

在学术圈,有一个残酷的潜规则:出身决定起点。

学校牌子、导师名气,往往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Anand Bhattad在回顾自己博士之路时说:

我很幸运,跟着一位名气很大的导师,在一个强项目里读博。这种组合帮我打开了很多门。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学术界也存在「老男孩俱乐部」效应:顶尖学校更愿意互相招聘,从而形成了封闭的学术输送网络。

这并不是个人感觉,而是有数据支撑。

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研究绘制了计算机科学的教师招聘网络图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师招聘网络。箭头越粗表示招聘关系越密集,顶尖学校在网络中牢牢占据核心。

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大学(MIT、Stanford、Berkeley、CMU)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师产出。

其他学校,即便科研实力很强,比如Bhattad的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在这张网络里也并不显眼。

看完图表,我们大概会觉得:游戏在开始前就被内定了。

那么,普通博士生要怎么办?

小山头策略:别跟名校硬碰,换规则

Bhattad的答案是:别硬碰硬,而是换规则。

不要在热门赛道里和顶尖团队拼速度,那样很容易被「scoop」。更好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山头

如果你总是担心idea会被别人抢,那其实是个信号:说明你身处一个拥挤赛道。

选择是:要么拼执行速度,要么换个场地,在别人没盯上的角落建立优势。


他自己就很清楚:自己不是最快的coder,所以转而选择小众但关键的问题。

这可能是一套独特的数据集、一种新颖的方法框架、或一个几乎没人关注却很重要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的:

如果你能创造一个只有你最擅长的智识空间,你的声望会跟随你的工作本身,而不是学校的名气。

这对很多非名校博士来说,其实是最现实的突围路径。

指标焦虑:博士生最怕的不是低分,而是「没曲线」

在博士阶段,谁没焦虑过自己的Google Scholar?引用数、h-index,好像都是一条条冷冰冰的命运线。

Anand Bhattad在文章里直言:这些指标确实重要,但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

他发现导师、评审委员会看他的时候,并不会只盯着总引用量,而是会看曲线:

是不是平平无奇,一直很低?还是呈现出一条曲棍球棒曲线——前期平缓,后面突然加速上升?


蓝线是理想的「曲棍球棒式增长」,红线是平缓停滞,灰线是稳定但无突破。

这背后逻辑很清晰:

Hiring committee想看到的不是你现在有多少,而是你未来能不能爆发。

有的学校甚至会设下「硬杠杆」。Bhattad在求职交流中听到:

如果你做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部分顶尖院校会看是否有2000+引用。如果没达到,就需要推荐信解释为什么「值得例外」。

但他也提醒:不要成为「论文机器」

有些人虽然发文量大、数字亮眼,却被senior faculty评价为「全是增量研究,没有实质贡献」。

这种情况在招聘时反而可能被淘汰。

那么,如何摆脱指标焦虑?答案是:追求「爆款论文」

Bhattad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博士后期,他推迟了一年毕业,把一篇还没完全打磨好的论文继续做下去。

结果这篇论文成了他的学术转折点,让他一举进入更大的舞台。

一篇论文胜过十篇小成果。它不仅改变了我的简历,也改变了别人对我研究的记忆。


上图展示了高影响力论文(slam dunk)对学术生涯的指数级拉动效应。

他的导师David Forsyth曾有一句「挑衅式」的口头禅:

What problem do I need to solve to become famous?

听起来很浮夸,但它背后其实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策略:

去思考,哪类问题,一旦解决,就能让别人说「Wow,我怎么没想到?」

哪类研究能真正打开新的问题空间,让后续的人都必须从你这里出发?

这才是能让学术曲线拐弯的真正机会。

别等机会找上门:博士生的三重主动策略

和导师对话:别等他来猜你想法

很多博士生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导师身上,以为他们会替自己指路。可现实是:导师不是算命先生

Bhattad 的做法很直接:把目标摊开来讲。

我的目标是毕业后拿一个顶尖教职。按照我现在的轨迹,未来6个月我最该优先做的两件事是什么?

他的导师David Forsyth的经典回答是:

Good research, good research, good research.

