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耻辱衣”上法庭:当受害者的勇气撞上舆论的杂音
崔丽丽穿着那件承载着屈辱记忆的衣服走进法庭,这件被俗称为“耻辱衣”的证物,以一种罕见且沉重的方式,成为庭审现场最震撼的注脚。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庭审亮相,而是受害者用最直接的方式直面伤害、捍卫正义的勇敢之举,在司法实践中实属首例。
![]()
网络舆论因这件“耻辱衣”瞬间沸腾,不同的声音在虚拟空间激烈碰撞。有人被这份勇气戳中内心,隔着屏幕传递同情与支持——他们读懂了这件衣服背后的疼痛,明白崔丽丽脱下“羞耻”的枷锁、将伤痕暴露在公众视野里,需要何等强大的决心,这份直面伤害的态度,本就该被尊重与心疼。
但也有刺耳的声音夹杂其中,有人用冷漠甚至憎恶的口吻评判,将受害者的勇敢曲解为“博眼球”“刻意煽情”,用毫无根据的揣测消解这份勇气的重量。这些声音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当一个人遭遇侵害,选择用最真实的方式呈现证据、寻求正义时,她需要的不是质疑,而是理解;不是苛责,而是支撑。
其实,围绕“耻辱衣”的舆论分歧,本质上是人们对“受害者表达权利”的不同认知。有人认为,受害者有权用自己的方式诉说伤害、追求正义;也有人习惯性地用审视的目光要求受害者“符合预期”,却忘了每个受害者都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创伤。崔丽丽的举动,打破了人们对“受害者该有的样子”的固有想象,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勇敢,从来不是沉默地符合世俗期待,而是敢于直面伤痛,用自己的方式为正义发声。
这件“耻辱衣”不该成为被议论的“奇观”,而应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受害者的勇气,也照见舆论场中那些需要被修正的偏见。当我们谈论这件事时,更该关注的不是“衣服该不该穿”,而是如何让每一个受害者都能在寻求正义的路上,少一些质疑,多一些温暖;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支撑。毕竟,让受害者敢于站出来的,从来不是舆论的喧嚣,而是社会给予的安全感与公正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