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奥地利政府还公开表示考虑加入北约,声称这是应对俄罗斯威胁的“必要举措”。
然而,两个月后,奥地利外交政策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奥地利外长明确强调“奥地利并非北约成员国,未来也不会寻求加入这一军事联盟”,决定彻底放弃加入北约的计划,坚定选择成为永久中立国家。
![]()
奥地利的中立政策根植于历史深处。1955年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中立宣言》,这一文件成为奥地利联邦宪法的一部分。宣言明确规定奥地利“自愿宣布为永久中立国”,并承诺“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这一宪法的制定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作为1945-1955年苏联、美国、英国与法国四国联合占领的产物,《奥地利国家条约》 的直接结果就是奥地利的中立。
苏联当时明确要求奥地利承诺永久中立作为签署条约的前提条件。从此,永久中立国成为奥地利国家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纪念这一宣言,奥地利将10月26日定为国庆日。即使在1995年加入欧盟和1999年加入欧元区后,奥地利的中立状态也未曾改变,尽管法律学者对欧盟成员国是否仍属中立国存在争议。
奥地利在短时间内外交政策的转变,背后存在多重现实考量。
中立传统已深入民心。最新民调显示,超过65%的奥地利民众反对加入军事联盟,这一民意基础使得任何改变中立立场的尝试都面临巨大阻力。
政治学家克里斯蒂安·马切克指出:“我的评估是,大多数人不会投票支持加入北约。”支持加入北约的政党如果坚持这一想法,可能会失去选民支持。
法律与政治障碍不可逾越。中立原则已写入奥地利宪法,修改相关条款需要议会三分之二多数支持,在当前政治格局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主要政党如拥有约35%支持率的奥地利自由党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都明确主张保持中立。
奥地利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能源合作,是俄天然气输欧的重要中转站。若加入北约导致俄方中断合作,其经济损失将远超可能获得的安全保障。
从地理上看,奥地利与俄罗斯并不接壤,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加入北约的实际防务价值有限,反而需要承担更高的军费开支。
对俄罗斯而言,在芬兰、瑞典相继入约后,北约对俄形成环形包围,奥地利的中立为俄罗斯保留了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特别是在美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当下,奥地利可以继续扮演俄欧对话桥梁的角色。
奥地利的中立选择为欧洲保留了一个潜在的外交调解渠道。
二战后,奥地利因其中立国地位以及位于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地理位置,多次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1961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会晤就在维也纳举行。如今,维也纳仍是国际机构所在地和重要谈判场所。
奥地利的中立立场也是对当前欧洲安全局势的理性回应。尽管部分北约成员国主张对乌军事支援,但多数国家仍忌惮冲突升级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