看似一句空话,但真正的含义是:提高研究问题的质量,提升评估标准,写得更清楚,并能为每个决定辩护。


为了避免反馈变成「泛泛而谈」,Bhattad还总结了一个实用做法:在关键节点(如论文投出后),单独约导师开反馈会。


请教他人,即便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带着完整计划去请导师或同行挑毛病,能发现盲点、获得新角度,也能让他们逐渐成为你的支持者。

这样能围绕一个完整项目,深入剖析优缺点,而不是在每周例会上聊些零碎。

学术可见度:让别人看见你的努力

在学术圈,光有好研究远远不够,你还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报告和研讨会上多发声。

别害怕提问,哪怕只是一句简洁的追问。长期坚持下来,你会被记住为「那个总能问到点子上的人」。


学术可见度不是一蹴而就。从研究、提问,到人脉、演讲,每一步积累,才能在未来的求职讲座中真正闪光。

演讲同样是必修课。Bhattad就在CMU的一次读书会上栽过大跟头:

准备仓促,逻辑混乱,讲完自己都觉得尴尬。

但他很庆幸:至少失败发生在小场合,而不是未来的求职讲座。

越早练习,越早暴露短板。不要等到求职时才发现——这是最贵的试错。

社区服务:不是负担,而是你的舞台

很多人把「学术服务」当成额外任务:审稿、组织活动、打杂。

但Bhattad认为,真正的服务,是在搭建你想存在的学术社区

疫情期间,他就发起了一个early-career speaker series,把一批年轻学者推向舞台。

几年后,这个系列不仅成了正式课程,还延伸成「Scholars and Big Models」工作坊。

今天,还有不少人是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他的。

Sara Beery说过一句话:

If the community doesn’t exist, build it. (如果这个社区不存在,就去创建它。)

换句话说,服务不是简历上的加分项,而是你在学术圈留下痕迹的方式。


学术服务的两种姿态。左:当成负担,只为CV;右:当成投资,去建设你想存在的社区。

心态修炼:别让冒名顶替感拖垮你

几乎所有博士生,都有过这种想法:「我是不是混进来的?别人都比我聪明,我根本不配。」

这就是所谓的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征)。

Bhattad说,这是博士阶段几乎普遍存在的感受,哪怕你已经发了好几篇论文。

但重点是:这不是你不行,而是环境使然。你身边聚集的,都是最聪明、最有野心的人,你当然会觉得自己渺小。

真正的解决办法不是否认焦虑,而是换个视角

找到那些不靠算力堆砌、而是靠创意和设计取胜的问题;把研究重心放在自己独特的优势上,而不是盲目卷进「大场面」的赛道。

当你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成果,自信自然会回来。

博士生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长跑。它考验的不只是聪明,而是耐力和心态

Bhattad的建议很务实:

  • 给自己留休息的空间,不要把时间排满。

  • 学会说「不」,保护自己的精力。

  • 记录小的进展,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翻出来提醒自己:「我真的在前进。」

他强调:博士生能掌控的,只有输入——

研究想法的清晰度、执行的细致度、对社区的慷慨,以及熬过低谷的坚持。

输出往往不可控,但只要把输入做好,结果自然会慢慢到来。

所以,与其被冒名顶替感和焦虑击垮,不如把博士生涯当成一场心态和策略的修炼。

我们要学会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找到让自己能长期走下去的方式」。

博士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长跑。

名校光环、引用指标、爆款论文、导师关系、学术可见度……这些都重要,但它们不是全部。

我们能真正掌控的,是输入:清晰的问题、认真的执行、对社区的投入,以及在低谷时仍然坚持下去。

当这些积累在身,数字和声望自然会随之而来。

当然,Anand Bhattad也提醒:这只是他个人的经历。其中有运气、资源、导师、环境的加持,不能被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他的经验更像是一份启发式的参考:帮你少走弯路,但最终的轨迹,仍然要靠你自己走出来。

最重要的是,留下一个你愿意骄傲回望的学术故事。

参考资料:

https://x.com/anand_bhattad/status/1969562298579628398

https://anandbhattad.github.io/blogs/jr_grads.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关于要不要过万圣节这个事,我们国内城市分为了两派

