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提到印度,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宝莱坞歌舞与咖喱香气,更有一种难以忽视的真实体验——刚下飞机,迎面而来的气味便扑鼻而来,浓烈得令人记忆深刻。这并非夸张的都市传说,而是这个国家长期面临的现实写照。
3
在印度广袤的土地上,公共厕所几乎是一种稀缺资源,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露天排便,加之排水系统严重滞后,每逢雨季来临,粪污随雨水横流,整个村庄如同浸泡在污秽之中,景象触目惊心。
4
令人困惑的是,政府曾高调宣布投入数万亿卢比推进“全民厕所计划”,为何多年过去,街头巷尾依旧难见洁净如厕之所?这场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究竟卡在了哪里?
![]()
5
无厕背后的危机
6
2014年北方邦的一个黄昏,两名为十五岁的表姐妹结伴走出家门,前往村外空地解决生理需求。这在当地的农村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然而她们的身影却再也没有回到家中。
7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在村口一棵芒果树上发现了她们被吊起的遗体。案件侦破后,行凶者竟理直气壮地辩解称,女孩们在外如厕的行为“诱惑”了他,并声称自己是在“惩罚不知羞耻的女人”。这种扭曲的逻辑令人发指。
8
更让人愤怒的是警方最初的处理态度:仅以骚扰罪立案,甚至试图用“因羞愧自杀”的说法掩盖真相,企图平息舆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执法系统的冷漠,也折射出女性在缺乏基本设施下的极端脆弱。
9
这样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印度数亿女性日常处境的真实缩影。在这个性暴力频发的国家,超过六成的侵害案件发生在女性外出露天如厕的过程中,每一次出门都可能是一次生死考验。
![]()
10
2024年拉贾斯坦邦两名少女的经历再次敲响警钟,她们在夜间野外如厕时遭遇袭击,虽侥幸生还,但身心创伤恐怕终生难以愈合。
11
类似案件每年曝光超三百起,迫使无数印度女性不得不采取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来自保——减少饮水。许多女性日均摄水量不足0.8升,远低于人体所需,只为避免夜间外出。
12
这种无奈之举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后果:孕妇尿路感染率高达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农村妇女慢性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脱水、结石、早产等问题日益普遍,公共卫生正悄然崩塌。
![]()
13
对于成人而言已是沉重负担,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环境恶化带来的打击更为致命。由于粪便直接污染水源,腹泻类疾病常年肆虐乡村地区。
14
每年约有18.5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此夭折,相当于每三个因水污染致死的婴幼儿中,就有一人出生在印度。水中潜伏的寄生虫更是隐形杀手,夺走了另外5.5万名儿童的生命。
15
当莫迪于2014年提出“清洁印度运动”,承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建厕所时,亿万民众曾满怀期待,以为曙光终于到来。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本应拯救生命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一场荒诞的数字游戏。
![]()
16
每分钟4.4个
17
2018年,一则消息震惊外界:印度宣称将在短短五天内建成3.2万个厕所,换算下来平均每分钟完成4.4座,速度甚至超过了快餐连锁店的出餐效率。
18
这一数据引发广泛质疑:难道印度掌握了某种惊人的建筑黑科技?深入调查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厕所”不过是地面挖坑、放置简易坐具,四周竖起四根竹竿,再围一块红布遮挡视线,连最基本排污管道都不存在。
19
更离谱的是选址策略——为了规避使用频率过高带来的维护压力,这些设施被刻意建在距离村庄数公里外的山坡上。村民若要上厕所,需徒步攀爬险峻山路,宛如参加一场强制性的耐力挑战赛。
![]()
20
后续媒体揭露,这一切不过是基层官员为应付上级检查编造的政绩泡沫。一项调查显示,高达37%的厕所仅存在于纸质报告中,同一张照片经过多次PS处理,被重复用于不同地点申报验收。
21
北方邦一位村民指着眼前荒芜的空地对记者说:“政府说这里有三座新厕所。”可现场只有几根断裂的竹竿和飘荡的破布条,不见任何功能性结构。
