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清晨,薄雾轻抚着城市的轮廓,仿佛为淄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张店供电中心房镇供电所内,47岁的高山与入职五载的徒弟东士豪,已整装待发。
前行的轨迹一如既往。两人的身影在晨光中渐渐拉长,又一次完成了时间与责任的交织。
“看看现在多方便,原来可不是这样。”高山盯着手机上的“i配网”巡视终端,眼中闪过一抹怀旧之光,思绪又飘回到1997年。“我初入行时,巡视需徒步十公里,还得带着厚重的线路图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我们那代人的共同记忆。”
驱车前往巡线现场,师徒俩的心随路延展。“雨天,线路受损的几率增大;雨后,我们必须加强特巡。”高山的话语中,满是对工作的严谨与对安全的执着,“以前,我们需要巡查台区才能确保群众用电无忧。而今,通过系统电压、电流数据的分析研判,便可了解客户用电状况,巡视工作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不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现场巡视的重要性始终不变,这是他们守护光明的重要防线。
![]()
东士豪正操作无人机,对供电设施进行红外成像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温度异常。
![]()
师徒俩正检查10kV网通线张柳路103环网箱。
抵达张柳路,东士豪轻车熟路地操控起无人机。它灵动地掠过线杆,探察着刀闸等设施的“体温”,并在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的配合下将数据精准实时传回后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师带徒”的传承纽带不曾松动,经验与青春交织,光明之路被他们共同守护。
“早前,我拿着望远镜巡视线路,有些隐患难以察觉;如今,无人机飞起,让隐患无所遁形。”高山笑谈间,透着见证了时光流转与科技飞跃的激动与欣慰。东士豪听后,心怀敬畏:“知道了师傅们的艰辛,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科技便利,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实践。”
![]()
师徒在齐润花园小区智能配电室检查。
师徒二人又来到齐润花园小区的智能配电室。高山指着徒弟手中的超声局放仪和测温设备说道:“以前打开配电室柜门,得靠鼻子闻有没有焦糊味,用手摸设备外壳判断温度。现在智能化设备普及后,柜子里有了智能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柜子外面有了定时的轨道巡视机器人,这些都让你们工作安全、轻松了不少。”
![]()
高山、东士豪巡视农灌线路,助力客户丰产丰收。(资料照片)
![]()
张店供电中心自主研制的“先复电 后抢修”万能抽屉柜开关。类似的新工艺与新工具在淄博供电还有很多。
如今的中心城区脉络中,90%地区的线路入地,市区焕然一新,坚强智能电网与数字化运维共舞,效率与安全并升,自感知、自决策、自修复,现代电力系统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也努力照亮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手段日新月异,但我们的初心不改,守护万家灯火,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结束巡视,高山凝视着配电室中的智能设备,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温情。归途上,师徒二人的心中已期待着下一次的出发,而这份源于传承的初心,如同配电室中闪烁的智能灯光,恒久而明亮。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孙渤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