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特斯拉在澳新地区开放 FSD 包月订阅,月费 655 元时,第一反应是:终于把这套“豪华软件”拉下神坛了。
要知道此前 6.4 万元的买断价,几乎相当于一台家用车的落地价,能咬牙直接买断的用户比例极低。订阅的意义,就是把体验门槛从“买房”拉到了“租房”。
不过别高兴太早,美国的订阅价可是 199 美元,折合 1400 多元人民币。澳新定价几乎砍半,这说明特斯拉并不是统一全球收费,而是结合当地收入水平制定价格策略。
换句话说,如果 FSD 订阅要进入中国市场,价格会不会再往下压?如果真能落在 500 元以内,那对不少车主来说就会变成“值得一试”。
我个人更关注的是,这种定价方式其实带点互联网思维。
它不是在卖一个固定功能,而是在卖一个“使用权”。类似 Netflix、Spotify,当你按月付费,厂商才有动力持续迭代。
对于特斯拉来说,FSD 并不算完全成熟,Beta 测试的问题不少,把它改成订阅,既能增加现金流,也能降低用户期望值。
![]()
这里面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FSD 的硬件门槛。
老款 HW 3.0 车机的用户也很快能加入订阅,但体验和 HW 4.0、甚至未来 HW 5.0 会有差距。
就像你拿一台 5 年前的手机跑最新系统,再优化也会有性能瓶颈。
订阅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尝鲜,但硬件世代差距无法回避,这也决定了未来车主升级意愿的强弱。
很多人会拿传统车企的 L2 辅助驾驶来对比,觉得几万元买断或者几百元订阅并不划算。可差别在于,特斯拉把它当成独立产品卖,强调的是“全自动驾驶潜力”,而不是“驾驶辅助”。
这和你掏钱买个 iPhone Pro Max 的 ProMotion 屏一样,体验升级要不要值,只有自己知道。
对我来说,FSD 的价值并不只是减少驾驶疲劳,而是让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了软件产品。它在车企定价模式上的意义,可能远大于功能本身。
![]()
未来如果蔚来、小鹏也跟进做包月付费,那整个行业的营收结构都会被重新洗牌。用户买车不再是一次性支出,而是带着“月供软件”的心态。
当然,风险也很明显。如果体验和宣传差距过大,订阅取消只要轻轻一点,特斯拉能否维持长期订阅率是个大问号。
而且在很多国家,FSD 的合法性和监管还悬而未决。假如明天某个交通事故被认定为 FSD 责任,那月费再低,用户也会犹豫。
所以我现在更期待的是,它什么时候落地中国,以及最终定价能压到多少。
655 元已经有讨论空间,但真正能让大规模车主买单的,我觉得要做到 499 元以内才行。毕竟,自动驾驶再酷,钱包才是决定你愿不愿意尝鲜的唯一变量。
你们会为一套还在进化中的自动驾驶系统,每月掏几百块吗?
如果价格下探到 500 元以内,你会订阅体验,还是继续等它成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