22
即便是在首都德里这样的核心城市,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政府斥巨资建设的公厕中,74%已完全废弃无法使用,19%被村民改造成堆放农具的仓库或鸡舍,仅有7%勉强维持运作,且一遇降雨便污水倒灌、臭气熏天。
23
而负责验收的官员往往只做表面文章:拍一张干净马桶的照片上传即算通过,对无排水管、无供水、无照明等根本性缺陷视若无睹。
![]()
24
背后的利益链条早已昭然若揭。中央政府为每户提供1.2万卢比的建厕补贴,远高于实际建造成本(约合人民币390元),理论上足以让农户获利。
25
但现实中,地方官员利用职权设立“指定采购渠道”:建筑材料必须从其关联商户购买,施工人员也须由其指派,否则便以“不符合标准”为由拒绝拨款,导致实际支出翻倍不止。
![]()
26
与此同时,补贴款项常常延迟发放三到五年,许多家庭不得不先自掏腰包垫付费用,结果陷入“越修越穷”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民众对政策彻底失去信任,宁愿回归露天排便也不愿卷入这场官僚陷阱。
27
2019年,盖茨基金会将“全球目标首位者奖”授予莫迪总理,表彰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卓越进展”。可这枚金光闪闪的奖章,在无数未启用的空壳厕所映衬下,显得格外讽刺。
28
女性仍在黑暗中担惊受怕,孩子依旧死于水源污染,所谓“成效”不过是统计报表上的幻影,经不起现实的一次叩问。
![]()
29
垃圾山与旧传统
30
印度的卫生困局,并非仅仅源于厕所缺失,而是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失灵的集中体现。根据2020年科学与环境中心发布的调研数据,全国共有3159座规模庞大的垃圾堆积场,总重量高达8亿吨。
31
孟买迪奥纳尔垃圾填埋场自1927年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累积1600万吨废弃物,堆叠高度达36.5米,相当于十几层住宅楼的高度,成为城市边缘一座永不熄灭的“火焰山”。
32
而新德里的加济布尔垃圾场更为惊人,占地面积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每日新增垃圾量达2000吨,目前堆积高度已达65米,被称为“垃圾珠穆朗玛峰”,甚至有专家建议为其安装航空警示灯,防止低空飞行器误撞。
![]()
33
这些触目惊心的垃圾山,与那些形同虚设的厕所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公共卫生从来不是靠几个硬件设施就能扭转的简单命题,它是一套涉及基建、治理、教育与文化的复杂系统工程。
34
莫迪政府也曾尝试多种手段破局,却屡屡陷入尴尬境地。例如组建“早安小分队”,手持棍棒与高压水枪驱赶露天排便者,结果招来民众嘲讽:“公厕里没水冲,打人倒有的是水!”
35
又如推出“每上一次厕所减一卢比”的激励政策,试图引导行为改变,但最终补贴资金仍流入基层官员口袋,普通百姓毫无受益。直到水利部长本人被拍到在街头随地小便,官方才不得不承认:“建厕所容易,改习惯难。”
![]()
36
“改习难”的根源,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宗教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摩奴法典》中有“户外排泄可净化灵魂”的古老教义,至今仍被许多乡村长者奉为不可违背的传统信条。
37
他们坚决抵制家中修建厕所,认为此举是对神圣仪式的亵渎,宁可在田间露天解决也不愿“玷污居所”。这种观念在老年群体中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动摇。
38
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现代化基础的全面缺位: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网络,厕所建成也只是制造更多污染;基层治理体系腐败丛生,惠民资金沦为权力寻租工具;卫生知识普及严重不足,民众缺乏主动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
39
进入2025年,政府再度将希望寄托于“卫生教育”,宣称要通过课堂宣传实现国民行为的根本转变。可在不少观察者看来,若不铲除腐败土壤、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妥善应对传统文化阻力,这笔教育预算终将再次沦为新的利益分配盛宴。
![]()
40
结语
41
真正的文明进步,从不体现在口号有多响亮、奖项有多耀眼,也不在于报表上增长的数字。它藏在每一个女性夜晚安心如厕的脚步里,映在孩子们畅饮洁净水的笑容中,浮现在城市上空不再被垃圾焚烧烟雾遮蔽的蓝天之上。
42
印度若想真正实现“清洁国家”的愿景,所需要的远不止是几万个水泥盒子或几座垃圾焚烧厂。它需要一场从制度到文化、从技术到观念的全面革新。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