关于要不要过万圣节这个事,我们国内城市分为了两派

清晖有墨
2025-11-02 16:02:29
许世友正喝酒来电话,问:我是上将许世友你是谁?答:小兵周恩来

许世友正喝酒来电话,问:我是上将许世友你是谁?答:小兵周恩来

良工说
2025-09-04 00:53:34
别再乱买股了!26岁天才股神坦言:就炒这两类股,挣得踏实不踩雷

别再乱买股了!26岁天才股神坦言:就炒这两类股,挣得踏实不踩雷

股经纵横谈
2025-11-02 17:04:18
左权之妻刘志兰:后改嫁给左权生前的秘书,1967年参与山西夺权

左权之妻刘志兰:后改嫁给左权生前的秘书,1967年参与山西夺权

红梦史说
2025-11-01 09:19:27
杨佑宁和老婆首同框,想拉手却遭拒绝,全程无交流眼神中都是嫌弃

杨佑宁和老婆首同框,想拉手却遭拒绝,全程无交流眼神中都是嫌弃

嫹笔牂牂
2025-11-01 07:46:21
区委书记沉迷游戏区长沉迷高尔夫,贻害的是一方百姓

区委书记沉迷游戏区长沉迷高尔夫,贻害的是一方百姓

极目新闻
2025-11-03 10:35:28
9-8、5-4!女足世界杯杀疯了:法国+意大利爆冷出局,4强对阵如下

9-8、5-4!女足世界杯杀疯了:法国+意大利爆冷出局,4强对阵如下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5-11-03 09:25:18
业界第一美腿关晓彤光脚丫有点大了,没办法她太高了

业界第一美腿关晓彤光脚丫有点大了,没办法她太高了

动物奇奇怪怪
2025-11-03 12:26:30
中美各退三步,中方另送特朗普一份厚礼,加拿大转向中国暗送秋波

中美各退三步,中方另送特朗普一份厚礼,加拿大转向中国暗送秋波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11-03 11:13:59
本周小雨+降温+大风!真的要多穿点了!北京供暖最新消息——

本周小雨+降温+大风!真的要多穿点了!北京供暖最新消息——

首都之窗
2025-11-03 10:05:22
普京可能不得不停战了!最大财源被切断,再想打也没钱了

普京可能不得不停战了!最大财源被切断,再想打也没钱了

历史求知所
2025-11-02 13:10:03
中年夫妻的婚姻状态都是啥样?网友:我34,老公54,一个月八九次

中年夫妻的婚姻状态都是啥样?网友:我34,老公54,一个月八九次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0-24 00:20:03
山西省公安厅“尹喜平”案

山西省公安厅“尹喜平”案

创作者_IE2295
2025-11-03 08:38:36
黄光裕:入狱了11年,银行账户躺着225亿,出狱后的他过得咋样?

黄光裕:入狱了11年,银行账户躺着225亿,出狱后的他过得咋样?

乐天闲聊
2025-10-25 15:26:24
5轮6球!34岁老将闪耀英超赛场,时隔7年后有望再次重返国家队

5轮6球!34岁老将闪耀英超赛场,时隔7年后有望再次重返国家队

体坛老球迷
2025-11-03 10:53:02
念你,岁岁年年

念你,岁岁年年

繁花新鲜事
2025-10-29 15:34:10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

红星新闻
2025-10-31 21:35:21
“不会是独吞了吧”,初三女孩大疆被老师没收,家长打电话也不还

“不会是独吞了吧”,初三女孩大疆被老师没收,家长打电话也不还

熙熙说教
2025-10-31 20:56:52
王家卫再次印证了张柏芝说的话:他作为出色的导演脑子有点不正常

王家卫再次印证了张柏芝说的话:他作为出色的导演脑子有点不正常

乐悠悠娱乐
2025-11-02 14:47:34
央视女主持王小骞分享矮小症女儿近况,注射2年激素后,11岁身高已长到150

央视女主持王小骞分享矮小症女儿近况,注射2年激素后,11岁身高已长到150

阿燕姐说育儿
2025-11-01 06:05:00
2025-11-03 13:04:49
新智元 incentive-icons
新智元
AI产业主平台领航智能+时代
13772文章数 662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退休老校长对孩子们的七条忠告!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行 中方直接"亮剑"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行 中方直接"亮剑"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马斯克: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教育
家居
时尚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教育要闻

《一片甲骨》进校园 “新”火相传观影热

家居要闻

岁月柔情 现代品质轻奢

秋季穿衣别太老气横秋,看看这27套造型,时尚舒适又显高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