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微尘》
作者:陈年喜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越读越觉得沉重,底层劳动者都在拿命换钱。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个世界好,只能留下声声叹息。
表弟余海
“正月十七,余海走了。”
他的灵牌偏左的地方歪歪扭扭竖写着一行字:余海,卒年四十一岁。这篇挺直接的,上来就告诉读者死了一个人。
这本书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死人,每出现一个新人物团子都要心慌几秒。
41岁,还很年轻,死因是矽肺病,查了下,属于尘肺病的一种,算是采矿这行业的职业病。
如陈年喜所说,一同打工的伙伴走了很多,余海这还算是幸运的,能够活到40岁。
仔细想了想,按照这么算,那些走得更早的伙伴只活到30多岁就离开人世间,人生还没过半就早逝,太苦了。
“农村的习惯,一家婚丧百家帮。”
想起多年前我奶奶去世,我们一家人回老家,那时候还是传统葬礼,请了很多人帮忙,从早到晚吹吹打打。
现在流行火葬,前几年我住处每年都有几场丧事,附近邻居就要“热闹一整天”,最近几年倡导移风易俗,不许这样办丧事,就清净很多。
1999年,陈年喜和余海一起共事了一次。
有一次要炸掉一根矿柱,上面布满金粒。但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根据前后文分析炸掉柱子等于没有承重,很容易出事故。
果不其然,柱子塌了,余海的师傅没了,余海逃出来了。
团子读下来的感觉是,采矿风险很高,这次运气好,下次就说不定,挣的都是血汗钱。
即使侥幸活下来,还有尘肺病等着,太不容易。
这次是2002年,余海去一个金矿干活。
“整个矿上都打干眼,下班的人个个白头粉面。”
第一遍没太读懂,后面才明白指的是矿洞中的粉尘,长期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工作,很难不得尘肺病吧。
陈年喜真的很会写,画面感极强,寥寥几笔,采矿工人工作环境之差一览无余。
有一天工作时,忽然掉下来一片石头,砸在余海头上。
好在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一只耳朵受了伤,医生说可以接回去,但是得去北京。
老板说:“上啥北京?剪下来算了,又不影响听力。”
哎,在老板眼里,不过是一只耳朵,工人的命不是命。
问余海的意见,他一言不发。可能考虑的是,去了北京就没办法继续在这里干活。
人有时候就像一个零件,不好用了,老板就换一个新的,不会说去修复零件。
所谓以人为本,有时候听着都像是一个笑话。
余海躲过了矿难爆炸事故,却躲不过尘肺病。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写完了,陈年喜写了一个个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因为他本人长期从事采矿这行,所以这部分内容占比最多。
整本书读完,团子感觉很苦,不过也不时有希望和温情夹杂其中。
陈年喜其实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用词也很平静,几乎是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来写,没有夹杂个人情绪在其中。
但想一想,采矿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比常见的其他行业更危险,平均寿命更短。
很多底层人民的生活本来就是苦的,陈年喜不过是如实记录下来而已。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团子不会了解到采矿这一行。
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